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作者: 一直流浪的猫_ | 来源:发表于2016-12-18 19:13 被阅读0次

    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我。

    一共待了十天,今天中午回来了,在今天早上收拾东西,吃饭,准备回来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特别失落感,特别的沮丧,我想其它人应该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那种感觉,特别的突然,然后这种感觉就占据整个心,想不出任何理由,脑子里面除了这种沮丧什么都没有。

    我不想去寻找导致这个心理的任何原因,我想它可能就是和其它心情类似吧,无论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年龄段都会有喜怒哀乐,我也一样,只是我不知道怎么具体描述这种感觉吧。也许明天过后就会好起来吧。

    我利用前几天在路上的时间看完了《皮囊》这本书,是二哈推荐我读的。 一开始还抱着很大的兴趣去读,谁想读了前两章发现,这不是本小说,而是本散文集,里面一共收录着十几篇故事,也是作者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其实我是不喜欢读这种小故事,我喜欢的长篇小说,越长越好,这种小篇的还读过瘾来就结束了,没多大意思,但是既然开始读了就读完了。

    整体感觉,作者对故事的描述不够细腻,还有让人感觉的到做作和故意煽情,而不是从具体故事中感情自然流露。不过其中的故事都挺好,有些观点也很新,其中最能让我感同身受的就是作者身在北京,对家乡的那种怀念之情,对于北漂来说,这种感觉再真切不过了。

    我想大多数90后,在大学毕业后基本都留在了学校所在的城市或者去了其它离家较远的大城市了,从六七岁一直到20多岁都在上学,可以说在学校的日子比在家里的日子更多些,他们有着更前卫的想法,对于家乡来说即熟悉又陌生,即亲近又遥远。他们已经渐渐融入到了城市生活之中,如果再让他回到农村生活中,可能反而感到陌生不自然。反正让我再回农村,我是很难再回去了。

    回不去,不代表在大城市中生活的要比农村中好,也并不是比农村更轻松,而是已经习惯了身边那更加先进和现在化的环境了。而且往往在大城市中生活比在农村更加艰苦,压力也更大,更重要的是在大城市里面,每个人都被淹没在人群中,每个人都在匆匆前进,没有人在意你的堕落或者优秀,没有人对你的理想评价,在这里每个人都有理想,可是如果放在这个大城市里又是那么渺小。

    每个人都想被别人注意到,而在这里,吸引别人的注意太难了。找不到存在感,让很多人很无助,对理想的无助,我看不到太远的远方,我只知道,这里不是我的家,这里也没有我的家, 我的家在那个很远又很小的不起眼的小村庄,那里有很旧的瓦房,那里还有两位每天都很劳累的老人。而我却又回不去,只能在这里注视着那远方,祝福着那远方。

    有些时候我也会想,整天想这些干嘛呀,明天不还是该上班上班,该吃饭吃饭,在这社会洪流中被推着前进。没错,明天太阳还是照常升起,而我想要的不过是不想太麻木的度过这些时间,我想让我思绪多停留一下,让我的思绪抓住时间去往更远的地方去探索。

    完。

    我们的生命本来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我有时候经常想,如果人不用吃饭那该多好呀,就不用天天吃什么饭而烦恼,也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在吃饭上,我也不会感觉到饿了。如果人能脱离肉体,那就更自由了,没有疼痛,没有疲倦,想要去多远就去多远。可是事实是,我们的灵魂需要依托在肉体之上,没有肉体,就没有灵魂,所以如果想要灵魂,就必需要保护好肉体。从另一方面来说,肉体就是一个客观的物体,就像桌子椅子似的,有一段相对固定的由生到死的生命历程,但是这个物体对于我们又是独一无二的,无比珍贵的,所以对于肉体,我们把它当做一个工具来使用,还要对它珍惜一些,它不是我们的唯一,但他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善待它是相当必要的。

    我知道,其实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小镇一样:以发展、以未来、以更美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摧毁,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里以前曾认定的种种美好。

    现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昨天的东西正在被今天的东西摧毁,明天的东西又会把今天的一切重写。我们每天都接收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的思想也会被这些信息改变,同样,到明天,更新的一些消息又会把我们今天刚刚形成的思想改变。在这样一个时代,只有坚守自己的底线,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更适应这个社会。

