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六、打斗
- 《荒野猎人》
- 七、爱情
- 《泰坦尼克号》
- 《情书》
- 八、哲思
- 《美丽人生》
- 《忠犬八公的故事》
- 《触不可及》
- 《钢琴家》
- 《小森林》
- 《华尔街之狼》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九、悬疑
- 《香草的天空》
续文见上篇:影视:电影(八)
六、打斗
《荒野猎人》
休·格拉斯(莱昂纳多)是一名皮草猎人,在一次打猎途中被一头熊殴打成重伤后被同行的乘船船长安德鲁·亨利救下,船长雇佣了两个人约翰·菲茨杰拉德和吉姆·布里杰来照顾他。约翰·菲茨杰拉德根本无心照顾格拉斯,一心只想着将格拉斯的财产占为己有,于是残忍的杀害了格拉斯的儿子,并说服吉姆·布里杰将格拉斯抛弃在荒野等死。两人原以为格拉斯就会这样离世,但格拉斯凭借坚强的毅力在野性的蛮荒之地穿行了好几个月,终于回到了安全地带并开始了复仇计划。
这个世上多数的历史,都有两条并行的主线:一条明线在史家的椽笔下,帝王将相,各领风骚,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条暗线则伏于历史的阴影,由不为所知的大多数所组成:升斗小民、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这些小人物们每日只是乏善可陈地吃喝拉撒,却有如蝴蝶振翅般最终汇聚成狂风卷地,真正左右着历史潮流的走向。
17世纪初,一队清教徒从英国出发,搭乘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货船,一路乘风破浪在新大陆的普利茅斯登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远洋航行,故乡已被远远抛离在海平线之后,他们的脚下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处女地。这些人在国内被视为激进的宗教异端,兼具着信奉上帝的虔诚与热衷冒险的险衅这样的矛盾特质,而这两者恰成为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名为『美利坚』的新兴国家在大陆东岸串联盘踞;再而后,冒险者们开始对大陆中西部的广袤地区管窥蠡测,一场横亘整个19世纪的『西进运动』浓墨重彩地铺展。白人老爷与原住民短兵相接,以左轮手枪与高筒皮套靴应对印第安部落的弓马娴熟,经历无数次的喋血战斗,最终印第安人被迫妥协,签订居留地协议。在那以后,广阔的北美腹地,纵横数万公里,成为美国牛仔们的放马场。上述,便是我们熟知的历史的明线的部分:文明战胜野蛮,先进改造落后。
同样以『西进运动』为背景,电影《荒野猎人》所聚焦的,则应该是历史的暗线。——关于一个白人,在印第安人的箭羽矛尖下融入、贸易、生存与复仇的故事。
整部电影呈现出极简主义的倾向:一捋到底的单线叙事方式,毫无惊喜的复仇剧情,再加上主角喉咙受伤无法发声,镜头的大部分都被皑皑白雪所填充等等——摄影的调度倒是颇有些炫技的意味,不过也可以理解啦,摄影师老先生,今年是奔着奥斯卡最佳摄影去了。
极简主义的好处,方便我们去提炼一些符号,去猜度它对应的隐喻含义。不过,私以为,这部极简电影的内涵倒并非在于他的投射与隐喻,而就在于故事本身。
电影中,小李子饰演的哥拉斯娶了当地波尼族一位美丽的姑娘为妻,并育有一子,虽然是白人肤色,其实早已融入了印第安部落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白人同胞的入侵,将他的家园焚毁殆尽,并夺走了爱妻的生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哥拉斯杀死了把枪口对准他的孩子的中尉。那是第一次,他背离了他的固守的温顺,但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的日子里,他与唯一的亲人,黄皮肤的儿子相依为命,混迹于白人猎人队伍,自知身份特殊,一直谨守本分,忍气吞声。但是命运却让他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杀,自己也身负重伤被弃于荒野。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心中便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他用熊爪、尖石夜夜在石壁上铭刻『费兹洛杀吾子』,字字泣血。
他嘴撕活鱼,生嚼牛肝,泅渡冰河,夜宿马腹,九死一生,历经非人磨难依然顽强支撑,都是因为心中那椎心泣血的无尽恨意。电影里的,哥拉斯在梦里听见妻子说:『当风暴来临,你站在大树前,你看到树枝掉落,但是树干却依然坚韧。』那是因为树干之下根深蒂固,如今仇恨成为哥拉斯在荒原暴雪中屹立的根。最终,哥拉斯以超人的意志活了下来,逮着费兹洛咬牙切齿地与之对决,短匕战利斧,上演了一场刀刀见血的野蛮对战。
是的,电影看似简单的生存与复仇故事的背后,是一场温顺白人蜕变为磨牙吮血的野蛮人的逆进化。从哥拉斯茹毛饮血开始,他在生活方式上回归了蒙昧,而从他以杀人报仇为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之后,他心中属于文明人的温柔与规范也消解殆尽了。你说,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真的是那个杀子弃野之仇的费兹洛吗?其实从费兹洛的角度来讲,或者从他的道德观来看,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杀死印第安小子,是出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式的自保,何况视印第安人为野蛮人的看法在当时的白人中间极为普遍。这队游走印第安部落间的荒原猎人本来就是『毒蛇口里夺金珠』的亡命徒,逐利与自保都是本能而已。——与其以上帝视角去苛责费兹洛的道德,倒不如好好理解造就费兹洛的原因?
自然,电影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不那么让人泄气的人物。譬如那个在哥拉斯饥寒之际施以援手,为他疗伤的的印第安人,代表着白人和印第安人消弭冲突,握手言和的可能。然后呢,他在兵荒马乱的清晨被莫名其妙地吊死了。再譬如猎人们的队长,他就像《水浒》中的托塔天王晁盖,义字当先,嫉恶如仇,对于身负重伤的哥拉斯不离不弃,许以重金派人护送,甚至陪他一起去报仇。最后呢,他追上了费兹洛,堂而皇之地告知:『我要将你抓回去关进监狱』,于是乎迎接他的便是黑洞洞的杠杆猎枪枪口,与呼啸而来贯脑而过的子弹。他的死,代表着那些固守欧洲文明的老炮儿们,他们所坚持的绅士、优雅与古典精神,在这片粗犷荒凉的新大陆,百无一用。
或许,这就是《荒野猎人》所破译的掩藏于历史暗线的血腥密码。所有的希望都被扼杀了,自数千年前古希腊先哲们而始所编织的那一整套缀着怜悯、温和、教养、矜持的名为『文明』的外衣,被西进的开拓者们狠狠扒开,弃之于地,他们袒露狂野精壮的躯体,龇着阴森可怖的獠牙,挥舞长斧短匕,为着最原始的欲望,前赴后继。文明战胜野蛮从来都是谎言,历史的暗线里,只有野蛮与野蛮的互相践踏。即令是最晓畅诗书的文明人,在这样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之下,也只有被同化,或者被淘汰。一切都在无可避免地走向堕落。
到此为止,这是一个人类走向堕落,重归蒙昧的绝望故事。不过所幸,电影在密不透风的黑暗笼罩之下,还是漏出了一道口子。宗教。西进运动时代的美国人,以脚步丈量土地,在印第安人与毒虫猛兽之间左支右绌。人们在每一个露宿的深夜惊醒,检查怀里上膛的猎枪——也许今夜尚载歌饮酒,明晨便被枭首割皮,做了曝野的干尸。板荡的环境,自然的伟力下,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于是人托庇于上帝的光辉,相信每个人的命运早已被写就,虔诚敬神则得保佑,上天堂。 在那个时代,即使是最胆大包天的亡命之徒,也是一手扳动左轮枪,一手握紧十字架。 所以,十恶不赦的费兹洛会说:『不要对我们走的路感到疑惑,上帝会指引我们方向。』 在一片血火浸灌的修罗屠场,圣洁的十字傲然绽放。
整部电影,在一通到底的复仇主线之外,还有唯一一条若即若离的以记忆闪回或者梦境表现的支线,那是他『妻子』给予他的启示。在支线中,我们可以逐渐清晰地看出,哥拉斯死去的妻子已经成为了他精神世界的圣母。彗星在天边悬挂,牛头骨堆成小山。本该死去的妻子胸口飞出小鸟,她也能天人一般地凭虚御风。她温言抚慰:『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奋战下去。』(『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you fighti.』)这一切,赐予了哥拉斯在冰天雪地奋然前行的勇气。妻子就是他的宗教,生还即是他的修炼。电影最后,哥拉斯只差致命一击便可大仇得报,此时他却如聆神谕般地回想起那一句印第安谚语:『复仇交予上帝之手。』(『Revenge is in the God's hands.』)于是他放弃了杀戮。这也暗示着他体内的人性终究没有被不可遏抑的兽性吞噬殆尽。他走完了所有的路,终于没有完全变成野兽。放下屠刀的哥拉斯如释重负,他抬起头,看见冰雪覆盖的树林间,妻子正柳暗花明地微笑。所以,这便是黑云掩映之下漏出的那一缕阳光:宗教,以及内心的力量,也许会在兵燹平息、尘埃落定之后,成为我们重塑文明的指引。——我们又想起两百年前重洋远渡的『五月花号』,它为新大陆带来了两样颇为矛盾的东西:一样是冒进的险衅,另一样是宗教的虔敬。
七、爱情
《情书》
