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里,母亲的青春一点点融化在那一排斑驳砖墙的平房里,浓缩在那铁盒里的每一张泛黄、模糊的老照片上,书写在与父亲往来信件的字里行间。
什么是青春?当我把这两个字键入新华字典的搜索条时,出来的是这样的意思:指少年、青年,年轻,青年时代,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春天称青春。对应的英文则是 age,youth,spring。读完解译后仍是不得其解,看来青春应该有个前缀,起码要有一个限定词才能看到它本来的意思,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对“青春”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吧!
一、
这样一来我是怎样认识青春的,我的青春又是从哪里开始,那只有回到我的原点去找找看。那日下午,地质队医院的一声啼哭揭开了我人生舞台的序幕,听母亲回忆说,我当时似乎有点跃跃欲试,刚出娘胎 8斤多的我,抓着妇产医生白大褂胸口左边的口袋不放,事后大家都说大胖小子想要医生的笔,看来以后要当大官。对于大家寄予的厚望,我确实实现了一部分,那就是我现在确实挺胖。
因为小时候,母亲每个月都会拿着粮票带我去医院的食堂排队买一碗粉蒸肉,可能就是因为这样,长大后对那种大块的肥肉混着米粉的味道一直没有什么抵抗力,就成了今天这样。
当我有记忆时,我家已经住进一排陈旧,红砖青瓦的平房里了。前后就两个狭窄的通间,一到吃饭时就要把绿皮的蜂窝煤炉拖到后门去炒菜,母亲会用筷子夹点猪油在锅里画几圈,然后放菜开始抄。而我一听到榨油吱嘎吱嘎的声音就会乖乖的坐在门口等吃饭,偶尔会看到一辆摩托车,突突突,冒着黑烟从门口的开过,很多小孩会在后面追,直到摩托车消失在马路的尽头。母亲有一个装饼干的小铁盒,但铁盒里并没有饼干,全是泛黄的一张张黑白小照片,有的都已看不清人的模样了。有的照片上面母亲还扎着马尾辫,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微微抬头仰望前方,穿着军装戴着军帽,有的穿着裙子,凉鞋与几个年龄相仿的朋友站在手绘的背景公园前面,摆着那时代特有的姿势,她们脸上都写满了真诚和淳朴。母亲有时还会笑着问我,猜照片上哪个人是她?
小时候喜欢集邮,并不是为了挣钱,只是单纯的喜欢邮票上风格各异的图画。从父亲寄回的信封上剪下邮票放在水里,让邮票上的浆糊慢慢地稀释掉,然后放在玻璃上,静静的晾干,最后套上保护邮票的小塑料袋,就可以存放在集邮册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收集满整整一册邮票,有建国庆典的,有桂林山水的,有十二生肖的。看着满满的集邮册,我就像秋天收获的老农一样开心。不过从母亲的脸上却看不到半点欣喜,有的只是忧虑和期盼的眼神,但信纸却被整齐的叠起来,收在大衣柜的一个木盒子里。偶尔深夜,母亲会翻出来看看,说父亲的字写得很好看,让我长大了也要练字。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幼小的我初识青春的样子。在记忆里母亲的青春一点点融化在那一排斑驳砖墙的平房里,浓缩在那铁盒里的每一张泛黄模糊的老照片上,书写在与父亲往来信件的字里行间。也许这些就是每个不同青春的限定词,也是其独特的所在,我在想青春应该没有单纯独立的存在,如果有那也只是生物的一段苍白的生命周期,是否有价值就更无从谈起。只有聚焦在特定年代的聚光灯下,才能看清那时青春的轮廓,时代的印记给青春赋予了本来的颜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