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办公室窗外波澜壮阔的海景,波涛汹涌的海浪,就心生向往。可转念一想,这世上的一切,都是虚空。正如《圣经》传道书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包括我们自己与虚空之间,不正像这浪花与大海的关系嘛。

我们不断感知的一切,是身体在感知,还是心灵在感知?
如果是身体在感知,为什么梦里仍有非常真实的触觉、嗅觉、视觉与行为言语?为什么还会有喜悦、恐惧、悲伤、幸福和失落?为什么我们几乎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界限?可见,人的一生,不仅是身体在感知,更是心灵感知的一生。
只要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仍然能发挥作用,我们就会听到许许多多的声音,手指敲击键盘的触感,睁开双眼能看到一切,也能闻到远处飘来的花香和泥土的芬芳。
但我们用身心感知的这一切都是幻化没有自性的,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没有时间的区别,没有好坏的区别,没有美丑的区别,没有高低的区别,没有远近的区别……当我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和外部世界一样,都是幻化的,两者都归于空性。这时,我们自然就会消除“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对立,达到一种道家所说的“一味”,这是一种真正的平等。这时候,世界上的诸多显现,都会融于我们的智慧之光中。
就像浪花,是一种偶然现象,不能代表大海的全貌,但是它跟大海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它是大海的一部分,也总会与大海融为一体。所以,我们绝不会把大海和浪花看成是对立的。因此,我们会发现,世上的一切,都是虚空的一部分,生于虚空,灭于虚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包括我们自己与虚空之间,都是浪花与大海的关系。
02
或许有人可能会觉得,人与浪花不一样,浪花很快就消失了,但人的一生却要漫长得多。事实上,时间跟万事万物一样,也是虚幻无常的。当我们跟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是当我们跟一个自己非常讨厌的人在一起时,却总是觉得度日如年。同理,人生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几十年,而仅仅是几个难忘的瞬间。再比如刷视频的时候,真是“视频5分钟,人间一小时”,自己感觉只刷了5分钟,实际上已经悄悄过去了一小时。所以说,时间也是一种幻象。
当我发现自己与海浪一样,都是出现少时的一种幻象时,就明白了,想要永远拥有一样东西,尤其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强求一样东西,是多么荒谬的想法。因为,连“我”都是一个幻象,还有什么东西会永远都是“我的”?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源泉》中的洛克、《刀锋》中的拉里,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看淡一切,不在乎外界评价和世俗眼光,也不在乎自己会不会一无所有,只会认真活在当下、专注于自己所笃信的方向,并且把这种淡然与坚定变成一种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于是自然就会变成自己心灵的主人。
保持这种清醒的觉知,与旁观者一般的出离,会让我们的心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博大,甚至学会了给自己和别人留白,懂得给生命的乐章画上休止符,懂得让自己做自己、让别人做别人;不再爱得太满,不再过分忙碌东奔西走,不再以得失、苦乐来分别自己所经历的许多事情,而仅仅用各种生命的体验来完善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然后一天比一天更能理解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一天比一天更接近生命的真谛,一点又一点地消解那个由幻象所构成的自我,以及由这个自我所衍生出的贪、嗔、痴、慢、妒。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其实也不存在什么清醒的觉知,与旁观者的出离,甚至也不存在什么需要释怀的东西和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世界的纹路虽然错综复杂,但是它也像掌纹一样清晰。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不惑”吧。
此时,即使我们外在身处最嘈杂、最危险的地方,内在也是宁静、快乐与专注的,心灵时刻安住在一种轻松但清醒的状态之中,我们明了外界发生的一切,都无法再扰乱自己的心。这个空寂明朗的心,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心”。
当我们拥有了这样一颗至诚的“真心”,不但能恰当地处理生活中的一切,还会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悲悯与无我的大爱。正如一望无际的大海,默默接纳百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