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发明了太祖长拳是一个武功非常厉害的人。可是这位个人武艺很强的,赵匡胤建立出的大宋朝,却是一个在军事实力上非常弱的朝代,相反却在文化经济和思想上发展成了有史以来几乎最大的盛世,那么他是如何做上皇帝的这个职位的呢?他要是如何把他自己的朝代变成像这样的一个状态和模式的呢?他为什么要将自己的朝代变成这样的状态和模式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身世。
赵匡胤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在五代十国的很多朝代都当过高官,可是在后晋的时候,石敬瑭把契丹人引进中原,偏偏石敬堂的儿子不是一个愿意低声下气的人,于是开始与契丹人打仗,结果兵败,其他人也攻进了他们的都城洛阳,赵匡胤也在洛阳,因为契丹人的进攻导致他们家损失惨重,赵匡胤也只好背井离乡,为自己的下一步做打算。纵观南北,北方相对统一,南方有很多的小国并立,喜好武功的赵匡胤又应该去哪里呢?
从表面上看南方有许多的小国,那么打仗一定也会更多,北方相对比较统一,打仗一定就会更少,而身为武人的赵匡胤,自然也以为南方会让自己取得更大的机会,因此来到了南方。
可惜的是事实,并不如表象所显出的样子,因为南方虽然有很多的小国,可是这些小国都是因为地势而建成的,并且他们的实力都比较均衡,并没有说哪一个国家特别强,哪一些国家特别弱,虽然有如此多的国家,可是居然达到了一种牵制的效果,南方整体非常的太平,没有任何战争,此时的南方也因此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赵匡胤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度过了很久,直到他遇到了一个老和尚,这位老和尚看起来是一位世外奇人,因为正常的出家人根本就不会关心外在的天下大事,而是只会关心自己的修行之路,可是这位老和尚却清晰的认识到了天下的局势,并且建议赵匡胤从南方回到北方,赵匡胤也听从了这位老和尚的建议,从南方回到了北方,开启了他新的故事。
他来到了南方以后,投奔了当时的枢密使郭威,郭威当时是后汉的官员,结果后汉发生了内乱,郭威因为一个掌管着军队,所以被他的军官们黄袍加身,推翻了后汉,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叫做后周。
在郭威统治的这段时间里,赵匡胤和他的养子柴荣成了好朋友,因为赵匡胤非常有才能,因此赵匡胤也非常赏识他。
没过多久郭威就去世了,而凑巧的是郭威又没有儿子,因此柴荣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此时的赵匡胤因为得到了柴荣的信任,所以升了官,掌握了军队,柴荣认为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行为非常有问题,因为烟云十六州,实际上就是中原的门户,如果烟云16周丢了,那么契丹人就可以在中原肆意妄为,于是柴荣带着军队开始攻伐契丹,赵匡胤因为手握军队,所以也跟随着他一起去。
可惜的是柴荣本来已经在前线战胜了契丹人,他却没有战胜自己身体中的病魔。本来他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可是因为患了重病,所以只好回到了开封,这是开封中流行这一句话,就是点检当做天子,柴荣为了防止这一谣言真正成真,所以让自己非常信任的赵匡胤去当点检都御史,最终没过多久,柴荣就病逝了,由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皆替了他的地位,此时的柴宗训只是一个小孩子,赵匡胤好比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实际领导者,可是此时就出现了很大的威胁,那就是如果赵匡胤一心一意的辅佐柴宗训的话,等柴宗训长大了以后,赵匡胤就很有可能会被办掉,毕竟他掌握着国家的军权呢。因此,如果赵匡胤一心塌地的按照柴荣留给他的遗愿办事的话,最终一定不会落得一个很好的下场。那么赵匡胤又能怎么样呢?唯一的办法也许就是自己当皇帝了。
可是这个办法虽然看似对于赵匡胤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是毕竟柴荣在当时是多么的信任他,如果他就这样背叛了柴荣, 取代了他的儿子,那这样赵匡胤的良心肯定也会痛啊,毕竟柴荣在世的时候,他非常信任赵匡胤,赵匡胤又怎能做出如此对不起柴荣的事情呢?
