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思考快与慢》第三章,这样的内容【…心流巧妙地区分了两种努力形式:对任务的关注和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024)…
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是大脑工作的形式,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同。有几项心理研究表明,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从于诱惑。(025)…
认知负担不是自我控制减弱的唯一因素。(025)】
我这样子理解,我们不是在做A事想B事(或担心或急迫)的情况下感受到开心幸福,而是在做A事就是在想、在做A事,专注其中,当我们结束A事时,才有那种乐在其中的感受。(心流)
“认知努力”的指引,专注当下。要专注当下,能够不受外界诱惑很重要,这需要“自我控制”。
外界诱惑影响自我控制,“认知负担”也是自我控制减弱的因素之一。
反导回来,就是减少“认知负担”,减少“外界诱惑”,在“认知努力”的指引下,专注于当下的事情,然后感受到乐在其中。
正好昨天线上和好友聊天,一位好友说希望孩子能够专注于写作业的过程,而不是非得要一个写完作业的结果。
那今天看到这些内容,直接联系一下。
看重写完作业这项任务背后,是不是有其他诱惑存在呢?
比如,写完可以玩,
或者饿了,想着写完赶紧吃饭,
也或者写完作业了,老师不会批评我,…。
【“几项心理研究表明,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从于诱惑。”(025)书中原文】
那这些诱惑存在的情况下,孩子以写完为任务是在正常不过了。
我们假设一下,比如没有这些诱惑,孩子来做一道题,而这道题正好符合他的能力,也就是不是靠着系统一直接轻松得出答案,而是需要调动系统二去用用劲儿,才能获得准确答案。
想象一下,孩子是不是就容易真的钻进去,而且容易忘我,在攻克难题的一刹那,收获欢欣鼓舞。而对于攻克难题产生兴趣。
写这些也忽然让我想起来,今年过年期间,我家孩儿在老家,拿起他叔家妹子的数学题做了起来,也绞尽脑汁了一番。相信孩儿在得出准确答案的那一刹那是满心欢喜的。
这个假设,可以说是退一万步说,似乎和古典老师讲到的“别嚯嚯孩子”(应该是一本书中提到的,不记得具体出处了)直接相连。
比如我们不经意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写完作业然后去玩”,或者“写完作业然后吃饭(饿着肚子)”,这些都成了“嚯嚯孩子”的话语动作了。
这样子不是让孩子们专注于写作业,而恰恰相反,这成为了孩子们不能专注于写作业这件事,不能感受到写作业这件事的乐趣的原因了。
分析一下。
正是我们给孩子加了许多附加任务,比如“玩”,比如“吃饭”,比如“不被批评”或者是“得到表扬”,
而这个附加任务又正好是符合人的“趋易避难”的天性。
最简单的,比如“写完吃饭”。
先这样看,我们平淡的把“吃饭”看作一项“任务”,写作业和吃饭都是任务,那这样是产生了“认知负担”。
【搜索百度认知负担
另一方面,「注意力残留」会在我们的认知中造成「多目标焦虑」,从而使我们产生「认知负担」(Cognitive Load),降低我们在任务 B 上面的表现。……
我们都在想,如何尽快把手头的事情做完(以便做下一个任务),而不是努力把它做好。】
如果吃饭是另一个平淡的任务,也就是写完作业,还有一项任务再等着我必须完成,那我们会因为另一项任务而分散写作业的注意力,也就是不能专注于写作业这件事,难以收获乐趣,也就难以培养兴趣了。
另一方面看,对于人的重要程度上,吃饭是面临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在饿肚子的情况下,写作业和吃饭并列,那吃饭成为诱惑,而这个诱惑足够大,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自我控制,然后还要高效开心的投入写作业的任务中,相比对于每个人都是难上加难。
所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扰乱了孩子们写作业,读书学习乐趣,更难养成专注于读书学习的习惯了。
再联系书中保释官否定保释申请的案例,更能让我们看的明白了。
那现在看,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解答作业的兴趣,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停止嚯嚯孩子。
少唠叨一些,多放手一些,孩子们学习成长的需求,会带动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看到过刚刚会走的宝贝儿,小心翼翼的迈下台阶吗?
相信孩子们心里是有杆秤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