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于武陵,晚唐诗人,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记载:
武陵,名邺,以字行,杜曲人也。大中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避地嘿嘿,语不及荣贵,少与时辈交游。尝南来至潇湘,爱汀洲芳草,况是古骚人旧国,风景不殊,欲卜居未果,归老嵩阳别墅。诗多五言,兴趣飘逸多感,每终篇一意,策名当时,集一卷,今传。
于邺,字武陵, 以字行于世,因此很多人知道他的字,不熟悉其名。 大中年间曾经参加进士考试,可以名落孙山。
在其诗中,有两首写“树”的五律,用比兴之法抒发其怀才不遇之恨。
一、《赠卖松人》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这首诗写得是卖松人,其松如和氏之璧,惜无识者,其人如献璧和氏,屡次献璧不成,只好“抱其璞而哭于楚山”。
翠楼之人,只爱桃李妖媚之态,不爱松之高洁。而卖松人不合时宜,不知道市场的需求,自然被冷落。
诗人通过卖松人的遭遇,讽喻当权者对于高洁志士视而不见,是文人常见的怀才不遇的表达方式。
和氏璧虽然被两任楚王忽视,但是第三位楚王慧眼识玉,终有见天日的时候。但是于武陵似乎终身未第。
这首诗用比兴之法,有两个人,一棵树。赠诗的是局外人,卖松人是自比,其实松也是自比,这里有两重比喻。自己即是那个不懂市场需求的卖松人,也是那棵具有高洁品格却不受赏识的松树。
二、《山上树 》
于武陵另有一首写树的五律,这首诗也用比兴之法,诗中也有人,也有树。但是这首诗中,人是局外人,树是自比。
诗云: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几春。忽逢幽隐树,如见独醒人。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诗中所见,诗中所思,都是“人”的感受。
诗中所写“幽隐树”,才是所比喻的怀才不遇之人。独醒人出自屈原《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诗人把山中之树,比作屈原,其实就是把怀才不遇的人比作屈原。
张九龄有《感遇》诗云“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可惜山中树的结局很悲惨,并没遇到欣赏他的美人,而是遇到了无知的樵夫,被看成了木柴烧火了。
三、《匣中琴 》
类似的主题,可以用不同的咏物诗来表达,除了两棵树以外,于武陵还有一首诗写琴。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这个琴之所以空锁匣中,是因为弹不出“娱耳音”。其含义犹是“长安重桃李”之意,古琴不合时宜。刘长卿曾有《听弹琴》诗云: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于武陵的南风曲即刘长卿的古调,虽有高韵,奈何今人不喜欢,之后闲置于虫网缠绕的琴匣中。
于武陵这首诗,差不多把刘长卿的这首五绝拉长,改写成了五律。
四、布衣人
于武陵屡次名落孙山,众生布衣,在其诗中多次提到自己科举失意之事。例如这首《岁暮还家》
东西流不驻,白日与车轮。残雪半成水,微风应欲春。
几经他国岁,已减故乡人。回首长安道,十年空苦辛。
十年苦辛,落拓长安,归乡以后,已有故人辞世。这首诗写光阴空逝,求仕无门。
《秋夜达萧关》中写道:
扰扰浮梁路,人忙月自闲。去年为塞客,今夜宿萧关。
辞国几经岁,望乡空见山。不知江叶下,又作布衣还。
又作布衣还。可知几次出门求仕,几次失意而归。
《别故人》诗云:
行子与秋叶,各随南北风。虽非千里别,还阻一宵 同。
过尽少年日,尚如长转 蓬。犹为布衣客,羞入故关中。
过尽少年日,尚如长转蓬。人已经不年轻了,但是“犹为布衣客”,因此羞于归乡。
在多次科场失意,之后,于武陵也起了归隐之心,《春过函谷关》诗云:
几度作游客,客行长苦辛。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
岁远关犹固,时移草亦春。何当名利息,遣此绝征轮。
韶华不再,老尽布衣之人。因此诗人感叹,是不是应该放下了呢,何当名利息,遣此绝征轮。
结束语
科举,几乎是古代文人唯一的理想。但是唐朝的科举,并不公平,有人推荐就容易一些,无人推荐或者所托非人,可能就名落孙山了,例如大诗人孟浩然也和于武陵一样,终生未仕。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游采石矶》:
太白骑鲸处,凭风古战场。燃犀寻异梦,捉月对苍茫。
鸟路随云远,乡关隔海长。虞公亭下过,寂寞野花香。
@老街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