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六塬同堂听讲,黑水畔结为雁行。十余年相隔千里,几回回旧影入梦。”
夜已很静,大多人已睡,而我还在反复回味这首诗,这是一位老友写给我的诗。伴着重重思绪,这首诗带我回到当年我们一起度过的日子……

此篇文章主要是谈我认识的雷江,在我心里他既是同学,亦是好友,更重要的是他就像一位老师,长者,贵人,开拓我的眼界,带我入新的世界,他执着的精神指引着我前行的路,对他的感激之情无法表达,值得我尊敬。
可能在大多人心里,雷江是大人物,应当做大事,应当不拘小节,是怀有远大抱负之人,然而他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不只是女人才有的细腻。那就从我认识他的时候说起吧!
说起雷江,我们也算有缘。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很傲,可我从未有过这个感觉,因为我觉得他有这个资本。

那年,还是初中,他在二五班,我在二四班,虽然相邻的班级,但地理位置却是差了很远。我还记得他们教室门口有条小渠,小渠边垂柳排排,待风吹过,像淑女飘逸的秀发。或许是环境比较优雅,或许是心有所思,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景,塑造了一位佳人。
认识雷江,确切的说是通过她。暂且称呼她为柳儿(化名)吧。雷江性格比较外向,再加柳儿稍微介绍,我们便聊的开来。
那时的江就酷爱写作,写诗,诗中最多的就是提到柳儿的秀发,他称其为青丝,诗中总能把简单的事物生动化,总能把阅读的人带到他的意境中。
那时,我还跟柳儿开玩笑,说“江到底是喜欢你还是喜欢你的秀发?要不你送他一缕你的青丝。”当说完,柳儿小脸蛋突然红红,很羞涩的说“你别乱开玩笑啊!”想想,我和他就是这样认识了。
江会夸我小家碧玉,马家三公主,小时候喜欢别人夸,因此我们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那时的江,给我的印象就是,从古代穿越回来的诗人。我喜欢和他聊,虽然有时不太明白,但是总是让人思想开阔,忍不住开心的笑。无论你怎么笑,江都是很认真,很羞涩的。
但我从来没夸过他,当时认为他就是这样,对文学爱到忘我的一个人。我还记得那时有些同学看不惯,说他太疯狂,异于他人,等等。对他们的评价我都一笑而过,也曾怀疑我怎么跟雷江走的那么近。他哪里吸引了我?

应该是他的书法,他的文章,他对柳儿那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不离不弃的牵挂。回想起来当年他写给柳儿的诗:
蝶恋花
——为故友九月十六生日书词
玉露金风夜月圆,
黄花吐蕊,
伴伊人祈愿。
毓天灵秀十九年,
料定明朝艳阳天。
夜伴孤灯寄思念,
翰墨红笺,
诉尽心中言。
相识至此几多秋,
惠语青丝能不恋。
在初中,情书已经在同学中见惯不怪了,但是雷江写给柳儿的却是另有风味。他用诗表达了思念,牵挂,当时很羡慕柳儿,有这样一位追求者。但柳儿总是有自己的想法,我猜她对雷江也是敬佩之情吧。
他们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用雷江的话就是:都是因缘吧,随缘,一切不强求。
在我们看来,他是在追求柳儿。其实现在看来,他是酷爱文学,写作,他在生活中用心去触碰艺术,他渴望找到懂他的人。他认为柳儿或许是,他在找共鸣,把喜欢的人或事做到极致,爱到无能为力。他就是这样,总是努力做到最好。即使是柳儿感冒,他也会认为是自己的错。他是这么写道:
蝶恋花
. 异地问君感风寒,
恨不能至,
更愁秋凉天。
悔昨寄出锦书卷,
文墨点点尽瞒怨。
君得书信恐期延,
道尽谅解,
万错归我肩。
不怜汝身书谦言,
却写珍重满红笺。

