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学跆拳道一年多了,他很喜欢学,上课也很积极,一门心思想考到黑带,像教练一样厉害。但前一阵该上课了,孩子就闹脾气,说,不想学跆拳道了。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时候。朋友家孩子学滑冰,刚开始也是兴趣盎然,每次上课都很兴奋,上课的时候也特别认真,平常娇滴滴的小姑娘,在冰场上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练,看得人都觉得很感动,感觉孩子找到了真正喜欢的兴趣班。但没多长时间,也是各种闹情绪,不想去滑冰。孩子的兴趣班,上着上着就不想上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image一、强迫孩子,还是尊重孩子?
兴趣班上到一半,孩子不想去了,上还是不上,这是个问题。家长的做法,不外乎两种做法。
- 1 强迫孩子去上课
现在孩子上兴趣班,一般都是一次性购买半年或一年的课时包。孩子不想去上课,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的钱不能白花”。对孩子采用各种措施,软磨硬泡,让孩子把课时包上完。
经常在教室门口看到不想去上课的孩子,被家长拎进教室的,抱着家长大腿不撒手,哭得惊天动地的。孩子进教室了,家长也算得到安慰了,毕竟钱没白花。这种强迫孩子上课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心在曹营身在汉”呢?他能前一秒还哭得那么伤心,后一秒就乖乖坐在教室里听课吗?
- 2 尊重孩子,不想去就不去
孩子不想去,那就别去了,既然是兴趣班,有兴趣就上,没兴趣就算了,让孩子花钱买罪受,何必呢!很多兴趣班,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刚开始上的时候轰轰烈烈,但都无疾而终,上几次就没有然后了。
image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主动给孩子停了兴趣班。比如画画,孩子都学了半年,画出来的还跟鬼画符一样,啥都看不出来,实在没什么天赋,别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了。
没有天赋,没有兴趣,是不是就说明这个兴趣不适合孩子,没必要坚持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那些兴趣班表现出色,取得优异成绩的“天才”们,都是怎样修炼成的。
二 、“天才”们是怎样炼成的?
在匈牙利,有一位心理学家叫拉斯洛·波尔加,他一直在研究在各个领域被认为是天才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得出一个让人吃惊的结论:正确地养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将他变成天才。
拉斯洛还用自己的三个女儿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他要把女儿培养成国际象棋的天才。因为在传统观念里,国际象棋是男人的游戏,而且国际象棋的比赛公正客观,很容易看出结果。
拉斯洛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他的大女儿苏珊·波尔加,4岁就赢得了第一个冠军,15岁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际象棋棋手,成为第一位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
二女儿索菲亚·波尔加,14岁参加在罗马的比赛一举夺魁,获得最高的国际比赛等级分,国际象棋界称这次比赛为“罗马大洗劫”;
小女儿朱迪特·波尔加,15岁零5个月成为特级大师,在世界女子国际象棋选手中连续25年排名第一,2005年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抗赛中的首位棋手,迄今为止绝无仅有。
image波尔加三姐妹都成为了国际象棋的顶级高手,他们家没有这方面的遗传基因,拉斯洛是心理学家,他的妻子是老师,他们家没有出过国际象棋的高手,三姐妹在国际象棋领域取得的成就,恰恰证明了拉斯洛的结论,通过正确养育一个孩子,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天才。拉斯洛是如何培养三个女儿成为国际象棋高手的呢?在《刻意练习》中,安德斯·艾利克森指出,杰出人物的成长,都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拉斯洛巧妙的让女儿们接触国际象棋,并对国际象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苏珊·波尔加,是在父母的引导下,“无意间”发现了橱柜里的国际象棋,对它们爱不释手,成为她心爱的玩具。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在9个月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根小小的高尔夫球杆,这只球杆也是他心爱的玩具。
用玩的心态接触,先让孩子产生兴趣,之后再进一步引导孩子,逐渐渗透相关的规则和玩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到知识。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孩先对项目产生兴趣,才会有继续走下去的可能性。
-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一旦孩子对某个领域感兴趣了,他会逐渐从玩的心态变成认真的工作。在认真工作阶段,需要有老师在专业知识上教授孩子,还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保持兴趣和动机,同时培养技能和养成习惯。
很多孩子的兴趣班,就中止在这个阶段。兴趣不在,学习动力降低,父母也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学习就半途而废了。
image杰出人物的父母,在这个阶段,都采取了很多种方法,奖励也好,惩罚也罢,让孩子坚持下去。但这个阶段的激励,只会让孩子持续一段时间,真正能让孩子坚持下去的,还是孩子内心的动力。
