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是千年前古人对于生死的思考。“生”与“死”本身就是两个极为厚重却又平淡如常的生活母题,虽然我们不能妄自等同它们的意义,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思考它们,从而获得生活的某种真谛。
如何看待“生”?又如何看待“死”?何以为“生”。何以为“死”?若你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了最后两年,你又将如何面对死亡?是自我逃避还是勇敢面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的历史进程,才能收获更好的生活?面对生活,我们又该怎样和解?
这些关于生命与生活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在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中找到答案。通过死亡教育,让我们真正懂得生活,并与之和解。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书中主人公莫里·施瓦茨教授的学生。大学毕业后的16年的时间里,米奇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这位恩师。从大学毕业后的他,走进这个在他看来并不吸引人的世界后,在层层叠叠的生活折痕中,他的梦想被磨平了棱角,浑浑噩噩。这种情况的改变的转折点在于一个人的死亡:他的舅舅。
舅舅的死给米奇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冲击,他开始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与短暂。于是,觉得时间异常宝贵的他开始玩命儿地工作,一件又一件,始终忙碌。但这种生活在再次遇见莫里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让米奇重新思考了生命的价值,也让我们每个读者从中受益。
1、衰老亦是成长
“没有人永远十八,但永远有人十八。”感知到自己在一步步衰老,并对此恐惧是人之常情。留恋与青春美好,自欺欺人地选择逃避是人之常态,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之后呢?难道我们要一直在躲避中,不敢面对而更加荒芜吗?
当你老了的时候,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让你重返二十岁,你愿意吗。也许你会说,这还需要问吗?谁不想重返年轻呢?但有一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她就是台湾作家简嫃,她说正是因为青春太过美好,所以一次就够了。
《相遇星期二》中的主人公莫里的回答和简嫃是一样的,他认为衰老并不意味着衰败,相反地,它是另一种的“成熟”。
生命是一辆呼啸而过的单向列车,没有返程,也不会为谁减速。时间对待每一个人都公平至极。我们在二十岁的时候不会有四十岁时候的阅历与感悟,如果永远停在二十岁,那我们的生命无疑是单调的,你的思想也只会像二十岁时那样贫瘠而单薄。
很多人都讨厌衰老,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在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衰老,我们才有了成长。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或许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诗意而又神圣的。所以,无论我们处于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是值得感恩的,因为我们同样拥有成长与改变的力量。
2、与生活和解
作者米奇问自己这位命不久矣的老师,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情?老人答: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又震撼人心的回答。因为,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却很少有人能与生活讲和。我们戚戚于贫贱,我们汲汲于富贵,我们太多关注于外部世界的功名利禄,在其中挣扎沉浮。
于是,我们活得拧巴又纠结,我们跟生活斗争,却很难与生活和解。
莫里老人知道自己身体中的生命力在一步步消失,可如果你问他最完美的一天是怎样的,那他的回答一定会让你大失所望,因为实在普通。没有功名、没有金钱、没有权力,没有一切惊叹动地的大事,他只想和朋友亲人待在一起散散步、吃吃饭、跳跳舞。他认为这样的一天就是最完美的。
柴静说: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隐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一样溶于其中。既然我们终将相溶,那每个人的不同,其实也就只在于你溶和之前的生活。
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死亡,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至少懂得与生活和解。
3、向死而生
恩格斯说过:“生就意味着死”。生命本就是一个矗立着死亡的存在,无生也就无所谓死,无死也就无所谓生。所以说,生就意味着死。而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向死而生”。
我们现在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都很容易焦虑,对此,杨绛老人的回答是“想得太多,读书太少”。这道理我们都懂,可还是过着拖延又焦虑的生活。因为这注定就是一个无法逃脱的恶性循环,因为拖延,所以焦虑;因为焦虑,所以变得更加拖延。我们总是怕“来不及”。
但在莫里老人看来,生活从来就没有什么“来不及”,他的每一天都在改变。这样的改变是“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为他带来的。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意识到我们都会死,所以每一天都要为它的到来做好准备。这样对我们的人生会很有帮助,因为我们会给呢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季羡林在自己八十岁的时候写下了《八十抒怀》说: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的眼里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对生活抱有无限的热爱与真情。不得不说,这是“向死而生”为他带来的坦然与从容。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朋克音乐的先锋之一帕蒂·史密斯说:“你若要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
我们中国人似乎都很避讳“死亡”这个话题,但不谈死,我们就不会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学习死亡教育,却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相约星期二》与其说是一个学生的课堂纪录,不如说是给我们每个人提供的一堂宝贵的死亡教育课程。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生命、看待死亡、看待生活。
接受你所能接受的,承认你所不能改变的;坦然面对过去,从不逃避;学会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不要固步自封,也不妄自尊大。
生活永远别说太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