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妈妈们抱怨,“孩子好动,一会儿都不闲,还经常闯祸,今儿摔坏同学杯子,明儿和同学抢玩具,爱出风头,精神头足不知道累,贪玩,写作业坐不住……"这可怎么办?
也许你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想让他安静下来做个乖孩子,但是好难啊!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
《聪明却坐不住的孩子:多动型儿童养育指南》,这本书的作者是资深心理咨询师拉比,他也是资深儿童游戏治疗师,SOLPAN临床沙盘游戏技术创始人。作者结合10余年临床工作经验,从基础认知、家庭问题和学业困惑三个维度剖析了与多动症相关的核心问题,帮助读者了解多动症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养多动型儿童需要注意的核心原则。
书中涉及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还给出24个有助于提升儿童相关能力的治疗游戏,对多动型儿童教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帮助。让父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书中很多内容不仅适合多动型孩子的父母看,也适合每个父母用来引导孩子,培养孩子专注力、自控力、如何奖惩孩子等,都给到很大帮助。
书中说多动型孩子不一定就是多动症,两者有区别。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根据儿童气质特点进行了分类,“科学家们将与生俱来的对内在或外在刺激的反应模式称为气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多动型孩子的气质就类似于其中的第四种气质——蒲公英型气质。
书中说到,“这类气质的孩子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好奇心强,性子急躁,做事冲动,缺乏耐心”等等,但并不一定是多动性障碍的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障碍,就是他明知道该怎么做,就是做不到,无法控制,比如保持专注。这种障碍按程度分为轻、中、重,轻度多动症儿童与多动型儿童很难区分,两者在家庭教育和日常训练中很相似。
作者拉比作为心理工作者,对多动型儿童的家庭教养给出专业指导。书中说到,多动症领域权威专家巴克利博士提出“家庭教育八步法”,有一步叫“先奖后罚”,强调对孩子干预有奖有罚,但是奖励要高于惩罚的比重。孩子犯错,先从积极方面给予肯定,再关注错误。
关于奖惩,相信很多家长在亲子教育中都有涉及,但如何奖惩才能起到积极作用,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过度奖励让孩子没有原则,甚至会处处跟你讨价还价,想让我表现好,必须给奖品;而惩罚过重会让孩子自暴自弃,自卑懦弱;惩罚太轻又起不到教育作用。这个度如何把握?
一、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民日报有段话很治愈: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有什么优秀的资源和太多的文化,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那我们不如就多鼓励他、多认可孩子、多表扬孩子、多理解多支持孩子。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转移给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好的奖励机制可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激发自信。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鼓励,有些家长只盯住孩子缺点批评,却看不到孩子优点,或者平日很少肯定孩子,对孩子成长很不利,多动型儿童或多动症儿童则需要更多的鼓励,奖励其积极行为,并进一步强化。
家长应注意:
第一,对孩子要求不要过高,一旦孩子犯错,不要一味指责,考虑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他是否能做到。
第二,常态化鼓励孩子。一方面弱化对消极行为的过度关注,一方面要加强对积极行为的关注,并且及时奖励,对孩子要多认同和肯定。如果你没有鼓励孩子的习惯,不妨从现在起,每天鼓励孩子10次,你会越来越容易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第三,规范激励
规范激励,指的是孩子在完成既定目标后对其进行奖励,涉及靶向目标,强化程式和激励内容三个方面。
1、靶向目标。
目标表达具体,清晰可行,不能不切实际。
如果把目标定为“每天收拾好房间”,有点空泛,要具体设定行为,比如“把书本放整齐”,“把不穿的衣服挂起来,不要扔在床上。”这比“收拾好房间”更容易让孩子理解。作者建议同时期设定的靶向目标不要太多,一般5~10个,当这个目标达成形成习惯后,再设置进阶目标。
2、强化程式。