影片由一封书信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爱情往事。日本神户某个飘雪的冬日,渡边博子(中山美穗 饰)在前未婚夫藤井树(柏原崇 饰)的三周年祭日上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依循着寄发了一封本以为是发往天国的情书。不久后她竟然收到署名为“藤井树”(中山美穗 饰)的回信,两人在信件的互访中揭开了一段发生在少年时期,两位名字相同的男女之间,一段懵懂青涩的爱情记忆。
冰封的蜻蜓
它如晨雾中天际的朝霞,大雪中纷飞的纯白,笼罩在人世间。那是一种对美好年华的单恋,和对短暂生命的珍视,随着影片中的每封情书,悄然沉睡在人生的年轮之间。
那是博子写给在山难中去世的未婚夫藤井的告别,明知不会有回音,却充满了期待。只有寥寥两句“你好吗?我很好。”,却倾尽了思念与不舍……
那是秋叶先生,看着博子为藤井伤心落泪时的复杂情感。面对笨拙内敛的好兄弟,他选择了谦让;看着最爱的女孩难以忘记曾经的爱人,他用尽全力微笑,却暗自神伤……
那是博子与远在小樽的女孩树之间一封接一封的书信往来,从机缘巧合开始,到惺惺相惜,彼此温暖……
是爷爷和儿子三十八分钟的遗憾,医院里长椅上的等待,是秋叶对远山的敬畏,尾熊对陌生旅人善意的提醒……
是藤井在借书卡上无数遍写下的“藤井树”,年少时的每一缕暖阳,图书馆里橙色的暧昧,校园道路上单车链条清脆的声响……
这种种,皆如那只冰封在地底的蜻蜓,冷而美丽,触不可及,也永远无法被唤醒。可当阳光穿透云层,因为种种障碍而变得温柔时,寒冷的冰面被照亮,晶莹剔透的翅膀被看见,我们总会为了那份最纯洁无暇的美丽而感慨,会心一笑,然后心甘情愿地留下滚烫的热泪。
博子的告别
博子在手臂上,一笔一画地从藤井的同学录上抄下他国中时期在小樽的地址。藤井的妈妈突然走进房间来,嘴里喃喃念着“阴谋”。优美的音乐突然暂停,博子惊恐地看着她,仿佛自己的心思被洞穿。博子的告别是私人的,是秘密的,她没有准备好与任何人分享, 只想安静地说再见,然后走入全新的生活。
然而,这封本该寄往天国的信件,却被另一个与藤井重名的女孩树收到。树给博子回了信。短短几个字的回信,宣告了博子第一次告别尝试的失败。她忍不住关心这个自称是“藤井树”的人。即便知道死人无法开口,未婚夫不会复生,她依然坚信这就是自己所爱的藤井树。她耽于自己用回忆与期待编织出的梦境,“贪婪”地活在假象里,只是渴望永远这样沉醉下去。只因清醒使人痛苦,理性让人纠结。
直到秋叶替她写了一封信寄给树,探寻事情的真相。这才将博子从梦中叫醒,使她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来。在秋叶真诚的鼓励下,她踏上了前往小樽的路,踏上了第二次告别的旅途。然而,命运却使她与树擦肩而过。
她们从来没能面对面交谈。博子只是听见了出租车司机的感叹,又远远地窥见了树的样貌。她这才发现,这位神奇的女孩不仅与未婚夫藤井树同名, 还和自己有着出奇相似的外貌。 树更是在信中坦白,在国中时,曾有一个和自己同名的男同学。两人还留下了许多“不好”的回忆。
这使得博子的第二次告别再次失败。这一回,她开始嫉妒,失望,担忧,怀疑。她对藤井萌生出许多怨恨,认为他口中对自己的一见钟情,不过是对少时未能完成的爱恋迟来的弥补罢了。充满了疑问与好奇的她开始从树的身上,挖掘她不曾见过的藤井的另一面。试图用这种“怨”,来平衡掉心中对爱人挥之不去的思念。
然而,秋叶又向她发出了第三次告别的邀请。这一回,他们来到意外发生的地点,近距离感受藤井的气息,和他真正地告别。在上山的路上,博子心中突然生出一丝强烈的内疚感。也许是在山中,体会到了藤井的温柔。她意识到自己应该珍视藤井为自己创造的每一分幸福的回忆,而非紧抓着得不到的、回不去的,做着无意义的挣扎。于是她不愿意再多向前一步,而是在记忆面前,选择了敬畏,最终与秋叶一起,在黎明远山的注视下,真诚地问候,坦然地告别。
许多人哀叹道,博子不值得。她用自己的年华,成全了另一个男孩的遗憾,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只是做了另一个女孩的替身。可在我看来,何来替身一说呢?
倘若没有曾经那段暗恋的经历,后来的藤井或许也不会牢牢地抓住博子。是树教会了藤井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同样,是秋叶教会了博子,如何去接受一份爱,自信地被爱。这个故事里牵扯的每份情感,和每一个角色,都各有各的成长,各有各的归宿。遗憾,不过是结局到来前的插曲罢了。
树的记忆
起初,我们都以为,这是一段关于博子的回忆,关于博子的释怀。可到头来,却发现,故事的尽头,是尘封了多年的,树与藤井的青春。可当似水年华再度被追忆,记忆中的书本再度被翻开,承载了无数悸动和胆怯的卡片终于被翻过来时,望着素描中青春年少的自己,树的心,究竟是为了什么而颤抖?
是那份从未得到过的爱情,还是那些懵懂过的少年时刻?也许是年轻着的生命所迸发的能量,是一瞬间绽放的纯粹的美丽。这些,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再度拥有的东西。如今站在院落里,望着后来的人儿,背后是住了多年,已然摇晃的老房,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去世的人不会再回来,离开的人鲜能重逢。望着相簿,望着从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在某个再普通不过的早晨,就已经无声无息地分道扬镳,有的人却在多年后,还牢记着谁的学号,谁的名字。
四季流转,岁月更迭,我们永远无法控制人的来去离别。难道要为此绝望吗?不,令人欣慰的是,还有年轻的后来者,重复讲述着从前的故事,坚持翻找着书架上的浪漫,艳羡着这样的情愫。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就像爷爷怀着爱意在院子里埋下的种子,即便房屋易主,逐渐被人遗忘,也能仍然怀着一份初心,努力地生长。正是这些简单的美好,让阳光从白色窗帘间落下时,不会因为找不到那位羞涩的少年,而孤单。
《泰坦尼克号》
载着1316号乘客和891名船员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而沉没,这场海难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1985年,“泰坦尼克号”的沉船遗骸在北大西洋两英里半的海底被发现。美国探险家洛维特亲自潜入海底,在船舱的墙壁上看见了一幅画,洛维持的发现立刻引起了一位老妇人的注意。已经是101岁高龄的露丝称她就是画中的少女。在潜水舱里,露丝开始叙述当年在船上发生的故事。年轻的贵族少女露丝与穷画家杰克不顾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然而就在1912年4月14日,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面临沉船的命运,罗丝和杰克刚萌芽的爱情也将经历生死的考验,最终不得不永世相隔。老态龙钟的罗丝讲完这段哀恸天地的爱情之后,把那串价值连城的项链“海洋之心”沉入海底,让它陪着杰克和这段爱情长眠海底。
漂泊多年的杰克觉得自己就像是颗流星,来无影去无踪,但却总会闪光,总会留下印痕。他很满意自己的生活,四海为家处处是家正是他的性格。杰克天生乐观、豁达,从不知忧郁和发愁。他的信条是:善待别人,别人也就会善待于你。许多年来,无论身处何地,他总会结交些新朋友,有意无意地帮助许多人,当然他也得到了许多陌生人的帮助。他向他们学会了画画,学会了不少求生存的技能。他能够沿着铁轨长途跋涉几天不吃不喝照样谈笑风生;他能够日夜兼程奔波于穷乡僻壤却不觉艰辛。他修过鞋,打过铁,做过小贩,也烧过锅炉。他打得一手好牌,总是赌场上的赢家,能坐上泰坦尼克号当然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还学过跳舞、打球、游泳,但那当然不是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作派,而仍然是在求生中学到的生活技能。说起杰克从事过的杂役,恐怕连他自己也数不清,因为无论干什么事,他都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苦役,都看作是享受而不是操劳。正因如此,尽管江湖闯荡多年,杰克的脸上仍不见丝毫疲惫不堪或伤痕累累的痕迹,反而总透着一股孩子般的稚气,那张天生的娃娃脸也很难让人相信他的经历。
论心理素质:牌局看透了对手的想法,一举拿下胜利,get泰坦尼克号的船票。杰克摸起一张牌,他瞟了一眼对方,从对方那闪烁的目光里可以看透他的内心,显然,对方不是十分有把握。尽管做出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模样,可是眼睛暴露了一切。 “和我斗,你还太嫩了一点儿!”杰克收回目光,默默地计算了一下,现在他手上已经是稳赢的了:K、K、K、10、10,除非对方能有同花顺,这不可能!那么,应该说这把牌没有理由输。那而张船票是——他忍不住又一次把目光扫向桌上的船票,票上的一行字清楚地映入眼帘:三等舱,白星轮船公司。 没错,这就是泰坦尼克号的船票!只要赢得了它,也就赢得了幸运的好兆头。
论才华:女主露丝盖章,画技好,品味一流,早在那个年代已经欣赏莫奈和毕加索了。“看看你带了什么傻东西?”露丝打开了画夹——几张线条分明,功底扎实的人物素描画出现在眼前。“你是干什么的?艺术家?”露丝大为惊讶,没想到这个一脸稚气的小伙子竟然会画画?会有与自己共同的爱好。而且还画得相当不错。 “真不错……实在是非常好。”露丝早已忘了刚才自己的不安和尴尬,也忘了已经道别,她就近坐在一张长椅上,逐一欣赏着杰克的每一张素描,杰克坐在了她身旁。 杰克画夹中的人物素描真可谓千姿百态。有敞怀乳喂婴儿的妇女,有幼童与母亲紧紧相握的两双手,有路边、码头做着各种杂事的人群,一幅幅线条流畅,形态鲜明。 “真好!是一流的作品!”露丝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
论口才:成功劝下想要自杀的露丝,幽默风趣,自我介绍的时候还不忘调侃一下露丝的名字,把女主逗笑了。
