刚入职公司不久,一天中午,领导突然跟我说:明天有市里的领导要来,你准备一下,明天负责讲公司的新项目。
虽然是新项目的主力军,但窥探整个人生,唯一一次正式的公众讲话是在爸爸25年同学聚会上,其他情况下我的发言对象从来都没超过5个人。
该来的总归要来,临危受命,我反而没有任何抗拒,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硬着头皮上呗。
影视剧中经常上述场景,主人公急中生智,自信满满的做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讲,赢得了上司的认可,从此获得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如果生活是电影,那故事的主人公就不至于在半年后,再次投身于找工作的大军中,由于应聘时承若的天赋没能兑现,这一切可能要从那次演讲开始。
故事的主人公是笔者得一位朋友,那天下午他给我发微信求救,希望我能帮他想内容,真的很遗憾,我那天忙到没时间看手机,等察觉到他的求助时已经晚上9.45了,我知道已经很晚了,就问了他两个问题:中心思想定了吗?逻辑都梳理通了吧?
十几分钟后,他发来一个PPT,一个非常常规的PPT,包括:公司简介、主营业务、具体产品以及前景展望。
我问他:你明天是要讲整个公司吗?最好能梳理一下演讲逻辑。
他回复了肯定的答案,然后聊天就这样结束了,可是他还是按照那个PPT做了演讲,全程几乎都在诵读PPT内容,由于将大部分时间放到公司的基本介绍上,讲新项目的时候,领导们的思绪已经开始飘了,况且因为对公司整体的了解不够详细,前面的部分也没能为他加分。
事后反思,他认为自己应该更多的去讲新项目,至于公司的内容一笔带过就好。
不过,在笔者看来,他的关键演讲,其实是犯了结构性错误。
错误一:全面并不代表精品
错误二:陈述远没有解答有吸引力
错误三:不重视逻辑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逻辑与现实相悖,那就要改变现实。可见逻辑的力量有多强,所以我们着重谈谈演讲中的逻辑。
笔者认为演讲逻辑,就是对中心思想、论点、论据三大要素之间的搭配组合,简单粗暴但有效。
论点服务中心思想,论据证明论点,中心思想引导行为与思想,一起看下面这段话:
北京时间19号上午9点40分,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了两项针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条款(论据),正式指控他滥用职权和妨碍国会(论点),或将会面临下台风险,所以无论何等职位也要坚守合作规则,以免引祸上身(中心思想)。
大家仔细体会三大要素的属性,论据:通常都是一件非常明确的事情,是可以用笔画下来的画面;论点:是一系列事情的总和、集合、统称,已经开始接近抽象的范畴;中心思想: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心思想更加抽象,它是论点建立的基础,通常也引导着我们的行为。
那么,上述三大要素与逻辑的关系又是什么?其实在演讲中,逻辑就是这三大要素的组合,中心思想永远只有一个,每次发言只为说明一个问题,而论点通常会有三个或者一个,论据则丰富不少,越具有画面感效果越好。
将逻辑具象拆分,只需要将这三大要素梳理通顺,就足够让人听明白意思,这一点在奇葩说的每一场辩论都能被证实。
就拿最近一期辩题“要不要将伴侣的记忆存在AI里”举例,因为是辩论,固双方具有天然的中心思想,只不过相互对立,席瑞持正方,他的中心思想是:将伴侣的记忆存在AI里有价值。
他给三大论点来支持中心思想:1、老年人会将回忆奉为圭臬;2、回忆能够治愈创伤,保留回忆是科技存在的目的;3、人一辈子都是活在别人的回忆里。并分别用:太姥姥的故事、照片、社交软件记忆养鹦鹉的叔叔等论据来说明论点。
三个论点层层递进,要素间搭配组合清晰合理,它们拼接成了席瑞这段辩论的逻辑,最终投票证明他是当场当之无愧的票王。
所以,演讲如果不重视逻辑,将会非常危险,如果笔者的那位朋友能够站在逻辑法则上去构思内容,把中心思想定为:新项目的价值,论点依然可以很常规:对客户的价值、对公司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然后用公司调研数据、客户反馈的故事作为论据,就足够了。
很多课程中,都将逻辑描述的异常抽象,很难直接拿来应用,本文为逻辑重塑一个思考角度,不光在演讲中能够应用,说明问题时都可以拿来用。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用的时候列一个表,然后将三大要素一一填入,最后将各部分丝滑般拼接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