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下,有一些人,他们的观点跟你完全不符,很多时候听到他们讨论的话题你都很想反驳,在你心里这些人根本就不会跟你玩到一起,但你不得不跟他们一起做事,因为你是他们的同事。
有一个人,你工作做得不好他会骂你,工作做好了就是他领导有方,他答应你的承诺总是不能兑现,天天给别人画饼还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但你只能任由他骂你,而且还不能给他甩脸色,因为你是他的下属。
有一个熊孩子,他会在你用电脑的时候帮你关机,他会用笔在你家里的墙上沙发上涂鸦,他还总是把你家搞得乱糟糟的让你收拾,把你气得要发疯,但你不能把他赶出家门,因为你是他的父母。
这种属于你的各种不一样的“角色”给你带来的压力,我们常说的自己压力大就是这么来的。
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扮演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个角色,没有人能够逃离这个角色化的人生。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老板的员工,别人的同事,小吃店老板的顾客……我们身上背负着无数个属于自己的角色。
有时候甚至我们都不需要拥有名字,只需要做好角色该做的事就足够了。
就像老板需要有人给他做事的时候,他需要的不是“你”,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把工作做好的“员工”,只要不是非你不可,他才不管你叫什么,你是谁。
想一下你的那些同事,如果没有了那层“同事”的关系,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根本玩不到一起。但现在不仅要一起工作,平时还要一副很要好的样子,哪怕你心底不是这样想的。
不同的“角色”有着属于该“角色”的喜悦,当员工有领钱时的喜悦;当恋人有热恋时的甜蜜;当顾客有享受美食的愉悦。
当然,有喜悦的同时肯定也有压力,工作的压力,照顾人的压力,付钱的压力都有。
但往往这种属于角色的压力,很难跟别人分享,我们觉得他们不懂,其实是因为对待角色的角度不同。
孩子不懂我们工作上的压力,是因为孩子没有“员工”这种角色。
同样的,我们觉得学习没有什么压力,是因为我们快忘记了“学生”这个角色。
父母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压力,是因为他们年轻时的“员工角色”和我们身处的“员工角色”不一样,他们站在自己角色的角度看问题,能理解才怪了。
我们常说要放过自己,当这些角色的压力大到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我们不妨暂时把那些角色放下,抛开身上的那些角色,不用考虑其他任何人的情况,只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只有放下了所有的“角色身份”,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想要的东西。
或许得出来的答案可能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或许它难以实现,或许跟目前的生活背驰而行,也可能我们早就清楚。
但无论如何请记住它,因为它是我们心底里真正想要的东西。
如果可以,我当然希望自己能够遵循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如果它不能实现,它也能成为我们辛苦生活的一剂调剂品。
就像一大碗苦药里的那一丝丝的甜,只要可以在睡前陪伴我们入眠,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