杰克并不理会她的态度,反而悄悄地又前行了一步:“你如果松手,我一定会跟着跳下,别那么傻了。” “你会淹死的!”露丝吓唬杰克。 “我是游泳健将,可你一掉到海里就会丧命。” “那你也会摔伤啊!”露丝不甘示弱。 “没说过不会摔伤。但我害怕的是,海水那么冷……”杰克看了大海一眼,做了个冷得发抖的样子,然后就不动声色地慢慢解开自己外套的钮扣,慢慢脱着外套。 “有多冷?”露丝受了杰克的感染,回头看着海水,趁露丝不注意,杰克脱衣服的动作快了许多。 “像冰水一样,当然也许不至于到冰点,……你去过威斯康星州吗。”杰克努力想把话题扯远以拖延时间,为自己跳海救这个要自杀的姑娘做好准备。 露丝果然忽略了他的目的,按他的引导在想着下面的海水到底有多冷。 “什么,威斯康星州?”露丝没去过那个地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起那地方。 “那里的冬天十分冷,我在那儿长大,哲华瀑布附近,小时候,我和父亲在维索塔湖的冰上钓鱼,冰上钓鱼是……” 这会儿讲小时候的故事实在是太合时宜了,露丝明白了他的用心,没有耐心再听下去,就烦躁地打断了他:“别说了,我知道!” “对不起,看来你是个没出过远门的女孩儿。”杰克不顾露丝的反感,坚持说下去,因为还没有说到海水有多么冷。 “我当时踩在薄冰上,掉到了水里。知道吗,湖水冷极了,就像下面的海水,好像万把刀刃刺进你的全身,让你透个过气,无法呼吸,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疼痛难忍……我可不想跟你跳下去!”杰克说完做出了十分不情愿的表情。
露丝听后情绪真有了些变化,她瞪着海水,又回头看了看杰克,流露出几分犹豫。 “但我说过,你要跳下,我一定会跳下。”杰克已脱下上衣,就站在露丝的身后,“希望你能离开栏杆,别逼我跳到冰冷的水中……” 也许是杰克太急于求成,也许是露丝太固执了,她扭回头,骂了一句“疯子!”仍做出个要跳海的姿势,将上身向前挺了挺。杰克真的急了,知道不能够再拖延下去,索性单刀直入: “别人也都说我是疯子,再说最后一句,我可不想就这样呆在船艉。快点儿,快把手伸给我,知道你不想跳的……”说完,杰克将自己的手小心翼翼地伸向露丝的手臂。 露丝视线虽然仍朝大海,但余光使她看到了左侧伸过来的那只手,求生的本能使她渐渐松开了紧抓栏忏的左手,朝杰克的手递了过去。杰克紧紧地将那只手握住。大出了一口气,不知是对自己还是对露丝说:“只有自己想活,才有救。” 接着,在杰克有力的大手的支撑下,露丝转过身来,红色皮鞋蹬上了铁栏,她这才与杰克面对面地看了看。当露丝的目光与他的目光相遇时,他双唇上浮现出真诚的微笑。杰克热情地自我介绍: “我叫杰克·道森。” “我叫露丝·凯怕特” “要写下来才能记得住。”杰克这次是真的轻松了。 露丝笑了,笑得良甜,大概是发现生活原来并不是惨淡无光,也并不缺乏有情趣的朋友吧。
论心理素质:不仇富,不自怨自艾,面对露丝妈妈的轮番刁难,他不卑不亢。
“那么你觉得无根的生活有意思吗?”鲁芙又发起了新一轮进攻,她口气中鲜明的倾向性表示了对杰克这种生活方式的不认同,胖夫人莫莉反感她的不断挑衅,脸上闪过一丝不悦的表情,担心地看着杰克,很怕杰克沉不住气会与这群上层社会的人发生争执。
“很有意思。”杰克继续饶有兴味他讲自己的故事。 “我虽然一无所有,但也一无所缺、每天呼吸自由空气,知足常乐。我喜欢一觉醒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儿,也不知道会碰到什么人,这才是真我……”杰克发现席间所有的人都在倾听他的故事,他知道自己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谜,是一个新鲜又好奇的星外来客,他愿意让这些被种种外皮包裹着的可怜人与他共享人生的自由和随遇而安的乐趣,于是他又讲了下去: “……有的晚上我睡在桥下,现在则与你们这些上流人士在一起用餐,乘坐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轮。……”杰克停顿了一卜注意到自己的话对几位绅士有所感染,也注意到露丝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听着。 “生命是天赐的,我不想浪费,不知未来命运如何,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杰克说到此处,发觉卡尔和露丝都放下了手中的刀叉,也停止了嘴里食物的咀嚼,卡尔取出香烟,正欲拿出打火机点上,杰克手疾眼快,一声: “接着,卡尔!享受每一天!”就扔过去了自己的打火机。那动作娴熟潇洒,颇具男子汉风度,也传递了对卡尔的友好和宽容。
论爱意:果断把生的希望留给露丝,还要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
“……听着,露丝,”杰克鼓起最后的力量郑重地告诉她,“……你会得救……会活下去……”他颤抖地喘息着,“呃,……会生……好多的孩子……子孙满堂,……你会长寿,……是死在暖和的床上……不是这儿,……不是今晚,不是……这么死,你懂吗?” 他的头已经抬不起来了,海水扑上他的脸,呛了他一下。 露丝被冻得浑身打颤,她眼睛又要闭上,嘴里喃喃地:“……我身体麻木了……” 杰克已经感到他的时间不多了,他要把话说完,他必须使露丝活下去。此刻,他不顾自己的颤抖与喘息,略有些急促地对露丝说:“……我赢得船票……是一生……最幸福的事情,我……能认识你,……是我的幸运,露丝……我满足了。”他艰难地停了一下,又鼓起劲儿说下去,“……我还有……还有一个心愿……你必须答应,要活下去……不……不能绝望,……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多么……艰难,……快答应我,露丝,……答应我,一定做到,……” “……我答应……”露丝失声痛哭起来。 “……一定做到……”杰克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 露丝哭着应道:“我一定做到,杰克……一定做到……”
论心肠:善良,看到和路人失散的孩子,会果断救下。
上层已经从楼梯向下流水了,而且水流正在变大,说明甲板上的海水正在向各舱里漫延。必须趁水流不大的时候冲上高层,不然的话,他们就失去了最后的时机。当他们刚要上去之际,在哗哗的水声中突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这使他们停下了脚步。寻声来到拐角,只见一个约七八岁的男孩正站在通道的边上被吓得号啕大哭。脚下,海水正在逐渐上涨。 “不能撇下他。”露丝毫不犹豫地说。 “我们一起走。”杰克跑过去,把孩子抱了起来,三个人迅速向前面的一扇门跑去。
八、哲思
《美丽人生》
犹太青年圭多邂逅美丽的女教师朵拉,他彬彬有礼的向多拉鞠躬:“早安!公主!”历经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周折后,天遂人愿,两人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然而好景不长,法西斯政权下,圭多和儿子被强行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多拉虽没有犹太血统,毅然同行,与丈夫儿子分开关押在一个集中营里。聪明乐天的圭多哄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奖品就是一辆大坦克,儿子快乐、天真的生活在纳粹的阴霾之中。尽管集中营的生活艰苦寂寞,圭多仍然带给他人很多快乐,他还趁机在纳粹的广播里问候妻子:“早安!公主!”法西斯政权即将倾覆,纳粹的集中营很快就要接受最后的清理,圭多编给儿子的游戏该怎么结束?他们一家能否平安的度过这黑暗的年代呢?
电影名叫《美丽人生》,我以为这就是部喜剧片。一个小丑叫基度,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去骗取一位“真正的公主”的爱。公主爱幻想,所以小丑所做之事符合她的幻想。的确,小丑成功了。朵拉放弃一位名流的求婚,和基度骑着一匹被画成乱七八糟的马逃跑。他们生了个美丽的儿子。
二战爆发,身为犹太人的基度和儿子被纳粹带到集中营。但是他告诉儿子这只是个游戏,是为儿子的生日准备的surprise。奖品是一台真正的坦克,只要他们获得1000分。年少的孩子是相信父亲的,因为父亲演得那么逼真。在黑暗的集中营,惨象天天发生,父亲却用谎言保护了孩子幼小而纯洁的心灵。儿子以为正如父亲所说,那些被带入毒气室的同龄孩子都只是躲起来了。他们在玩捉迷藏,如果被找到要被扣分的。儿子也相信父亲所说,这些持枪的士兵只不过是为了配合他们的游戏,维护秩序。
父亲所说儿子都相信,当然他也怀疑过。他怀念在家里吃的点心和干净的环境,他受不了这里又脏又臭的环境,他还听说人被用来做肥皂、纽扣……可是父亲演得太逼真,他使儿子不愿放弃唾手可得的“奖品”。
我知道自己错了,基度不是小丑。是的,他是真正幽默的人,用微笑面对苦难。幽默是他人生中的武器。她追求朵拉虽然有谎言成分,但没有卑鄙手段。他是真正爱朵拉的。即使是在集中营,他也冒各种危险来暗示朵拉,他还活着,儿子也很好。他希望她也好好活着。她最后活下来了。
集中营里无论是纳粹军人还是被囚禁的犹太人,几乎都板着一张脸,没有笑容,没有温暖。只有基度和他儿子的笑声。这是全片的亮点。正如《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全片最大的亮点是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可是红衣最后灰暗下来了。《美丽人生》中,小男孩乔书亚的笑声没有消失。
最后当美国大兵开着坦克出现在男孩面前,大兵说:Hi,boy。永远也忘不了男孩的那种欣喜。他拥抱在母亲怀里告诉母亲“我们赢了”,母亲也说“我们赢了”。
有人说“看了《美丽人生》不要看《辛德勒的名单》,或者看了后者不要看前者。”因为“当你看了《辛德勒的名单》会知道历史的残忍与艰辛,再看《美丽人生》这阴暗中的阳光就显得薄弱与无力。”《辛德勒的名单》表达的是人性没有缺失,它其实是乐观的。而《美丽人生》则充满了悲观。是的,正如一个人说“在真实的历史面前,不可能有这样的轻松与浪漫!”