可是最终赵匡胤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最终还是决定踢掉小皇帝自己当皇帝。因为他做了这样一件不太道德的事情,所以他也为柴家做了一定的补贴,据说他还专门在他自己的祠堂里立下了一块碑文,专门就是用来警示后代,让他们不要对柴氏子孙做出什么过大的惩罚,也许流传甚广的,也就是小顺风柴进的丹书铁券了。
赵匡胤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据说辽国要侵犯边境,于是赵匡胤带着军队前往边境去平乱,走到陈桥这个地方,赵匡胤喝了一杯酒,喝醉了,当他刚醒,他的士兵就为他披上了皇帝才能批的黄袍,稀里糊涂的就成为了皇帝,并且返回开封,攻陷开封,成为了真正的皇帝。
此时摆在赵匡胤面前的有两个问题,第1个是内忧,第2个是外患。
内忧实际上是前面的五代一直都拥有的问题,那就是武将的权力太大了,比如石敬瑭实际上就是后汉的创立者的亲信,而郭威正是十姓唐的亲信,他们都是武将,或者因为自己的欲望或者因为被逼反,总之前几个朝代灭亡,都是因为这些有权利的武将,而武将又分为中央的进军以及地方上的节度使。
外患实际上比较主要的就是北方的契丹和南方的一些小国家,他们时刻都危害着赵宋的安全。
那么赵匡胤准备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赵匡胤最终决定先解决内忧的问题。他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首先内忧的问题比外患的问题要严重许多,因为外患至少是可以预防的,其他的国家偷袭他估计也不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可是如果不能把内忧处理好,那么赵匡胤创立了宋朝,就很有可能会成为5代十国之后的第6代。其次,外部的危害并不是很严重。因为南方的国家都各个牵制,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想要统一南方再来打他的赵宋,北方的契丹虽然也比较厉害,可是暂时也不会危害到他的疆域,因此赵匡胤决定先解决内忧的问题。
那么内忧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赵匡胤是这样想的,首先地方上的节度使的权利必须有所解除,要不然就很有可能会产生像唐朝安史之乱那样的混乱的局面,并且当时的节度使全都可以控制当地的财政问题,这样就导致节度使就好比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一样,于是赵匡胤收回了他们的兵权,也收回了他们管理财政的权力。那么又由谁来管理中央的禁军呢?如果让一个人来掌管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导致这个人的权力过大,因此赵匡胤把掌管禁军的人分了特别多,这些人都是一些小将领,赵匡胤也并没有设立高级将领。
那么如果真的需要打仗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文官集团可以来控制军队,赵匡胤创造了一个团体,专门用来调控军队和发号对军队的施令,如果要打很大规模的仗的话,那就由皇帝亲自来发号施令,来进行打仗任务的分配,或者临时指定某个人为此次战争的将领。
首先从第1步开始执行,那就是削弱武将和地方军队的权利,于是他就看上了帮他称帝的功臣。也就是著名的事件,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等高级将领来喝酒,在酒局中教导他们要自动放弃自己的权利,最终第2天这些将领果真纷纷上书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将自己的军队交回朝廷管理了。
就这样赵匡胤取得了军队的控制,几乎解决了内忧的问题,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外部问题了。
那么应该先攻伐南方还是先攻伐北方呢?
赵匡胤听从了赵普的意见,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之所以先南后北,其实体现出的还是先易后难。北方的契丹非常的强大,他们经常的打仗,军队必定不会弱,而南方刚好又是富庶之地,又很久没有打仗了,那些国家互相牵制,军队也不会好到哪里,因此赵匡胤决定先打南方,赵匡胤先从南平和武平这一路打了下去,后来又攻伐后蜀南唐南汉,统一了几乎整个南方。
赵匡胤在成功几乎统一了天下以后,开始对皇权和宰相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制约,首先为了不防止像李林甫和杨国忠这样昏庸,但是有专权的宰相出现,因此赵匡胤将整个宰相的体系分成了三部分,不同的部分也由不同的干部来完成,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宰相专权的问题。
此时的南北朝刚刚经历了动荡,就是一个谁有武力,谁的武力强,谁就可以当天子的时代。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赵匡胤将怎样改变这种风气?他又将天子定位在怎样一个地位呢?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小故事。
赵匡胤曾经问他的宰相赵普谁最大?正常来讲,皇帝是九五之尊,一定是这世上最大的,可是赵普却并没有这样回答,而是说道理最大,也就好比是天道最大。赵匡胤赞许了这样的说法。
后来赵匡胤的女儿穿了特别华贵的衣服,赵匡胤想要制止,赵匡胤的女儿却说你身为天子就应该用黄金装饰自己的屋子和马车,以显示出天子的威严,可是赵匡胤却说我作为天下的主人,当然有这样的财力去使黄金,装饰我的屋子和车马,可是古语说的好,以一人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
可见赵匡胤把天子放在了道里和百姓,也就是民众之下,因此宋朝的天子也不称为陛下或者天子等等称号,而是被称为官家,正是因为这一种比较超前的思想,使得很多史学家都认为,中国从远古开始,正式进入了近古,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启蒙和启发。
在宋朝科技和文化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很多都是在宋朝发明出来的,就比如指南针和印刷术。
可是正是因为赵匡胤这一种右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宋朝的军事实力非常弱,从唐朝的一直想要开疆拓土,到了现在只是对内,这种做法是否好呢?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我自己认为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自从宋朝之后,整个中国都一直在沿用这种右文抑武的政策,从明清开始,就算是到了现在,虽然军人的地位很高,可是仍然不能参与一些政治上的活动。
虽然这种做法有这样的合理性,可是在古代的时候,一定会导致完全采用这种方法的朝代变得比较弱,军事实力提不起来,只能通过用钱来买和平的手段来维持一种制衡的状态,实际上这样就会导致国库中的很多钱并不能被存放起来,而是要马上收回来就马上开支,这样也就变成了一个贪腐的开始。当皇帝圣明的时候,也许国库的收入和开支还能处理得比较好,和其他国家签订的和平条约也能够比较完美的执行,可是当宰相昏庸,皇帝也昏庸的时候,也许就会导致国库的收入赶不上国库的开支,必然就会导致很大的赋税和贪腐出现。
这就是我对于宋朝以及赵匡胤这个人的看法以及分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