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诗词大会古诗新读野草诗会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6-05 08:30 被阅读19次

宴词

王之涣①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

①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②畎(quǎn):田间小沟。

赏析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  

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一为反衬。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二为想象。诗人写所想,化虚为实,借溪浅不胜舟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三为借景抒情。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相关文章

  •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宴词 王之涣①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 ①王之涣(688年—7...

  • 简约之美,意境诗词(421):唐·王之涣~宴词

    原诗: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原作者~唐,王之涣 简约之美①: 长堤...

  • 桃溪浅处不胜舟

    宴词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王之涣的诗传世只有六首,著...

  • 画美女

    学古诗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花水浅不胜舟。 很悠闲的心境——仿佛...

  • 秦溪棹歌(73):《泛舟》

    《秦溪棹歌·泛舟》 棹发通元石沱头, 唯恐秦溪不胜舟。 二月桃...

  • 菩萨蛮

    白鸥斜语催舟客。客舟催语斜鸥白。 寒影道何言?言何道影寒? 棹轻思岸小。小岸思轻棹。 归处记人来。来人记处归。

  • 七绝•题图(二首)

    其一: 一棹一舟云水间,听波枕浪向风眠。 此身只共溪山老,明月沽来作酒钱。 [平水韵] 其二: 一棹一舟一水间,溪...

  • 绝句.题溪山钓图(新韵)

    1.五绝 山高岭入天,溪去水无边。 一棹孤舟远,渔翁爱钓闲。 2.七绝 云碧山高岭入天,溪长水去往何边? 孤舟一棹...

  • 满庭芳· 秋思 (新韵)

    一夜秋风,凉茶半盏,畴昔往事堪重。 楫舟远棹,陌路叹相逢。 此去经年风雨,萍踪影、无问西东。 斜阳处,芦荻浅梦,肠...

  • 七绝.春

    新新雏叶绿油油,醉入春光逐日修。 且听声声欢浪劲,桃溪深处泛嬉舟。 (平水韵,平起首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tj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