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共读系列写完了,一共12篇,平均每篇2000多字。嗯~成就感还是满满的。
01 我的目的
我为什么要写这个呢?
有两个原因:
一、《看见》这本书唤起了我很强烈的情感冲击,尤其在看前几章的时候,每读完一章,需要转移一下注意力平复情绪,这样的体验,很想跟大家分享,不过从结果来看,似乎并不理想。
二、我想借此训练一下自己“抓苹果”的能力。这个目的达到了。
什么叫“抓苹果”呢?这要从阅读方法说起。
在帅小冰老师的《读书变现》课上,我学到一种阅读方法,叫“苹果阅读法”。它的精髓是,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阅读过程中把相关关键词记录下来,完成一遍阅读后,根据记录的关键词复述内容,并回答先前提出的问题,如果可以做到的话,说明你的阅读是有效的,这个过程类似于在果园里摘苹果,我们要一直想着“我要苹果我要苹果”,而不是在摘苹果的过程中一会儿转去摘橘子,一会儿又转去摘桃子,最后想要的苹果却没有摘全。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想要的“橘子”,可以记录下来,再次阅读的时候就抓取“橘子”。
我认为可以在三种情况下使用苹果阅读法。
第一种情况:我们是为了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去阅读一本书,这时我们要的苹果就非常明显。
第二种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是根据这本书的著名程度或者说别人对它的评价来选定它的,目的并没有那么明确,这时提出问题就变得非常关键,也是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的重要手段,先浏览全书可以帮到我们。
第三种情况:先通读这本书,把它说的所有重要内容都列出来,再次读的时候,用苹果阅读法针对某一内容获取信息。
我自己在读《看见》的时候,属于第三种情况。12篇文章中,每一篇是一个主题,对应地取自这本书中的一章,在写每一篇时,用苹果阅读法读这一章,找出我需要的内容。一本好书往往有着清晰的结构。
结果还是很可喜的,大约写了五六篇的时候,我明显感觉流畅了起来。每一章中,我可以迅速找到我要写的内容,然后根据人物或者主题重新编排整理顺序,最后再适当修改。“抓苹果”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02 好与不好
其实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读文章,说共读摘抄更合适。还好我的初衷并不是写完美的共读文章,偷笑~
我写的内容也并不是这本书包含的所有内容。有些内容我觉得不必写,比如柴静和朋友们的相处,记者这个职业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因为这些内容离我们普通读者稍远;有一些是不忍写,书中专门有一章写山西的污染问题,作为一名山西人,看得很不忍心,山西在我心里就像我的亲人,哪怕别人再说她多么不好,她在我这里却永远是重要的,我还没达到“知耻而后勇”的境界,存着一些护短的心思;还有一些是写不了,比如两会、土地征用等政治话题,它们太宏大、太重要了,而且我没有完全理解里面的逻辑,还是缺少一些相关的知识。
我自己满意的地方,还是完成的部分。其实在写的过程中,我有过停下来的想法,因为里面很多事情是比较负面的,估计大家也不太愿意看,但最终还是完成了,而且这段时间我的写文环境不太好,这些文章全部在手机里写成,包括这一篇,能按照预期完成,还是很棒的。
03 我得到了什么?
最大的收获,还是前文说的“抓苹果”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体验了一把有明确目标的时候,真的是想方设法去完成。
最后,如果这一系列文章带给你一点儿思考或者情感上的共鸣,我会非常开心,如果没有,请当成我的自娱自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