《忠犬八公的故事》
八公是一条谜一样的犬,因为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教授帕克在小镇的火车站拣到一只走失的小狗,冥冥中似乎注定小狗和帕克教授有着某种缘分,帕克一抱起这只小狗就再也放不下来,最终,帕克对小狗八公的疼爱感化了起初极力反对养狗的妻子卡特。八公在帕克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帕克上班时八公会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早早便爬在车站等候,八公的忠诚让小镇的人家对它更加疼爱。有一天,八公在帕克要上班时表现异常,居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会的捡球游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非常满意,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因病去世。帕克的妻子、女儿安迪及女婿迈克尔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埋葬了帕克,可是不明就里的八公却依然每天傍晚五点准时守候在小站的门前,等待着主人归来……本片根据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改编。
一条秋田犬每天送主人上下班,主人猝逝后,秋田犬仍然坚持在地铁口等它那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主人,直至死去。这条秋田犬叫HACHI,中文译名阿八,八公。
这条狗真的很普通,不是靠卖萌取宠,它小时候很调皮,爱捣乱,搞破坏,也有不喜欢它的人,但是因为他对主人至死不渝的忠诚,让它成为人人钦佩的狗。而我看后的最大感触,却是觉得:这条狗的一生,像极了一个女人的爱情经历。
初恋——教授的女儿千鹤子。
八公最初能来到教授的家里,是因为教授的女儿千鹤子的坚持。那时候家里其他成员都不太愿意再养一条狗狗,因为这家人刚刚经历过一场失去爱犬的伤痛,不想承受第二次了。但是千鹤子却强烈要求养这条狗,并且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可以照顾它——尽管她因为一场约会而临时决定不去车站接HACHI了,而HACHI差点在这次长途旅程中死去。
HACHI刚到这个家,得到的并非它的主人的款待与爱护,而是迅速面临被遗弃。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它要照顾它一生一世的人,还没来得及跟它熟悉,就已经要结婚生子,并且毫不犹豫地说要把它送走,全然忘记了这条小狗是如何在她的坚持与承诺中来到这个家中的。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是不是像极了少女的初恋?那时候有个男孩热烈地爱着她,并且信誓旦旦可以永远在一起,以为那一刻的心动就是一生一世了,可是热情过后,所谓的“一生一世”也就烟消云散了。那个人来过,给了你一个深刻的疤痕,然后从你的生命里消失。
幸亏HACHI那时候还太小,天真无邪,不懂自己被抛弃了。然后,他拥有了这辈子的真正的主人。
真命天子——上野秀三郎
感谢年少时的懵懂,让它对后来遇到的真爱倍感珍惜,并且谱成千古绝唱。千野子出嫁后,HACHI差点被送走,但这个时候命运对它是仁慈且大方的。
所谓最美好的爱情,不过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就是HACHI这个时候真正遇上教授三郎。如果早一步,那时候教授不想养狗,如果晚一步,例如狗狗已经送出去了,那么都不会有后来的忠犬八公的故事。恰好,在千野子出嫁后,教授三郎嫁女儿后的空虚,和HACHI失去主人后的落寞,金风玉露一相逢,同是天涯沦落人。
多少人曾爱慕HACHI年轻时的容颜——例如还没见面千野子就知道它萌翻天,可是真正爱你的人,能看到你最真诚的心。就像三郎在某次注视着HACHI的眼睛,说出:「看它的眼睛就知道它很聪明」然后就做出决定:这条狗不送了,它跟我了。我想,教授应该是知道这是一条聪明的狗,知道谁是对它真心谁是对它虚情吧,他也明白,他爱它,它只会更爱他。
接下来应该是全片最温情的部分了,教授跟HACHI各种玩耍,做什么都带着它,整个小镇的人都知道教授养了这么一条帅气的狗,路过的街边小店铺的老板娘都忍不住抱抱它,同时,它有了一个暗恋者:地铁口卖烧烤的老板夫妇。
HACHI很快就长大了,英姿飒爽,教授每天带着它上班,威风凛凛,十分以它为豪,一时传为佳话,教授爱它甚于自己的妻子,连他妻子都开始吃醋了。这是HACHI狗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然而,这不是个美满的童话故事,王子与公主并不能白头偕老。某一天,HACHI把三郎送到地铁站告别后,再也等不回来自己的如意郎君了,黄昏时它等在那个熟悉的站台,教授再也没有回来,因为他已猝死讲台,而HACHI直到死都没能理解这种生离死别。
再婚——我想过接纳你你却离我而去
教授三郎去世后,HACHI由邻居小林菊三郎收养,然而HACHI却经常逃出去,回去旧主人家的房子去寻找——屋子的新主人却是个特别讨厌狗的凶恶的人。
有一天HACHI又被那个新屋主人赶了出来,挨了一顿打,它蹲在旧主人的旧屋子的某个角落里,思考狗生。这时候小林菊三郎过来领它回家,并掏心掏肺跟它说了一番话,大概是说:我知道你很爱教授,可是教授真的不会再回来了,这家屋子的新主人不喜欢狗,你再来只会被他打得更厉害,跟我回家吧,我会好好爱你的。
如同年轻丧夫的寡妇,终于再一次感受到温暖。HACHI仿佛接受了这段感情,正打算重新开始狗生。但是谁又想过命运对待一条狗竟是如此的残忍,它二度丧夫,而且都是猝死。难道这条狗被下了咒语,天生一副克夫的狗命?一声叹息。
小林菊三郎的妻子是个爱小动物的胖女人,然而她还是选择带走自己的猫,让HACHI去做流浪狗,不,是做流浪狗中的战斗狗。她的临别赠言成为了HACHI余生的写照:「不能像其他流浪狗一样邋里邋遢。即使是一条流浪狗,你也要做最帅最强的流浪狗,别让别人欺负你」
说实话我是在这一幕哭得最惨的。所谓逝者已矣,生者坚强,生活还是要继续的。那时候想到HACHI孤独度过余生,心里无限悲凉。但是HACHI晚年还是落魄了,浑身是伤,脏兮兮的,那时候我哭得快要歇过去了。
HACHI彻底成了流浪狗,依然坚持每天在地铁站口等待教授三郎。人来人往,大家读不懂这条痴情狗,但都纷纷被它感动,它上了新闻,成了明星,它的生活依然落魄,因为它没有啦主人,它注定漂泊无依。
这时候,一直暗恋它的烧烤店老板想要收养它。抱歉,本HACHI已经不会再认别的主人了。我知道你爱我,但是我只爱教授一个。教授的妻子看到新闻报道后回来找它,它有过片刻的安慰,然而,它却悄悄地躲起来了——是的,它真的是害怕再次被送走。它真的再也不想经历任何一次分别了。它的主人,永远活在那个它等他的地铁口里,这辈子它都不愿离开这里,哪怕离开意味着锦衣玉食,而这里只是落魄的流浪狗。但是,他乡没有教授,没有这个给予它活下去的希望的地铁狗。它注定,死也要死在这里,有主人的这里,有爱人的这里,有教授三郎的这里。
《触不可及》
因为一次跳伞事故,白人富翁菲利普瘫痪在床,欲招聘一名全职陪护。由于薪酬高,应聘者云集,个个舌灿莲花,却无法打动他的心。直到黑人德瑞斯的出现才让他作出决定。德希斯刚从监狱出来,背负家庭重担,一心只想寻张辞退信以申领救济金,而且他明显对女助理的兴趣要远大于这份工作。但是菲利普还是一眼相中了这个小伙子。于是,德瑞斯开始了一个月的试用期。虽然舒适的豪宅环境让他倍感虚荣,但是他仍面临很多挑战:不仅要为菲利普作身体复健,还得给他洗浴、灌肠、拆信、穿丝袜等。起初,两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大相径庭,但是,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他们成为了朋友……
很多人都说,德瑞斯使菲利普获得新生。的确,德瑞斯是菲利普黑暗世界中的一缕阳光,平等、快乐、温馨、惊喜、爱情等等接踵而至。然而反之,菲利普也塑造了不一样的德瑞斯。德瑞斯在菲利普的耳濡目染之下,也渐渐沾染了艺术气息。德瑞斯高价卖出他的处女作。德瑞斯长期浸淫在上流社会,待人接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依旧张扬,但不张狂。
一位是身强体健的年轻人,看到漂亮女士就抑制不住冲动。这样的两位看似天差地别的人,他们却有着相同的需求:被尊重,或者说不被看做异类,并不是说其他人歧视菲利普,而是他们的照顾,他们的特别关心,时时刻刻提醒着菲利普,他是一个瘫痪者,他需要被照顾,虽然这让他身体过的很好,但却时刻刺痛着他的自尊心,菲利普为什么喜欢德里斯?是因为德里斯给了他所需要的认同,因为德里斯没有把他当做一个瘫痪病人,他会带菲利普喝酒,带他大保健,带他去飙车,他打心眼里把菲利普当做一个普通人。是不是很有趣?一个大富翁的愿望是被人当成普通人。德里斯呢?他是个社会边缘的小混混,和一群同样是混混的人为伍,整天无所事事。这样的人想要的是什么?是真的无拘无束吗?并不是,他们需要的是被需要的感觉,然而德里斯在家里得不到,他的妈妈不喜欢他,他去蹲监狱家里人甚至觉得是件好事,所以他破罐破摔。
