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为什么从忽必烈开始汉化就不够彻底的原因。在中原地区汉化不彻底,那你治下的中原地区就无法长治久安。你想想,假如你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所有的员工跟业务都源于本地,但是有一天突然给你整了个老外来当CEO,那这个老外连中文都不会,开个会还得带个翻译,连吃饭都用刀叉的主,你觉得他能了解国内的市场情况吗?所有的管理跟经验全都生搬国外的那一套,你说这公司它能好吗?它能不黄吗?蒙古人当时治理中原不就这个情况吗?其实蒙古人他也不是不汉化,就是汉化的不够彻底,后来这满清人就玩的比蒙古人明白,你看那清朝时期的八旗子弟跟那个满族的大臣跟汉族有什么区别吗?你就说这京城内的八旗子弟,他们鹈鹕遛鸟斗蛐蛐,那玩的比骑马射箭遛多了,所以说这个蒙古人比起清朝人,他们汉化是一点都不彻底的。
这个问题不解决,元朝它的问题就非常的多。首先朝堂的构架上就非常有问题。你像这个从唐朝开始就设置了三省六部这个制度,设立这个制度就是为了分权,尤其是宰相之权。上书门下中书三省的设立就是为了分化相权,结果元朝上书省是实质实废,门下省直接就砍掉了,仅保留了中书省,又跟这个枢密院、御史台分掌了全国的政军和监察三权,全国的正式权力全都集中在了中书省的手里。
中书令理论上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但是从元朝立国开始,都是皇太子兼领中书令的,基本上这个中书令在元朝它就是虚衔。实际掌握中书省大权的是中书省的左右丞相,六部也归中书省直接管辖。所以在元朝,中书省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历朝罕见。元朝的丞相他权力有多大,他们甚至能左右皇帝的人选。元文宗时期的滇贴木耳为中书省的丞相,他不死,元顺帝连皇上都当不上,以元顺帝想回家继位,燕贴木耳连京师都不让你进。所以元朝时期项权对皇权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元朝的皇帝,他没有搞明白汉治的精髓,一味的将军政大权都交给丞相去打理,也就造成了皇权变相被架功的局面。元朝人学汉治,那真的是照猫画虎,不仅制度设计上他学不像,就连赋税上他学的也不像。宋朝人去玩这个包银制度,主要是限于一部分的行业,而元朝人为了省事还多收钱,就在各个行业跟各个地区都玩起了包银的制度。什么叫包银?就是朝廷算一个数,它这个地区这个行业能收上多少钱?朝廷算完大概之后,如果你能交上来这个钱,那么这个地区这个行业的赋税,它的收缴权就都归你承包下来之后,你再向百姓去收优先,而且这个褒银之人,你想让百姓给你交多少,你就可以规定交多少。
那你想想,如果你是承包者,你首先得回本,回了本之后你不得成倍的赚钱吗?那么想赚钱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无底线的向百姓去多收钱,最后百姓是苦不堪言,要么是变卖了产业跑,要么是跟你元朝官府对着干。所以说你看看人家宋朝,人家是一些特定的行业,比如说像醋酒这类的行业才实行这个褒银制,这都是一些利润比较高的行业,它虽依然对民间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至于扩展到整个社会那么大。元朝上就不一样了,什么这个交通桥梁、渡口,它全都设置了褒银制,范围之广是远超宋朝,所以不少人都反对元朝人搞的这个褒税制。但是元朝的皇帝却不当回事,这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元朝的灭亡。所以这些元朝的皇帝跟贵族,他们无法汉化,无法领略汉文化的精髓,是他们统治中原最大的障碍。不过蒙古人打仗还是很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