    我兴起杯,心里想着:用尽各种办法让自己快乐吧,你们这群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在北京这样繁华的城市中这种感觉会更强烈。在北京工作工资的确是高,但是却始终改变不了北漂的事实。我们大多数都是背井离乡,到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中为了生活或者理想而打拼,每天按时上下班,挤地铁,无休止的工作,加班,好容易周六周天大多数也是在宿舍床上度过。在北京也有那么几个同学,但是现在和上学时候的情况根本不一样了,现在各自都有各自的工作的爱人,大家也都不想打扰彼此的生活,然后就这样默契的相互不联系。同事就更不用说了,在一起也就只有工作上的事情,下班后从来不会相互联系,这也是大家的默契,而且在一起同事的时间一般不长,在北京一个公司连续干5年的应该挺少的,一般都是干个1年或者2年就会跳槽了,因此同事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淡了。因此,我感觉大部分北漂都是孤独和寂寞的,因此北京大街小巷的地面上都是小卡片。所以在我看到越热闹的场景,我就越能看出他们内心是多么孤独,越大声的笑,笑声就越空荡。

    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尽可能占有身体,用自己的秩序统治那身体。所以简单的死和简单的创伤都是低级的疾病。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不如死。一场轰轰烈烈的疾病远没有一个伴随你终身的疾病可怕。所以应该时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我知道过不了几天,风一吹,沙子一埋,这痕迹也会不见的。
    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我们所认为的经历过各种生离死别,各种轰轰烈烈的爱情,各种人生的大起大落,对于我自己来说,都是终生难忘的人生大事件。但是对别人来说,只会当作个段子来听,也许到第二天就会被别的新闻替代了。而我们整个多彩的人生对于地球或者宇宙来说,更是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我们的人生,也就只有我们自己在意,我们自己的感受也只有我们自己最了解,也从来没有一种感觉到感同身受,你也从来不会完全了解一个人。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自己照顾好自己从来不需要任何理由,努力吧少年,就是为了你自己。

    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

    大城市,地方大,人口多,节奏快,规则多,科技发达,还有一个与其它地方更加明显的差别就是更加文明和现代化,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每个个体差异性又不是很大,然后由数量极大的“个体”组成一个“整体”, 从而对于整体来说,个体就更加的不会引人注目。对于这样的城市,无论是我离开还是你离开,城市还是那个城市,丝毫没有变化,无论的我成功还是失败,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毫无影响,因为还有千千万万个同样的我在做同样的事情。而对于小镇来说,人口少,个体差异就显得明显一些。人越少,大家就越相互依赖,少到一定程度,甚至都能成为一家人。因为,在小镇,大家都相互认为,相互交流的机会多,相互了解得更深,对个体的差异就更清楚些,因此在小镇的生活要远比在大城市中的真实。

    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果自己虚弱,终究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但有力量了,或坚持久了,或许反而能成为众人追捧的魅力和个性。

    这里说得力量,我认为的就是影响力。品牌商都会去找一些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人去拍广告,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作用,你定远相信专家的言论还是一个不知名且无文化人的言论呢,肯定是听专家的。但是专家的话并不总是正确的,尤其在中国。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其中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对人们从众心理的一个系统分析,从侧面也体现出,影响力大的人的话语对其它的引导作用更强。现在成功人士都会去学校讲座什么的,大家听后还感觉说得好,但是听会并不会对自己的成功有多大帮助。成功人士的影响力大,所以我们才会对他的话有着更强的认同感,但是客观来说,他所讲得并不一定正确,并且也不一定适合你自己。

    然而生活必须继续,就像是个话剧演员,我必须在中场休息时间结束后,继续扮演起在现实生活中苦苦争取来的角色

    在闲暇时间,我们经常会打算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宏伟计划再拿出来看看,但是无论我们怎么想,到第二天还是得继续上路,昨天的路,之前的想法好像从来没出现过,生活还是沿着之前的轨道前进。也许这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现实是残酷的,它允许你中场休息,但不允许你一直休息,为了父母老婆孩子,你还要该加班时加班。但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

    小时候我们不会撒谎,谁问我们什么我们就回答什么,到慢慢变大后,我们慢慢学会了为也保护自己去欺骗别人,再到后来,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让自己能开心一些,轻松一些,学会了欺骗自己。这也许就是成熟吧,这也就是所谓的适应这个社会吧。但是直到现在,我都在坚守自己内心最后一份纯真,尽量不让它被污染,当我累的时候,无人倾诉的时候,我就会躲进这最后一块安静的地方为自己补充能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远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kz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