菲利普和德里斯彼此都是幸运的,他们遇到彼此,找到了尊重和被需要。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得人,一些身体障碍者,他们最需要的可能不是特殊的关照,他们需要的是认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和身体障碍者一起运动的经历,我之前和一位小儿麻痹的患者打过一次篮球。在这个过程里,如果你故意的去让着他们,他们是不开心的,我们可能觉得自己是在帮助他,实际上是对他的二次伤害。菲利普的心理也是这样,他渴望被同样对待,所以我们就看到,德里斯第一次离开后,他面对后来的护工态度是很恶劣的,他拒绝被他们照顾,就是因为在和他们相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自己是个残疾人。
事实上不光是身体有障碍的人,很多认为自己和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同的人,渴望的就是认同。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认同,也许不是被所有人,可能就是那么特定的一两个人。像孩子都希望父母认同自己;父母同样也希望孩子理解自己;丈夫渴望得到妻子的认可;下属希望老板欣赏自己云云。
黑人德瑞斯开着玛莎拉蒂,
带着白人菲利普在马路上飞奔,
因为超速被警察跟上。
这场景像极了绑架剧情,
黑人绑架白人,在马路上与警察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警匪追逐。
然而,事情和我们想的不同,
德瑞斯不是在绑架菲利普,而是在救他。
德瑞斯是个街上的小混混,
抢劫珠宝店坐了6个月的牢。
家里10个人,都是弟弟妹妹,
并且非常穷,一家人全靠母亲的收入支撑。
刚刚出狱,又被母亲赶出了家门。
他需要救助金来糊口,但是想要拿到救助金,就必须有3个企业面试签字,证明你真的无法在社会生存,没人要你时,国家才会补助你。就是这样歪打正着,他来到了菲利普的公司面试。其实德瑞斯并不知道,要面试的岗位是什么,他也没打算成功,就是想让对方赶紧拒绝自己,签字了事,领救助金。
面试时,女助理对德瑞斯非常反感, 头脑简单、不懂规律、举止不得体, 她想让他赶紧走人。 但是菲利普阻止了女助理,答应给德瑞斯签字, 并给他一份高薪的护理工作。 一晚上思考的时间,转天要么来上班,要么拿走签字单。
为什么是他? 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没有礼貌、没有文化。 就这样一个“三无”人员,竟然能面试成功? 菲利普的答案是:他没把我当成残疾人。
菲利普因为跳伞事故,全身瘫痪,脖子以下都没有感觉,只能坐高科技轮椅进行移动。但是他很有钱。所有的应聘者都是高学历、经验丰富的职业护理者。在他们眼中,护理对象就是一台“机器”,只要能保证机器正常运转就行,根本没有把菲利普当人看。他们为了钱、为了工作、为了在这个地区生活。唯独不是为了服务菲利普。
一天过去了,德瑞斯准时来拿签字条。 菲利普表示,你可以拿走签字条领救济金。 也可以在我这工作,但是我觉得你撑不过2个星期。 在菲利普的刺激下,加上他确实需要钱,来养活这个家。 他同意做菲利普的私人护理工作。
德瑞斯改变了菲利普的生活, 他乐天派,自带笑点buff, 完全改变了菲利普的不苟言笑, 让菲利普每天都在欢笑中度过。 同时,他还带菲利普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飙车、吸烟、按摩、听流行音乐、给女笔友打电话。
菲利普和女笔友一直都是书信往来, 没有见面,也没有打电话。 因为他害怕见到她,担心对方不理解他。 即使菲利普再有钱,他的内心是脆弱的, 他无法接受别人异样的目光, 也不希望别人歧视他, 在这一点上他是自卑的。
德瑞斯明白他的痛处, 但是不理解他为什么只用“肉麻”的书信沟通感情。 德瑞斯拿起手机,打通了女笔友的电话。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通话非常愉快,完全没有发生菲利普担心的事情。 此后每天,菲利普都和她打不完的电话。 终于他们还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约定见面。
第一次见面并不顺利。原本约定好6点见面,菲利普提前20分钟到达,但是他非常紧张,一分钟问一次时间。因为他真的很喜欢女笔友,他害怕以这样的姿态见到她,见面前发照片时,并没有发坐轮椅的照片,而是偷换成一个帅气的站姿照。他欺骗了女笔友,担心自己的状况和她想象不同。最终,他没等到6点钟就离去了,他出门的那一刻,和女笔友擦肩而过。
德瑞斯对菲利普的陪护是24小时的, 这样也让他无暇顾及家庭。 弟弟在外面惹是生非,甚至吸毒。 德瑞斯知道菲利普很重要,但是家庭更重要。 他和菲利普商量还是辞职了。
双重打击下,菲利普一蹶不振。 没有德瑞斯的日子,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 他对每一个应聘者都不满意, 生活中没有一丝微笑,甚至是绝食。 再也没有像德瑞斯一样的人了。另一边,德瑞斯解决了弟弟的问题, 带着弟弟去接妈妈下班, 一家人重归于好。
和菲利普在一起,也改变了德瑞斯。 从只想靠救济金过日子,好吃懒做, 到自己主动找工作的转变。 面试时,幽默、认真,受菲利普的影响,对艺术品鉴赏的水平也有提升。 后来,被一家快递公司录用。
一个电话,打破了德瑞斯平静的生活。 女管家喊德瑞斯去看看菲利普。 原来,德瑞斯离开后,菲利普一直郁郁寡欢。 不配合治疗,也不愿意与人交流。 再次见到菲利普,他已经蓄满了胡须。 没有德瑞斯的精心照料,即使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 他依然是精神上的乞丐。
原来,细心的德瑞斯知道菲利普没有勇气和女笔友见面, 他秘密联系女笔友,安排了一场约会。 德瑞斯开车带着菲利普去一家餐馆后,离去。 留下他和女笔友见面,这次菲利普无法拒绝。 最后,菲利普和女笔友顺利走到了一起。
看完这个故事,想必你的心里也有答案了。 残疾人最需要的是: 尊重。每一个残疾人都希望自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他们不希望自己被人们当成异类。 在承受身体残缺的打击后, 不希望精神上也会受到二次打击。
菲利普第一次见面就决定聘用德瑞斯, 也是因为,从一开始德瑞斯就没有歧视他,更没有把他当成一个残疾人去看待。 见面就让菲利普签字, 来电话,下意识让菲利普自己接, 给菲利普的轮椅安装高速马达, 带他吸烟放松。
德瑞斯从没有因为菲利普是他的老板, 对他过于尊敬、拘谨, 反倒是把他当成朋友,随意开玩笑,聊自己的生活。 甚至把自己的身世和菲利普分享。 如果用一个词来界定他们的关系, 那就是:朋友。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现实中,菲利普和女笔友走到了一起。德瑞斯成为了公司的主管,已婚,并育有3个子女。他们打破了种族、贫富、地位、身体的隔阂,让原本两个“触不可及”的人,走到了一起。对于菲利普来说,健康是触不可及的。对于德瑞斯来说,财富是触不可及的。他们就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出对方的好,弥补了对方的缺陷。
《钢琴家》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
钢琴声伴随着电影开场,黑白的城市,日常的街景,来往的人们…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毫无预兆… 镜头从黑白转彩色,一双修长的手在键盘上跳跃,指尖流淌着《升C小调夜曲》…突然枪声爆炸声响起,但钢琴声仍在继续…即便面对战火,不到最后一刻,钢琴家都舍不得停下…钢琴已如他的生命般重要。 枪声与钢琴声的强烈冲突,预示悲剧开始…
德国纳粹党迅速占领波兰,把犹太人驱赶至集中营。席皮尔曼在饭店给人弹钢琴…弹的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于1830年,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对幸福的憧憬… 讽刺的是门外贫穷的人饿死街头,有钱人在饭店里吃饱喝足,听着钢琴,数着钱…
多洛塔的丈夫将席皮尔曼安置在德军医院对面的一所公寓,公寓里有一架尘封已久的钢琴…席皮尔曼不停地逃亡,时刻警惕,时刻战战兢兢,饱受饥饿,吃过这一顿,不知下一顿,活过今天,不知明天……当他看到钢琴的那一刻,再也按耐不住,慢慢掀起琴盖,准备抬手触键,一首《波兰舞曲》响起,看他专注与沉醉的表情,似乎这一切未曾发生,在琴声中,他得到了片刻的逃离与安宁,在跳跃的指尖,他得到了释放…
镜头拉近,那双手凌空在键盘上方…在战火身中,弹一首钢琴曲已是奢侈,即便是假弹,也已满足,一首《波兰舞曲》道尽他的心境… 阴郁的色调和慷慨激昂的动感相结合,弹出肖邦式的民族精神,身处苦难,心怀希望…
最后的藏身之处也被炸毁,席皮尔曼饥饿无比,拖着虚弱的身体逃亡,恰巧躲到德军的指挥处的阁楼,然而被德军上校发现…席皮尔曼为德国军官弹奏的是《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开始,席皮尔曼低头看着交握的双手,若有所思…被战争摧残的双手再次触碰键盘,略显生疏与紧张…很有可能,这将是他弹奏的最后一首钢琴曲…缓慢的节奏响起,军官沉浸在琴声中,节奏越来越快,琴声急促,落键后的双手微微颤抖此时琴声如心声,缓慢中无奈,急促中发泄,对战争的绝望,对生存的渴望,痛恨却懦弱…
琴声在被战火摧毁的废墟中飘荡,物是人非,导演把悲凉发挥到极致… 《G小调第一叙事曲》正是在华沙革命失败,肖邦流亡法国的时创作,完美切合电影的背景,席皮尔曼的处境…钢琴的跌岩起伏,强烈的情感迸发,让德国军官深受感触…
波兰解放后,席皮尔曼重新在电台弹起《C小调夜曲》,只是物是人非,他不禁湿了眼眶…战争没有夺走他的生命,他便用一生来弹奏。 在辉煌的舞台上,他再次弹奏《波兰舞曲》,战争无法熄灭的民族精神,将继续弹奏…
