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在姑父的再三劝告下,才想要动笔。一周之前,忘记因何事,姑父让我动笔记录,但我不屑于这些琐事,便没有记下来。今天(2.11)姑父问我:上一次的,你写了吗? 我想不起什么事情来,还是把今天的这件事记录一下吧。姑父总说:这些小事可以成为论文素材,你可以搞个研究,写篇论文,对你有帮助。心想:研究生不是什么都能研究得了的,什么论文都可以写的,什么文章都可以称作论文的。最多算是纪实,是非虚构性写作。不过,这件事的确能反映一代人的心理,还是把我昨晚回家后单向输出近一小时的胡言乱语整理一下吧。
开完会,我火急火燎地赶高铁回家,本以为会像以前一样温馨,但一回家便听说弟弟哭着闹着让爸妈买了辆电摩,我便向奶奶了解了个大概,她的只言片语就已让我很生气,也顾不得事情的原委和真相。等他回来后,我开始了迫击炮般的“发射”。 他以生病为借口得到了爸妈对他半通宿的允许,加之又得了一宝物,没有还口,只在桌前玩手机。我心想,表面上装听不见,但总有一两句是听进去的,又因为一个寒假没管他,这次可得着机会了。爸爸说:你嗓子疼不疼?歇歇吧!我说:我就是干这行的,嗓子天生好。
第二天下午,家宴散后,姑姑和姑父听爸爸说了这几天弟弟的行为后,双方开始了十分钟的唇枪舌战,最后姑父以想回家睡觉为由休战了。爸妈和姑姑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理解弟弟的行为,姑父和我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青少年心理,并认为家人宠溺弟弟。姑父走后,姑姑跟我说了她的看法,我在她的话语中明白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一个没有金钱来源的学生如何满足自己的物欲呢? 答案无疑是靠父母了。| 我的观点:自己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事,想要什么得靠自己去获得。不追求名牌,在你能力范围之内买到你能承担得起的即可。穿名牌是求得他人身份认同的体现,是想要融入某一群体的敲门砖。哪怕是冒牌,也算是获得了一张入场券。有些学生之间会换着东西用,换着衣服穿,因为这样会暂时满足他们对这个东西的欲望,可以在外炫耀。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占主导的现代社会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激发了孩子的物欲和攀比心理。“别人就有这样的”,言外之意是我也想要一个。可是,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除经济能力之外,家风家教也不一样。现代不良社会风气露出端倪,一步步摧残着传统纯朴的家风,让我们不得不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当一个新鲜的、令人鄙夷的事物出现时,我们曾试图抵抗,禁止它进入并干扰我们的生活,这时我们会选择say no 。但是,若孩子想得到,甚至不惜以生命相要挟,你会不得不屈从于他,并尝试说服自己接受它。长此以往,他便会得寸进尺。为什么父母会被拿捏?因为zi sha会让活着的人内疚,无论事情对错。他试图抓住道德资本压制家庭权威,以取得权力游戏的胜利。他抓住了家人的软肋,屡试不爽。| 姑姑和爸爸的观点:我们会满足你们的一切需求,对你也是这样。你没有当过母亲,不知道为人母的苦心。好好顺着他,现在他叛逆,不要和他对着干,以后就知道了……又是老一套
我总是会把他和我以前作比较。他比我衣服买的多,穿的好,零花钱多,吃的好,电子产品多,玩的时间多,爸妈管的少……他一年能买很多衣服。回想小时候,我一年一季只买一件衣服,甚至不买衣服,还穿过几件表姐的衣服。我说服自己说:时代不同了,当初父母给我的也是最好的。我俩性格不一样,他在妈妈面前会说话,会粘人;我脾气倔,嘴硬,不爱说话。加上妈妈没有了以前的年轻气盛,不会经常发脾气了。我还会经常拿学习作比较。为什么我小时候周围人都在我耳边谈学习,却很少有人跟他说学习的事?过年时,亲戚必问我期末成绩,会精确到每一科的分数;家人总是跟我说身边学习的榜样;我一看电视或者出去玩,爸妈必说“学习”……他除了爸妈管他学习,基本没人关心。比较下来,我心里极不平衡,虽说我得到宠爱远多于他。转眼又一想,我依然觉得我的童年比他幸福。因为我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得到了快乐,但他依然困在信息茧房里,浑然不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