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视剧
与恶还是与无知的距离(有关我们与恶的距离)

与恶还是与无知的距离(有关我们与恶的距离)

作者: 奥妙全自动 | 来源:发表于2019-04-27 15:57 被阅读0次

    台视与HBO亚洲部门合作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在几日前已经能看到全集,开播前,我丝毫不怀疑在有HBO撑腰下这部剧的质量。总而言之,这部剧延承了HBO一贯的风格,剧情精致,紧凑,完整。

    或许,在许多观众看来,剧情发展出人意料,但是在我看来,这一切的基本走向都在意料之内的,而且正体现了编剧们对媒体、精神病人、医生、律师与法律、施害者与受害者及家属的深刻理解。但是光靠这些是形成不了一个好的作品,光有这些只能及格。真正的加分项,则是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对公众的把握,缺少公众,则形成不了这个环,缺一环则逻辑不完整。难的是公众是一个整体,太过于庞大,以至于我们无法理解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的可能性也出乎意料,这个庞大群体会滋生多派意见,个体在不同环境、状态、时机中对事物的理解态度也不同,而真正的危害则爆发在公众之间,要不然杀人犯的家属,何以无法正常生活?公众无处不在,这也是最难掌控的一部分,以我的观点,剧中的各个人物中,最能代表公众的则是王赦律师妻子一家,这一家人的态度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是理解公众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口。

    新世纪以来,媒体与互联网发展迅猛,消息会在极短时间传到世界各地,人肉搜索变成潮流,软暴力盛行。而精神病人长期不被公众理解,又成众矢之的。司法的懦落无力,政府的恐惧等等都在剧中反应着。我想到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之死,判决苏格拉底死刑的直接起因是三位雅典公民对苏格拉底提出公诉(按照雅典的法律,每个雅典公民都有权对危害雅典城邦的行为或个人提出公诉),指控他不敬神灵和毒害青年。一个由501名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在听取了双方的辩护和证词以后,多数票赞成判苏格拉底有罪,并处以死刑。

    问题在于,那三个雅典公民究竟是否理解苏格拉底,而那501个陪审员呢?我无力对此论证,但从后世的解读来看,苏格拉底的死多少有些冤枉,而这一案例也被当作直议制民主反面教材。事实上,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各行各业了解极为主观,对人作为对象的理解又是极不足的。正因此,人停留在无意识与无知的状态下,简单区分善恶,并且往往是一定要列清好坏。与此同时,自然地把自己归为好的一类,把坏的更是视为邪恶妖魔之辈,以彰显自己的正常。精神病人,则也归入妖魔一列。的确,我们对精神病人是知之甚少,但是我们对人作为对象又了解多少呢?一个好人是可以在法律允许之下去杀人的。伊朗电影《推销员》中,因妻子被侵犯,那个丈夫就通过语言上的威胁逼得施害者崩溃发病,那个丈夫竟然只用语言就足以杀了他。而民主、司法又脆弱不堪,在文学史中,此类揭露是很常见的,但是并不能因此斥责司法,因为司法只是人们的约定成文,通过历史上的精英不断修正补充来约束人的行为,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人本身。

    公众作为人的组合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纠葛复杂难解,群体来自个体,又与个体千差万别,由于人是群居动物,在要命的集体潜意识作用下,群体构成独特的心理关系。而个体的猎奇心理又是关键,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在群体中会爆发,但是又不见得对个体本身格外重要,然而由于个体的虚荣心,又不允许错失大家都了解的信息,并要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而这一见解又与上文所说,表现出自己的正常与高尚为主。做起来难,但是说容易,尤其是当个体要把自己归类于“人”一类时,群体中大多数人都会团结起来。而作为群体,以及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对“人”究竟有几分了解就很难知晓。谁知道,自己是不是那个“温和”的施害者呢?若不是公众有集体的猎奇心理,媒体怎么又会如此“无良”?媒体是记者与其他从业人员组成的,如果新闻从业者能坚守立场,那么媒体又怎么会沦为道德沦丧行业?事实上,即便是在美国,媒体也会煽动民意,著名记者大卫哈伯斯坦曾在其书中揭露过这一状态,指责媒体人为自己私利,抓取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内容报道。公众由于不知道真相,在许多时候反被牵着鼻子走,陷入尴尬的境地,然而又因为群体性,于是人们无所顾忌。

    《繁花》有一段这么写:沪生说,古代有个农村女人,做了外插花事体,广大群众准备取女人性命,耶稣就讲了,如果是好人,现在就去动手。结果呢,大家不响了,不动了,统统回去淘米烧饭,回去睏觉。

    这是出自圣经的一段话,在沪生嘴中用上海话说得栩栩如生。借用沪生的口吻来说,我不禁要问,人在虚荣心作祟的状态下,究竟要做出多少可怕的事来。由是可见,汉娜阿伦特所谓的平庸之恶,不仅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而且很容易表现出来。可如果又是毫无罪恶感,毫无内疚,那么又会如何?

    诚然,公众是有空间的,也是自由的,然而不是可以逃离约束的。如何在自由与约束之间寻求空间,则对公众提出了艰难的要求。我丝毫不怀疑,此剧有第二季,第三季,甚至更多,因为空间巨大,而且也是美方投资者的特点,然而这一季的结尾确是实实在在的败笔,风格上转变太快,明显是为了结尾而结尾,即便是没有续集也不该如此草率,作为一部优秀电视剧,应该留足空间,也留足对未来的想象与思考。当然,也不是没有留下一点痕迹,毕竟,新闻人去了一家新公司,那么,她们会不会改变新闻媒体,再给大家上一节生动的课?

    PS:原来有几篇文章放了几年最近莫名其妙被锁住了,有些不明就里,于是我觉得这篇短文也会死得很快,闹不明白了。。。

    201904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恶还是与无知的距离(有关我们与恶的距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yk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