从穿着西装领带,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到衣衫褴褛,满脸胡渣的逃命亡徒…面对战争,他是懦弱的,要么躲着,要么逃跑… 在白天,在夜里,听着外面的炮火声,孤独无助,随时都会饿死病死…
一个人走在横尸遍野的街上边走边哭…与家人分散,周围的人都死了,这一切措不及防,又似乎有所准备。曾被女孩仰慕的钢琴家,像流浪汉一样,用那双弹钢琴的手捧起医院的脏水,喝下。站在门外地看着喜欢的女孩,眼神满满的渴望但又不可触碰,战争中爱也卑微…
战火摧毁的城市,千仓百孔,一个佝偻的背影步履蹒跚,似乎被风一吹就倒…被纳粹追捕惨打羞辱,被战火炮轰,被饥饿折磨…他还活着,他还可以继续弹钢琴… 他不是英勇抗战的英雄,他只是稍有名气的钢琴家,顽强的求生欲、绝佳的运气,忠诚的人脉让他活下来了…
咖啡厅挂着犹太人和狗不能进入的牌子;犹太人没有鞠躬,而被纳粹狠狠地打;犹太人不能走人行道,只能走水沟…儿子看着父亲饿死在街头,而路人像往常一样走过,习以为常;任由人戏虐,叫跳舞就跳舞,叫演奏就演奏…看着活活被打死的男孩;看着对面的坐轮椅的老人被扔下楼;看着被一枪抢打死的人,他们无力反抗,他们不能大喊…生命不是生命,而是一只路过的蚂蚁,随时碾死,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罪恶感。
疯子都懂得阿谀奉承;富人在喝着咖啡,数着钱;穷人只能跟穷人抢食,即便掉在地上,也要吃;曾经不愿为纳粹卖命,如今也跪在德军面前卑微地求饶…
终于等到解放,席皮尔曼却被波兰人误以为是纳粹,差点被打死…战争的众生相,每个人都在为了活着用尽办法,使尽手段,小心翼翼。电影把人性撕碎了给你看,赤裸裸地…这一切只是发生着,没有辩解。观众感到愤怒,也只能憋着,这里不会有英雄反转的戏码…只有悲剧中温存一丝丝温暖的人性,就像星星之火,但不会燎原。为纳粹卖命的犹太人,蓄谋反抗的犹太人,正在逃亡的波兰人,有恻隐之心的德国军官…他们都在自身难保的时刻救助钢琴家…不以派别/阵营去定义好人与坏人,无情的的战争下仍有人心存善念,作恶的是战争,是无尽的欲望,野蛮的侵略。
《小森林·夏秋篇》
平凡女孩市子(桥本爱 饰)自幼生长在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村庄小森。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和浮躁,为青山绿水所环绕,俨然一个幽静怡然的世外桃源。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靠一双勤劳的双手经营渺小却舒适的生活,与世无争。市子曾经前往东京闯荡,只不过她终究无法适应都市快节奏的步伐,最终回到了妈妈早已不在的老宅。童年时妈妈福子利用山川田野各种食材做出胡乱命名的美食,实心眼的市子在感叹受骗之余,也将美好的回忆留在了味蕾深处。仿佛遵循着母亲的步伐,她将对故乡的热爱融入了美食的烹制中。在朋友佑太和吉子的环绕下,享受着无忧无虑的人生……
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平凡女孩市子(桥本爱 饰)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这里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人生。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受妈妈影响,市子似乎对亲手制作各种美味而廉价的料理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妈妈失踪已经很久,对料理的回忆与再现成为母女间别具特色的交流方式。更何况还有取自大自然的各种食材,又怎能暴殄天物浪费了大好的韶光?在好友纪子和裕太的陪伴下,市子静静地走过了春夏秋冬…… 本片根据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
小时候,家门口不远处有一棵梅树,生得高大繁茂。 我最爱的一件事,是在黄昏时分,日头不再照到的时候,攀爬上去,在树顶的一个枝干上靠着。树上凉风习习,偶尔抬头极目而望,视野处是半个村子,房屋炊烟袅袅,而交错的乡间小道和田里,间杂着有劳作的乡民。 有时树下行人经过,也浑然不知上面的枝叶遮蔽之中,有着一个眼睛正在观察着村庄的诸般变化。在这无忧无虑的年纪,这棵树让我有一种身处物外的淡然洒脱,想着人生就该如此。
《小森林》,其实我都不知道它到底能不能被叫做一部电影。虽然它是在银幕公映,虽然它是以人的表演来主导,可是它却压根没有任何剧情,也没有一点波澜起伏,更像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可如果当它是一部美食片,那又有些草率了,因为里面虽然讲了很多食物,虽然有的细致到了如何制作,可于全片而言,是却都像是点缀。那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是由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在日本国内30块银幕上同时公映。一句话来概述的话,则可以这样说,它讲述了一位从城市回到乡村的姑娘的日常生活。它以四个季节为题,分别讲述了夏秋冬春时节,主人公在小森这个乡下地方,如何饮食、劳作、作息、交际的。
主人公市子由桥本爱饰演,她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在母亲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后,也曾经去城市生活过一段时间。不过因为与城市里面的人情世故和环境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格格不入,她干脆又回到了家乡“小森”,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独居生活。小森是位于日本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必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那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去程基本是下坡路,自行车大概要半小时。不过回程要花多少时间呢?冬季因为下雪只能步行去,不紧不慢的话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吧。大多数居民都是去邻镇的大型城外超市购物,而市子去那,来回要花上一天时间。就这样,在这个与世无争的山野乡间里,她一个人靠着耕种和大自然的馈赠。不知不觉就度过了几个春秋。
有时候会想,日本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它能够拥有《人间失格》、《告白》、《大逃杀》这些写尽人性黑暗的作品,却又拥有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宫崎骏、《入殓师》、《情书》、《三丁目的夕阳》、《蜂蜜与四叶草》等洞察人性温暖的作品。它有着阴森晦暗,又有着克制内敛,是一个如此矛盾的统一体。而在这些克制的温暖之中,《小森林》又是格外的独一无二。它连情节都不要了,把所有无关紧要的东西都隐藏了起来,只留下脉络。可却又在里面填充了大量关于独居的细节。和关于自省的沉思。
在四季更迭之中,市子靠着从母亲那里摸索着学会的厨艺,加上她自己所种植的各种作物收获的果实,制作了一道又一道简单又美味的食物,维持着个人的生计。那是一些怎样的食物?有烤面包和双色蛋糕,有自制的西红柿罐头、酸米酒和伍斯特酱油,有洋葱醋腌油炸红点鲑和野蒜苗炒鲑鱼白菜花意面……有番薯干、柿子干、冻萝卜和糖水栗子,有不同做法的番鸭和就着味增汤吃的烤鱼,有小时候争相食用的纳豆糯米团……有带着核桃饭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当做午餐,有精致的便当带去打工的小店给心仪的男生当午饭……甚至简单的青菜,都能在清炒、干炸和做蛋糕之间翻出不同的花样,至于奇怪的节节草根和胡颓子、榛果,也可以之间拿来做菜或者做成果酱……夏日骄阳,秋霜既降,冬雪纷扬,阳春烟景。就这样倏忽而逝。
她会在偶尔的心血来潮之时,费尽心思去准备一道程序复杂的食物,在下口的那一瞬间心满意足,宛如世界一直如此温柔。 她也会骑着单车在乡间的道上滑行,丝丝微风吹过耳畔,那上坡的卖力踩踏,碾过碎石的颠簸,却不会不舒服和反感,反而有些令人怀念。她还曾穿着厚厚的棉衣走在大雪覆盖的山中,四野寂寂,空山皑皑,张开手抬头仰望,天空从白云万里到阴霾投下,仿佛独行天地、物我两忘。
只是这一切,都只是一条明线,掩盖不了她从城里逃出来的迷茫和忐忑。她那心境的变化,才是这个夏秋春冬的转变中,所要表达的主旨。就比如她一直都是矛盾的,所以才会不断地回想起关于妈妈的一切,不断地自我暗示生活的悠闲,不断地想从朋友的话里听到对自己的肯定。有时候走在路上或者做着吃的,就突然停下来。
一直在想市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电影没有过多的去描写她的过去,我们只知道她是由于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从城市里面逃离了回来。不过也可以想象她在城市里的日子是怎么样的,这不就是你我每天需要面对的那些事情吗?不断的碰壁,与日俱增的孤独感,满怀愤怒又无处发泄的压抑……她说,她不想过那种被别人杀了,然后吐糟杀人方式的人生。她喜欢小森的简单和从容。是啊,在小森,市子可以晨兴而作、带月而归,也可以整日对着花花草草发呆,在周围的一片绿意盎然下,连心思也变得晶莹剔透起来。只是她明白自己不会在小森呆一辈子,她终究还是得回到城市里面去。故而她才不愿搭建种菜的棚子,把自己与这个地方捆绑在一起。
