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时,回忆了一下我3年来听音乐走过的路。
第一次开始认真听音乐,是在2020年。那时我们这刚刚解封,经过了长达五个月的寒假,我发现自己对书的兴趣大减。自18年上初中,偶然读到《世说新语》以来,我的“买书”与“读书”就没一天断过。那时,我为了买一本书,可以像苦行僧一样不吃一天,就为了攒下一点饭钱;为了完成每天的阅读任务,我可以瞒着爸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灯读书。
疫情爆发后,我一边担心着外面的世界,一边庆幸自己有了充足的阅读时间。五个月的疯狂阅读,甚至让我戴上了眼镜。
可疯狂之后,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无底洞。书是我人生中的一大乐趣,可当时,我甚至一见到黑字就难受。我感觉生活失去了意义、乐趣,那些美好的东西都在离我远去。
这天晚上,我刷抖音,突然刷到一个视频,标题是“10年电音,百大经典”我瞬间被吸引住了,我想看看我小时候,有没有听过这些歌。
我耐着性子,刷着作者关于这个题目的所有视频,我也惊喜地发现,我一首都不知道。我感到深深的挫败感,在当时,我认为的经典,除了童年金曲,就是抖音神曲。
我不信邪,耐着性子反复观看,试图找到哪怕一点点迹象。就这样,我在反复刷视频中,一首首歌,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我逐渐发现这些歌又嗨、又好听,我开始入迷了。
我开始搜索这些歌,没想到原曲更好听!我打开评论区,原来还有这么多好听的歌!我沦陷了。
我学会了关注厂牌官号,关注歌手账号以获取新歌。那时,我感觉世界就是一个大舞池,我是其中的舞者之一。
我的耳机也换了。更昂贵的耳机,更嗨的我,耳机不离身的我……
当时疫情肆虐,无数的音乐节、无数的酒吧都被逼得走投无路,被迫关门,余下的一小部分幸存者,又意外地发现整个电音市场在极度商业化后,开启了极度内卷模式。面对入不敷出与千篇一律的音乐,夜店、酒吧抗不住,纷纷摆烂。
于是音乐没了媒介,变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面对千篇一律的音乐,我的耳朵逐渐承受不住,一听到爆炸般的旋律,耳朵就开始痛。搞得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喜欢电音了!
后来,我发现一个冷门的账号。这个账号的主人自称蜥蜴人。他应该比我先听电音,他的账号下,是大把大把的曲风科普歌单。
我随机点开一个歌单,点开一首歌。6分钟的歌,我一秒不差听完。
前卫,太前卫了!
我听完之后默默地说道。我反手一个关注,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
当时,我每天的乐趣,就是点开他的歌单,听那么一两首,我显然听不懂,可我还是努力听着,像是第一次听一样。
可当时的我还是接受不了。在一次痛苦的思考后,我还是取关了他。
改变在这时开始。
我从此性情大变。听的歌不再是那些一个模板的流行舞曲,我中意于那些曾经我看不上的“冷门风格”,我不再摇头晃脑,而是静下来,聆听节奏中蕴含的情感。等我意识到这个事情时,我已经无法改变了,我已经彻底走上了不归路。
不归路的重要节点,是我又重新关注了他。
兜兜转转,我还是回来了,可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也已经越走越远了。
我几乎成了他的常客。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他更新没有,后来习惯了,有时候不看,会难受一天。
随着时间推移,能找到的电子音乐专辑,我都听了,每天等着几个音乐人更新,好不无聊。我等得无聊,便随便找些非电子的音乐来听听。
这又是一条不归路。
我发现了我的变化,对电子的敏感度没变,对摇滚、说唱等音乐却越来越敏感。我是不是要背叛我的最爱了?我恐惧着。
我试图偏转航道,不行。
我无数次做心理暗示,也不行。
我幼稚地认为只有一个歌手,才需要包容并蓄。
这天,我刷着微博,看到一个电子乐博主在分享一张摇滚专辑,下面的人都在谈论它的好坏。
那一刻,我梦中初醒一般,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原来,就连听电音多年的人,也可以听别的音乐!
我感觉一阵舒心。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不能以电子乐为核心,多多听音乐,提升听感呢?
这个宏大的计划,让我瞬间感到听那么多音乐,好幸福、好有意义。
开始时必然难,我几乎把音乐当作一种任务。可后来我才知道,音乐本就不是一个任务,它像一顿饭,吃下去,润物细无声地消化掉。
我听着kanye,也听着tiesto;听着Beatles,也听着dre……
如今,革命仍在继续,可我此时,在淋浴中思考:我这3年,究竟收获了什么?
不是谈资,不是好耳朵……
应该是情感的共鸣吧!
应该是对世间的敏感吧!
应该是爱与和平吧……
我也开始可怜自己:懂得这么多,却没有人与之共鸣。
而后又一拍脑袋:我可以再简书上创建一个文集,把我对音乐的见解发在上面!
于是,就有了这个栏目。
这个栏目,我打算一周至少更三篇,内容起码500字以上的,有见解的短文。
可能有些意见你们会不同意,大胆提出来,都是一家人,别怕。
我不抱着会火的希望。反正大家来了,就看一下,聊聊天,也挺好的。
PS:写这篇文章时我听的专辑(下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