他总是用心去关心别人,我想谁又在关心他。他说:“应该的,别人是别人,我做自己该做的。”要我说,他就是“大爱无疆”。
他喜欢书法,喜欢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让人们看到他的书法。初中时候,我们都是“双休”,当大家都在想着怎么玩的时候,而雷江却默默的利用周末时间琢磨诗词,散文,一页一页的写着。他会去朋友家中送自己的书法,幸运的是我也会收到,然后阅读欣赏,最后细心收藏。
时隔多年,我已忘记当年写了什么,只知道当时和他坐在一起听他谈了很多。他是这样回忆的:
“二十年前,第一次去萃萃家,院子很窄,却种了不少的花,从那花盆干净整洁的样子,翻松的花土,可以看出主人对花的喜爱和精心,萃萃告诉我那都是她妈妈在弄。
厨房门口有一棵老石榴树。直超过屋顶。整个院子虽不大,却干干净净,墙角的农具也放得整整齐齐。路过她父母住的屋子,里面的陈设虽然都很简单,却无一处不用心摆放收拾,而且一尘不染,电视上盖着一块带绣花的方巾很雅致。
到了萃萃住的屋子,觉得她是遗传并保持了她妈妈的特质。一直在她屋子里聊天,也没注意她妈妈在忙什么。到了中午饭的时候才听到她妈妈叫她来端饭,这时才想起她妈妈原来一直在厨房为我们忙着做午饭,我也赶紧跟着去厨房,在那见到了她妈妈,见我就笑着说,我这也不会做什么饭,简单的做了点,别客气。

她妈妈是个让人一见就觉得亲切和善,和我们说话都一直在笑。午饭是我们当地的细饭,我们叫捻捻,就是把小面丁一个一个用手搓的卷起来,像卷起的梭子,现在城里人叫麻食,和各种菜丁烩好,再漂上鸡蛋絮,是我从小到今天最爱吃的家乡饭,还有两盘小菜,已经记不清了,记得最清的是还有一个小白瓷碟子上放着油泼好的辣子和盐,各占一半,一红一白,清楚分明。碟子盘子依旧是那样的干净,无不让人对这简单而精心的食物背后的人肃然起敬。”
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么亲切,他一点都没变。
我们初中二年级那年春节前,某个赶集的日子,我跟母亲去街上准备年货。雷江也在集市上,当时只见他开纸运笔,写字龙飞凤舞,有模有样,一堆人围着他,看着他写字,不断听到赞美声,“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小竟然有这样的功力,了不得啊”。也看到很多人纷纷买他的对联。要知道,当时街上还有一位长者,也在“卖对联”,那就是我的爷爷。
爷爷写对联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笔精墨妙,字体刚劲有力,收放有度,反正就是好。但雷江完全不畏惧这位高人,越是难以挑战,他越喜欢挑战,他说必须要跟着强者学习,才会进步。当看到自己在长者面前卖出去那么多对联的时候,他是欣喜的,自信的。对于他,不仅收获了展示自己书法的快乐,还可以用赚的钱给老爸老妈买多点好菜吃了。

十几岁的孩子,胆识却是这么过人,孝心就是如此真切,让人不得不惊。可谁知道在这背后,雷江又是付出了多少?我知道,他一定做到了常人做不了的。正如他所创办的仰光学社的立身箴言中说的:
竭诚尽敬、敦伦尽分;
圣他凡己、轻果畏因;
勤正志学、抱艺修身;
一门深入、勇猛精进。
正如他所说,都是因缘吧。他早已与书法,国学,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中毕业,我们入了同一所高中。当时那个高中就只有我们几个伏六同学,我们很团结很友好。两周回去一次,要么坐公交车,要么一伙人骑自行车,我是唯一的一个女孩子,因此他们更关心我一点。记得当时骑自行车要下一个比较长且陡的坡,雷江每次都是千叮万嘱要我小心,都是跟在我的旁边,生怕我那半斤八两的骑车技术给摔倒了。当年同学之间的友谊可谓纯洁,终身难忘。
“伏六塬同堂听讲,黑水畔结为雁行。十余年相隔千里,几回回旧影入梦。”最纯真的年华我们一起走过了,也在我们彼此心中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再次联系,他写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而立之前,我还在外为美好的生活奔波,而雷江也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的风生水起。二十年了,雷江始终没有偏离最初的梦想,正如那句:“不忘初心,方的始终”。我相信:梅能傲雪香能久,风不经霜叶不红。

再一次见雷江,是2018年的春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还记得当年相聚我家吃母亲做的那顿饭,坚持亲自去送上给我母亲写的中堂,看望年迈的老母亲,嘘寒问暖。在这个物欲横流,电子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年代,大家都在为金钱奋斗的时候,而雷江却在走一条更艰难的路,他从事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并用心保护着,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他用行动在艺术界激励众多年轻人。以下是他近期的作品,我忍不住给大家欣赏了。(我只选了这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