也许她心里想的是,既然无法适应城市,既然选择了逃离那繁琐的人际关系,既然回到了宁静的村子,那就不再去为这些琐事所烦扰吧。可实际却不然,一开始的她也是怯懦的,逃避的,会总是想起自己的过往,会在兜兜转转中徘徊,会于旷野中驻足。直到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她终于突破心结,云销雨霁,一切坦然。在次年的春天,她收拾行囊,回到了那逃离的城市。这其实是一个奋力突破自我的故事啊。
萧如瑟曾写过的一句话,她说,“人和人就像分隔的小岛,遥遥的相望而总是如隔天涯,生老病死都不会相逢,除非几十万年一次的造山运动强行把它们挤压在一起。”想了无数的话语来形容市子与你我的关系,却又像是打在轻飘飘软绵绵的棉花上,噗噗作响,没有丝毫着力,只有这句话,让我突然醒悟。市子,和我,和你,和这世界的一切,就像是这些天涯相隔的小岛啊。只有在看电影时这心灵相触的瞬间,那隔绝在两个小岛之间的冰封之海,才会破冰而裂,让我们甚至有种置身其中的错觉。
我不敢说市子的选择就是真正的归去来兮。但是那些挣扎,却是跳出心为形役的锁链,竭力做到委心任去留的洒脱。 结庐于野,植杖耘耔,不管怎么说,市子在小森的几年,地偏心远,是沉淀内心、追随内心的举动。欣欣林木,涓涓细流,这一切都见证着她的成长。故事的结尾,市子在小森生活了几年,回到了城市结婚,等她再次来到小森,已是五年之后,只是这次她回来像是不再离开。跳着神舞,回忆着过往,她是带着笑意的。这一切似乎都在说,孤独的是你我,热闹的是市子。
为什么市子能够从不适应的城市中抽身而出,来到小森这么一个无欲无求的地方?而我们却无法从这喧嚣的世俗中剥离开来,只能在忙碌之后对着屏幕中的她,心生羡慕。我们的周遭行人攘攘,处处车水马龙,市子的身侧一人也无,作伴的只有清风明月。可是她能够淡然处之,于心不动,而我却只能烦躁的面对着眼前,想抛下却又不敢。 她只需要与霉菌、与雨水、与天气作斗争,而我们却需要在面对着复杂的尘世,东奔西突,不知停歇,还必须隐藏所有心绪。
《华尔街之狼》
影片通过乔丹·贝尔福特 ( 莱昂纳多 饰)的讲述拉开,他富得流油,拥有长岛一栋海景豪宅和性感尤物妻子。镜头闪回到1987年,那时的乔丹刚进入华尔街一家大公司,是一名低级职员。他的老板向他传授了成功秘诀,那就是性和海洛因对于在华尔街立足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就在乔丹取得证书,成为正式的股票经纪人不久,这家公司就在那场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灾中破产了。
失业的乔丹在当时妻子的提议下,来到长岛的一家小型股票经纪所工作。由于经手的都是非常廉价的股票,这里没有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乔丹的巧舌如簧的忽悠技巧令小公司的老板和同事惊为天人。乔丹还与住在同一栋公寓的推销员交上了朋友,两人合伙开设了一家股票公司,最初员工都是乔丹的亲朋好友,其中不乏一些大麻贩子。公司赚钱的方式就是依靠电话推销低价股,用欺诈性的股票销售来欺骗投资者,表面上却有着一个大气如百年老店的名字奥克芒。随着公司发展壮大,乔丹成了名人,《福布斯》杂志给了他“华尔街之狼”的绰号。很多二十几岁的天真热情的年轻人都来到奥克芒追随乔丹的销售信条:卖出或去死。与此同时,乔丹真正实现了从前的老板向他描述的那种奢靡生活,妓女们在他的办公室随便出入,对海洛因和安眠酮的上瘾只让乔丹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乔丹因与娜奥米出轨而与发妻离婚。再次结婚后,乔丹和娜奥米很快有了个女儿。不过在这时,也有一位FBI探员盯上了乔丹。
通过为鞋业公司进行股权融资,乔丹一夜之间赚到了2200万美元。他通过不法银行家的帮助,把这笔钱存到瑞士的银行,用的是娜奥米的英国姑妈的名字。然而在往国外运送钱的时候搞砸了,被警察抓了起来,乔丹的计划险些暴露。好友心里过意不去,带着一盒强劲的安眠酮来找乔丹谢罪。两人服用了超过的剂量,身体和神经失去了控制。在一片混乱之后,好友差点死去,而乔丹也得知了自己家的电话已被警方窃听。乔丹的父亲劝他尽早离开奥克芒以躲避牢狱之灾。然而在告别宴会上,乔丹忽然改变了主意决定留下来,这让他的员工们士气高涨。
驾驶着游艇和妻子在意大利度假的途中,乔丹得知爱玛因心脏病病逝。在开往瑞士的途中,船遭遇了风暴。九死一生之后,乔丹认为他领悟到了上帝的指示:这时是他急流勇退的时间到了。平稳地度过了两年,乔丹还是在德汉姆戴上了手铐,原来是银行家把他出卖了。为了争取减刑,乔丹也开始出卖他之前的同事和朋友。在一所监狱里服刑36个月之后,乔丹重获自由,之后去了新西兰,成为一名传授推销技术的演讲师。
正如开片中主角乔丹的职业导师所说,华尔街人手上每天经手的资金量小则百万计大则亿万级别,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压力非常之大。很多精英在这个全球超高智商最云集,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而且华尔街推崇的Up or out,还有白人男性主导的狼性氛围,非普通大众所能忍受,因为心理问题夭折或者心理变态的案例很多。要在华尔街生存甚至飞黄腾达,必须要懂得平衡,而这种平衡并非普通人说的内心宁静,因为在华尔街不可能有真正的宁静,只有相对的平衡。要进入华尔街,你要学会的第一个词就是“Aggressive急功近利”,你需要变成一头非常具进攻性的积极主动的狼!凡事都要主动,抢在别人前面,从不掩饰你的欲望,积极努力,绝不放弃,正如影片主角说的never take no for an answer。
华尔街为什么这么推崇这种推销员式的氛围?因为华尔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卖场,华尔街卖的是”希望”!因为所有金融产品不论股票、期权还是衍生产品归根结底都是卖的预期,优秀的推销员最容易在这里成功。那这一切和性于毒品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卖一只笔还算有实体,那卖比空气还虚无的“希望”可能正常人会觉得可笑,但华尔街这么一百多年就靠卖”希望”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能卖掉“希望”的人其思维活跃度(忽悠能力)不是一般人可比。
华尔街常用的一个词叫energy level,我不准确翻译为“亢奋度”,华尔街的人要保持的超快超高思维灵活度,亢奋度也必须高,绝大部分华尔街的人在百忙中都是坚持天天锻炼,就是为了保持这种亢奋度。就这样一群天天处于亢奋状态的人,对于性的需求强于正常人也不足为其,就好像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也是全球妓女大聚会一样。招妓在华尔街用于娱乐高级客户或变相贿赂还是比较常见,中高层开男性朋友们的私密party偶尔也会叫来玩花样。
我个人认为,影片中那种夸张的公开性行为或许在那个年代真存在,现在肯定不会这么公开,而且现在的华尔街都是名校毕业的,表面是绝对冠冕堂皇的,不可能做出表面太过分的事,但我想说的是:这些长期处于亢奋状态的人有这种需求,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好多人认为strip club就是去买春,错,但凡有点自尊的老美都爱说never pay for sex,叫stripper是为了好玩。还有一点,我还认为,对于性或者更低级的毒品有巨大需求的人还都是处于没有接受到智商挑战的人群,更多是底层员工,华尔街大部分最成功的人对这两样东西都是没有太多兴趣的。一旦有了更高层的兴奋点,性也就微不足道了。
我想说的是这种顶级智商的挑战才是最具诱惑力的,华尔街之所以引导世界的经济脉搏,不单是因为钱都集中在这里,而是因为这里的确有一大群世界最聪明的头脑和最激励的竞争。华尔街的金融创新速度和领先程度,以及对于各种数学、计算机、金融等各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的运用非一般人能想象,但这种没有束缚的强大到无人能及的强势群体集合的副作用会不会如08年的次贷危机一样再次爆发。
我看评论中好多人对金融的理解仅限于中国的股市,基金和银行……我只能说中国的金融体系复杂程度只有华尔街的5%,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产品我们国内基本都没有,华尔街通过金融对抗国家和颠覆政权不是一两次了,最近20年美国名校毕业的数学系和计算机天才基本都在华尔街的各对冲基金。
《了不起的盖茨比》
1922年的春天,作家尼克满怀希望离开家乡,随淘金热潮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城市,虽然这里爵士乐流行,股票飞涨,但是贫富两极分化,人们沉沦在纸醉金迷中。尼克为了追寻美国梦,放弃写作而进入证券市场,并搬入纽约附近的海湾居住,成为了神秘富豪盖茨比的邻居。而海湾的对岸住着尼克的表妹黛西和她的贵族丈夫汤姆,尼克不仅被邀请去赴宴,之后汤姆还带着他去找情妇寻欢,尼克渐渐迷失在这个充满魅力,以及富豪编制的假象、爱与谎言的世界中。 但是只有盖茨比最特别,他是唯一让尼克感到在这个迷失城市里充满希望的人。尼克被邀请参加了盖茨比豪宅中的盛宴,还发现盖茨比心中的秘密,原来他一直深爱着黛西,即使她没等到他战后归来,转而嫁给富豪汤姆,盖茨比一直深信他们的爱情矢志不渝。尼克作为盖茨比与黛西爱情的见证者,终于在盖茨比被谋杀之后,看清了这个上流社会的虚情寡义,决心远离喧嚣、冷漠、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