我们要设计一种满足儿童对短期回馈和长期收获的需要的激励模型,一般采用代币或积分累积进阶的模式。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实现延迟满足,奖励标准要设置清晰,根据难易程度区分奖励标准,比如“玩完玩具后把玩具收起来”,容易做到,奖励一颗星;“帮妈妈做家务”,奖励两颗星;“生气时能控制情绪”,难做到,奖励三颗星。
每天记录奖励,可每天兑换奖励,也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累积兑换奖励。这样便于孩子养成好习惯,还锻炼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3、激励内容。
也叫强化物,是真正能满足孩子期待和需求的实物或好处。一般建议选择非实物性强化,比如获得一个机会或者规避一种痛苦。
累计兑换的积分制度,跟孩子商量好奖励内容,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孩子的某个愿望,比如完成10个积分,带孩子去公园玩或买个玩具等。
谁都喜欢被奖励,对孩子而言,小小的奖励是对他行动的认可,无论是和孩子约定好的一些奖励制度,还是对孩子的口头鼓励,经常被夸赞,孩子有成就感,会进一步强化积极行为,表现得越来越好。
这里要注意,激励孩子的目的,是为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侧重调动孩子的内驱力,而不是以外在奖励为诱惑,跟孩子有条件地讨价还价,到最后演变成,如果你不给我奖励,我就不好好表现。这样的奖励效果适得其反,削弱孩子动机。
邻居的孩子淘淘5岁,活泼好动,用他妈妈的话说,在幼儿园经常搞破坏,不是弄坏小朋友玩具,就是上课老打岔,妈妈经常吵骂孩子,但毫无作用。
后来邻居知道,越是这样的孩子越要多鼓励,而非打骂压制。
妈妈开始每天练习夸孩子,给自己布置任务,每天夸孩子最少10次,发现孩子越来越听话,接着又和孩子商量激励模型,根据行动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级别奖励。比如回家换鞋,把鞋子摆好,奖励一颗星;上课没有打岔,奖励两颗星;在学校午睡,奖励三颗星。
这样做,邻居发现孩子表现越来越好,每天放学都叽叽喳喳跟妈妈讲今天的积极表现,今天帮助了小朋友,没打架,老师越来越夸孩子表现好。适当运用奖励,对孩子来说极其管用,不要舍不得夸你的孩子,夸他比骂他更有效。
二、设置有效的惩罚机制
拉比说:“惩罚是最无奈的选择。”过度惩罚会伤害孩子,但孩子管控力差,需要一定的惩罚措施。我们要清楚,惩罚的目的指向某个行为底线,而非针对美好期待。
比如“不能打架”,针对行为底线,符合原则。“考试考不到90分以上,就要惩罚”,这一点就不符合惩罚原则,它针对你的期待没达成而设置的惩罚,这样会损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考试的恐惧感,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
惩罚的设定标准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秉承最低要求。设定在他能完成的能力之内,对多动型孩子来说,要保证房屋干净整洁,很难办到。这个要求不合实际,不能作为惩罚的最低要求。
2、规则制定要明确具体,能客观评估。比如“在学校要表现好”,这个“好”就不能够客观评估,怎么算是好,“上课不能说话”,这一点很具体,也能评估,孩子能get到。
3、尊重人性的基本原则。“不许发脾气”,这一点别说孩子,大人也不见得能做到。
作者说到,制定规则可分为试行期,执行期和作废期,试行期一般为一周,观察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再做调整,可行的话就进入执行期,一般是3~6个月,当积极行为能固定在一个月左右,可进入作废期,已经养成好习惯,这个惩罚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比如设定惩罚规则,“孩子每天玩手机不超过半小时”,先试行7天,发现很难做到,调整为“每天玩手机不超过一小时”,这点可以做到,进入执行期,当完全做到后巩固一个月,这惩罚规定就可以消除了。
4、惩罚内容设定注意一下几点:
1)尽量避免体罚。如果一定要打,要确定好只打屁股,轻轻地打等。
2)惩罚方式是剥夺孩子原有特权。取消他们对某种欲望的满足,比如今天超时使用手机,明天就不可以用手机。
3)惩罚让孩子产生厌恶感。比如多练一页字,或罚做家务等。
4)惩罚标准不极端。比如“写错一个字罚写100遍”,就有点极端了。
对于常犯问题或难解决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惩罚缓冲期,可运用类似奖励的方式,用积分或者外币来制定规则。惩罚积分够多少分,或多少次,就接收惩罚,比如这个表。
奖惩孩子是当家长都会经历的事情,但是如何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教育效果,是家长必须知道的。
根据孩子多动性特点,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和耐心,善用孩子优点,改进孩子缺点,让我们每个孩子都阳光向上,如你所愿,活出如愿人生,你的爱不会被辜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