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哲学思考书《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本书的作者拉斯.史文德森是一位哲学系教授,也是一位国际非虚构类畅销书作家,著有《恐惧的哲学》,《时尚的哲学》,《无聊的哲学》等。书中的一个观点我深表认同,作者指出我们即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作恶者,只有将邪恶视为人性的一面,才能理解并打击真正的恶。
“恶”这个主题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地深奥的,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指标告诉我们什么一定是善的,什么就一定是恶的。在我们这个年代,除了一些比较重大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外,很多恶是在道德上被认同的“恶”。
2008年汶川地震,中学老师范美忠因其在地震中先于学生逃离教室,而被人们称为“范跑跑”,范美忠成为人们一致指责与批评的对象。遇到这类的热门话题,人们最常有的姿态就是对话题者百般指责与讽刺,评论别人的失德行为似乎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自我满足的假相,这时的我们自己似乎成了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是一个道德典范,这样的我们就有权利对别人的行为进行指责。只是我们可能忘记了,我们所评论的人与事,他们身上的行为,是否真的就在我们身上不会发生?如果我们处在他们所经历的场景,经历了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我们是否还可以做到如自己想象的那般言之凿凿呢?
《我们与恶的距离》书中有一个片段讲到了二战时,德国一支执行屠杀犹太人任务的后备警队101警队,并记录了参与屠杀过程中,警队人员的行为变化。
原文:从1942年7月到1943年11月,后备警队101枪杀了至少38000人,将至少45000名犹太人驱逐到特雷布林卡,他们理应对至少83000人的死亡负责。平均起来,每名警员枪杀76名犹太人且要为166名死者负责。警队中几乎没有人参与过之前的冲突;他们的行动不能视为有施暴倾向。他们是执行命令的普通人,不是根据让其胜任这项残杀行动的特别标准甄选出来的。
布朗宁的研究最发人深思的是,文件记录了后备警队101队员在波兰尤泽夫执行首次任务之前,如果感觉自己无法执行任务就可以选择退出。然而,只有少数人选择退出。当天有1500句犹太人在市集被杀害。警员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些人似乎没有明白他们在面对受害者之前答应要去做什么,于是请求获得谅解。接着,他们又领命去市集以外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其他警员在又射杀一些犹太人之后再次请求退出。过了一段时间,一些警员就躲起来避免进入市集,还有一些警员刻意脱靶,而大多数警员都是射中目标的,整个警队中没有人抗议屠杀是不道德的。
这是一个集体“从恶”的事件,当我们身边发生了一些集体性行为时,即使可能这件事本身我们并不认同,而出于自我保护也好,出于对集体的认同也好,很多的“我们”都可能最终成为“101警队队员”。作者在书中总结了两句话:“我的本性无法保证,当我处于他们的境地时我会不会采取他们的那种做法。”,“我们中的多数人只是在小范围做过一点错事,可是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更大程度地集体作恶。邪恶的人不仅仅是“他们”,也是我们自己。”这样的自我分析,其实对我们更多人也同样是有益的。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些思考,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恶”的,又可以如何远离真正的“恶”。
思考主题一:你认为的“恶”有哪些?行为也好,思想也罢,在你的思维中,哪些可以称得上是“恶”呢?
读完这本《我们与恶的距离》,我自问自答这个问题,得到了四个答案:
1、一种是主观上有意识地以故意让别人产生痛苦而为的恶,比如德国建立的犹太人集中营,这一类的恶只因施恶者无来由的种族歧视,就造成了几百万犹太人失去生命,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2、一种是为个人利益而为的恶,比如人类为了经济利益而砍伐树木、破坏自然,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益于一小部分人和集体,但因其行为带来更大规模的自然环境破坏与动植物的灭绝,反而造成了对更多动物与人的伤害。
3、一种是我们受环境影响而主动所为的恶,环境为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自己又主动选择了去做违背我们内心道德底线的事,比如德国101警队事件,这类集体做恶,对道德感强的人,给当事人带来的内心痛苦和矛盾心理是非常大的,部分警员在后期的行动中刻意脱靶或者离开现场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在环境影响下,许多人依然依从了屠杀,成为大屠杀的直接参与者,这也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4、我认为还有一种隐蔽的恶,声讨别人的“恶”的行为,比如范跑跑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一片哗然,对范跑跑各种声讨接踵而来。对于范跑跑事件本身且不做过多评论,只是对这类网络声讨或者对热门话题的跟踪,当我们置身事外地站在道德的高位上对事件进行评论时,很容易忘记其实当事人本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我们如果真的也经历如此,会如何做,也是很难说的不是吗?
那么对于你呢?你认为的“恶”有哪些呢?
其实,关于善与恶,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行为与道德标尺的,关键是我们可以清醒地知道我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是否符合自己心中对善与恶的定义。
思考何为恶,并不是为了表示我们多么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帮助我们规避可能出现在我们身上的“恶”的行为,这里又引申出另一个思考主题:
思考主题二:我们如何远离“恶”?
《我们与恶的距离》一书,结合了来自哲学、文学、心理学、神学、科学等各个领域对邪恶现象的思想,试图从复杂性中解析出邪恶的根源和本质,但也仅限于思考,并未给出远离“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许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在自己的生活中总结自己的人生哲学,这个问题也留给每一个阅读此文的人,希望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也了解自己的行为准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