比如郎朗小时候练琴时,曾经因为老师对他的否定以及父亲威胁他从阳台跳下去的过激行为,让他不想再弹琴。但没过多久,因为对钢琴的热爱,他又重新开始练琴,最终成为成功的钢琴演奏家。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能帮助孩子维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孩子内心深处的动力,才是真正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当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想要得到更高更好的发展时,就进入了全力投入的阶段,这个阶段一般在孩子12-13岁或15-16岁的时候出现。到这个阶段,不止孩子要全力投入,家庭也要全力投入,比如,给孩子寻求领域内最高水平的老师,训练费高昂,而且孩子还要经常参加领域内的比赛,有的父母甚至需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全职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孩子能顺利度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就已经成为领域内的专家了,第三阶段自然就水到渠成。但我们可以暂时不用考虑第三阶段的物质和精力的付出,因为很多的孩子,在第二阶段就坚持不下去了。
image三、适当的引导,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
即使优秀如郎朗,也会面临中途放弃的想法,我们的孩子想放弃也是正常的。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孩子能继续坚持下去,守得云开见月明,才是我们该做的。
- 给孩子一定的缓冲期,了解背后的原因
孩子不想去上课,原因很多。我们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缓冲期,了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我家孩子,不想去上跆拳道,原因是压腿太疼。我告诉他,如果因为压腿疼,我可以跟教练说,让你自己决定压不压腿,压到什么程度。孩子想了想,就去上课了。我告诉了教练,当堂课教练并没有让孩子压腿。但再上课的时候,孩子又开始自己压腿,因为他想踢得更高。
还有的孩子不喜欢上课的老师,或因为老师的什么举动,让孩子产生了反感。这时候,我们应该抛开对错,肯定并接受孩子的情绪,然后逐渐引导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老师也不全是对的,如果是因为老师无意的举动让孩子受伤,我们应该开诚布公的和老师谈谈,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如果有些行为是无法改变的,在孩子还没到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给孩子换老师了。
image如果孩子排斥心理很强烈,暂时给孩子放个假,再慢慢和孩子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用适当的方法激励孩子,让孩子能坚持下去。
- 适当的激励,让孩子坚持
激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最省事的一种,是买玩具,去游乐场等这种显在的外部激励,这种方式虽然见效快,持续的时间却有限,而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一次不想去上课,买了个变形金刚玩具,第二次不想去上课,再买个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习惯,就会以此来要挟父母。
最恰当的激励方式,是奖励孩子取得的进步,满足孩子内心的成就感。比如,孩子学钢琴,用看音乐剧的方式奖励孩子;孩子喜欢武术,可以带他去看少林寺,去看武术表演,一方面丰富孩子的娱乐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孩子树立更高的目标。
- 家长要充当孩子的教练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家长应当充当孩子的教练,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来帮助他调整难度”。也许有人会说,孩子学的东西我都不懂,怎么当孩子的教练呢?
image虽说隔行如隔山,但当孩子的教练,最适合的还是家长,这个教练更像是经纪人的角色。经纪人肯定不如明星会演戏,但好的经纪人,能帮明星选到最适合的剧本,让明星的价值最大化,家长也可以。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孩子的学习状态,是孩子学习效果最早的反应,家长可以最直观的观察到孩子的状态,适当调整孩子的学习进度和难度。
孩子学语言,练钢琴,在孩子觉得吃力,劲头不够足的时候,稍微放慢些进度,多复习旧知识,少来点新知识,增加孩子的信心,学习知识重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 引导孩子寻找内在动力
不管是学习什么,真正能让人坚持到底的,只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引导孩子寻找内在的动力,才能更长久的坚持。
就像波尔加三姐妹,她们刚开始接触国际象棋是刻意安排的,期间她们的父母也用了很多的方法激励他们。但让她们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始终是他们内心深处对国际象棋的热爱。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拿孩子跟别的孩子攀比。比较,不会让孩子产生内在动力,只会产生叛逆。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本身的意义,让孩子能学以致用,发现学习本身的意义。比如,孩子学习语言,可以当小老师教给家人,可以自由的和不同的人沟通交流;孩子学习滑冰,可以在冰场上纵横驰骋,可以享受滑行的乐趣。
image就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兴趣班也不能全靠兴趣,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一样,期间都有很多的反复,孩子有情绪高涨的时候,也有不想学习心灰意冷的时候,家长要做个合格的教练,及时察觉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引导孩子真正的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这样的兴趣才能长久。
兴趣班,不单单是陶冶情操,培养特长,更能锻炼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的反应能力。如果孩子能坚持下去,他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坚韧的品格,不惧困难的勇气,对孩子来说,这是更宝贵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