《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小资爱情故事。作者菲茨杰拉德,被誉为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作家,也是“爵士乐时代”(Jazz Age)的桂冠诗人,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当代最出色的美国小说之一(同时也是村上春树最为喜爱的小说),靠的可不是那蹩脚的三角关系爱情故事,和远超常人想象的屌丝逆袭经历。
爱情在这部作品里面,只是一个隐喻和象征,不管在小说还是在电影中,有多个地方都提到了盖茨比在面对黛西的时候一些反常的举动,再加上那些仿佛奇幻的元素——黛丝家门口每天晚上的绿光、奢华到不可想象的派对、盖茨比传奇的个人经历等等,都在表达着同一个意思——这不是,或者说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那是什么呢?是美国梦,黛西不是黛西,黛西是美国梦。盖茨比又是谁呢?他是做梦的美国人。他可以影射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国人——我们原来是穷小子,我们本没有地位,但是我们命中注定是要改变世界的人,所以我们都有梦想,碰巧我们走了狗屎运,我们离我们梦想生活似乎只差一条河的距离(近得看的见码头上的绿光,近得美人每晚都来我的床上偷情)。
用这个角度再来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豁然开朗了。盖茨比追不到黛西,这个悲剧实际上是在说个体和美国梦之间的悲剧。所以,所有对于这些三角关系的分析,那些关于爱情和备胎的马后炮,和作者真正要说的东西比起来,相差甚远。
要毁掉这个问题,还差最后一步:为什么盖茨比就追不到黛西?特么的为什么?首先,盖茨比太爱黛西了,一天没有对黛西的爱,他会死。看过小说的可能少,看过电影的,应该都会记得5年后他们在尼克家的重逢第一面,从前期的布置,到等候的紧张,到逃跑,到尴尬……都是因为这份爱超过了他的自控力。而黛西,不是这样。第二,盖茨比太有自尊了,他根本不接受私奔,他要的是光明正大抢黛西回家,他要的是黛西亲口对她丈夫说“我从来没有爱过你”,他的自尊心,让他在某些事情上,不会也无法转弯,实际上是他悲剧的主要源头。而最痛苦的,就是他的自尊心和对黛西的爱正面冲突的时候(出车祸前和Tom吵架那一场戏)。第三,盖茨比太善良了,这也是他吸引尼克的主要原因:电影里面看不太出来(小李子越来越沧桑了),小说里面,简直他就是个未经世事污染的愣头青,尽管他卖假酒,倒腾证券,但是一旦涉及到情商部分,就是个不会欺骗,不会隐瞒,不会势利眼的善良小伙子。
我想,这才是菲茨杰拉德想要在这部小说里面告诉我的:美国梦很美,就像美丽的绿光,但是想要得到它,你必须要变得薄情,变得邪恶,变得不择手段,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人性已被异化而失去纯真,虽然总有那么一群死硬理想主义者如我一般,妄图用保有心智和尊严的方式,站着完成这梦想,但是他们的悲剧,如盖茨比一样,令人唏嘘而不可避免。
九、悬疑
《香草的天空》
富有的出版业继承人大卫·艾姆斯 (汤姆·克鲁斯饰)英俊而自恋,他风度翩翩且能言善道,具备让几乎所有女人意乱情迷的吸引力。虽然过着一种呈现出梦幻感的生活,但大卫似乎总觉得还有些遗憾。在纽约上西区的豪华公寓里,他约会美女并随意打发其离开,似乎从不付出真爱,也不可能发展一段稳定的关系。大卫最好、也是唯一的朋友布莱恩 反复向他说教,生活中总有酸涩与甜蜜相伴。然而没有灵魂的大卫依旧喜欢沾花惹草,对打理车祸丧生的父母留给他的三家杂志不十分上心,一直觉得有着另外近半数股份的七位董事会成员想害自己。
直到在他自己的一次生日宴会上,大卫遇到美丽的舞蹈演员索菲娅 ( 佩内洛普·克鲁兹 饰)并爱上了她,大卫和以往一样没怎么费力气就赢得了索菲亚的青睐,真正的爱似乎触手可及。但没想到这次却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被他抛弃的旧友茱丽 出于疯狂的爱和强烈妒忌,将两人一起乘坐的汽车撞向了路边,企图和大卫同归于尽,结果一人死亡、一人重伤。虽然在车祸中他大难不死保住了性命,可是俊朗的外貌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毁容后往日潇洒开朗的他顿时丧失了面对生活的勇气,从此一蹶不振,变得绝望颓废。
就在大卫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时,美丽的索菲亚却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他的身边,索菲亚无限温柔体贴的鼓励及呵护给了大卫重新站起来的精神力量。就在他忘情于这份伟大的爱时,一个整形医生突然出现,带来他可以把大卫受损的容貌修复如初的天大喜讯,闻听此言,大卫自然是喜出望外,可惜索菲娅的爱情却不像是他想象的那么纯洁和无私,而这个医生似乎也是别有来头,很快,事情就向着大卫做梦也想不到的方向在发展起来,等到大卫觉得有些不对头的时候,他已经置身于比那次车祸还要凶险的境地之中 。
梦中的现实部分:富二代大卫由于欠下情债而被迫经历一场殉情式的车祸,错失“真爱”,将自己冷冻,选择活在人为制造出来的美梦之中。
梦中的美梦:“生命延续公司”为大卫制造出的“明晰之梦”——车祸所造成的伤害消失无踪,大卫与真爱终成眷属,但阴影仍在,促使大卫将索菲亚和朱莉混淆,甚至在梦中杀了索菲亚。
梦中释梦:艾德蒙最终在“明晰之梦”中解释了大卫美梦及美梦破灭的原由,促使大卫选择离开美梦,回到现实中去。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意义是愿望的实现。而梦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则与身体刺激、白天经历的残余、童年记忆、创伤场景和愿望有关。它们经过梦的浓缩、一致、具象化、二次加工的工作流程之后成为连贯的故事场景。对于美梦来说,其实最根本是让那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中得以实现。弗洛伊德说,人类的潜意识犹如一片茫茫黑海,而意识只是这黑海上漂浮着的灯标。所以我们可以将梦作为一种解读电影的话语结构,对其所涉及到的具有象征性的“灯标”,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解读。
房子里到处都是大卫父亲微笑的脸,大卫生活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恰恰佐证了他活在父亲的阴影中无处可逃。而索菲亚朴素、纯真、热爱音乐与艺术的特征又与母亲的形象重合,所以大卫对索菲亚的感情可以说是俄狄浦斯情结所致的影响。大卫是个花花公子,我们说这样的特质是受挫的恋母情结的曲折呈现。索菲亚是不是大卫的真爱其实很难界定,或许她不过是他在车祸前最后遇见的一个女孩,在车祸之后,大卫失去了他英俊的脸,也就失去了成为一个花花公子的可能,所以才将全部转嫁到了索菲亚之上,使她变成“真爱”也未可知。
生命延续公司的节目在影片中出现多次,是伏笔,也是大卫梦的素材,如同墙上父亲的笑脸、母亲收藏的《香草天空》一样,不同的是,关于童年阴影的元素是抛出问题,而这个节目则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方案。
大卫鼓起勇气约索菲亚去酒吧玩,却在酒吧里被索菲亚拒绝和抛弃,他把面具套在脑后,这无疑代表了一种痛苦的分裂,两张同样令人感到恐惧的脸诉说的都是来自大卫心底的恐惧,也是现代人的恐惧。——无法面对自我,不管是戴着面具亦或是没带面具的那个自我。电影中几次出现大卫在盥洗室里的镜头,镜子其实代表的是自我,照镜子则意味着直面自我或者触达自我。
大卫醉倒在街头,在下一个早晨,索菲亚穿着在他生日party上的衣服来拯救了他,一见钟情的那一夜作为构成梦境的元素让索菲亚变成了拯救者,至此。梦中的现实部分结束,也是明晰之梦的开端。在大卫抬头看向索菲亚的时候,朱莉的脸出现了一瞬间,这是潜意识里的噩梦因素,已经埋在了明晰之梦的开端之中。这里的背景是香草色的天空,与残留在梦境中母亲的印象结合在一起,代表的是美好的愿望在梦中的投射。
在明晰之梦中,大卫通过手术找回了自己英俊的脸,艾德蒙就在手术场景之中以上帝视角注视着这一切。重新得到英俊面孔的大卫得到了已经失去的朋友和女友,似乎得到了快乐,但是其实他摘掉了面具,同时也陷入了美梦之中,如同现在沉醉在网络环境之中,逃避现实的我们,脱掉了自卑和伤痛的外壳,获得即时的快乐,但危机并不会因为逃避就真正消失。
大卫达到了恐惧的巅峰。甚至大卫去索菲亚家里去寻找索菲亚的痕迹都变成了朱莉的痕迹。以至于杀了明晰之梦中的索菲亚。
一头金发的朱莉性感又美丽,但她也会在上一秒甜蜜的诱惑你,挽留你,下一秒因为爱而不得就带你走向死亡的深渊。相反的是深色头发的索菲亚是“纽约最后一个纯真女孩儿”,是大卫实实在在的“梦中情人”。
朱莉为了跟大卫一晌贪欢而错过了试镜,前提是大卫是个富二代,手中有无数资源。根据影片情节我们也可以得知,索菲亚与朱莉一样,都是徘徊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边缘的女孩子,她在意识到大卫对她颇有好感之后也几乎是义无反顾的抛弃了另一个在此前看来颇有价值的作家“朋友”。
续文见下篇:影视:电影(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