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 2022.11.11
最近看了一篇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娱乐至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
印象中大约在十年前,我也看过一篇类似的文章或者内容类似的报道,就是状告了电视台,(具体记不太清)说是“电视”剥夺了人们太多时间,占据了大家跟家人相聚的时间,使得亲情淡化。最终,官司赢了✌️。这件事对我震撼挺大,这应该算得上公益的正能量,也彰显了公益的力量。
让我们也不妨尝试解析一下现在的电视文化:除了新闻是对时事以及国际形势报道,再就是天气预报关心国计民生,其余呢?是不是娱乐为主?几分钟的广告估计大家都会换台,人与自然拍的如同大片一样唯美,纪录片、文化传承频道也是拍的相当有文化底蕴,应该属于音频文化,但是收视率究竟又怎样呢?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我觉得电视文化也在走向没落,而新生手机文化则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出行、购物、生活、交友、各式各样的交易平台。
生活中:大到房子,小到牙签,都能在手机端找到;娱乐,更是五花八门,没有找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看看抖音、短视频上趴着的6亿用户,啥概念?
孩子们出生起就是听着:乐虎还是巧虎?接着便是铺天盖地的动画片,吃饭要看,想困觉了也要看,闲暇时光更不要说,熊大熊二百看不厌,小猪佩奇跟教材一样,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也是孩子们喜爱的。
有些特殊需求的宝贝,则是汪汪队,托马斯小火车等等,男孩子们都有“奥特曼英雄”情节。
时间被占用的越来越多,有眼疾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再看看许许多多的家庭主妇们,大概也是因为带孩子带出的怨怼情绪,更是喜欢看各式各样的符合自己内心诉求的短视频或者段子。微视频最近看着抖音火啦,也不甘落后,许许多多的“片多多”无广告式电视剧开播,看的那个过瘾,忘了黑夜和白昼,一个个头晕脑胀,熬夜忘时,起床后悔的日复一日的跟自己的人生妥协。
还有更奇葩的,美其名曰学习和读书,还是离不开手机。随时随机在街头采访,低头族,汽车看手机族,吃饭看手机或追剧更是理所应当,甚至有些理直气壮。我真的很困惑,手机族哪来的底气和理直气壮?
老人们以及农闲的人们,也都是“机”不离手,不是娱乐就是段子,甚至还有看直播吵架的,大概就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吧,围观者10万➕大有号在,对着那些不孝子孙也是津津乐道,围观的人大概也从来没拿来衡量过自己。
有趣的是:夫妇俩一起吃饭,各吃各的,也各看各的;睡觉时,也是各睡各的,各看各的。吵架的越来越少,异梦的越来越多,时间都给了手机,同时也从手机获得了情感。
估计没了电,没了网,大家都会疯掉,至少不知道该怎么活。
是的,无人能否认手机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动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好怀念“文字”是主要的媒介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 中,我们得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
而手机则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也不用思考,一切文化也逐渐的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被人们接受。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大概以后也只能在历史课上进行解读。
周国平先生说: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我感觉“手机文化”就是这样糟糕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