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095150/f445e8fce64fc943.jpg)
关于知识变现的讨论在这几年真是火热的很。其实仔细想想的话,知识变现这种现象并不是最近才有,而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就已经有这个现象了,只不过没有像现在有一个专门的名词给予解释而已。
就比如,我们祖上有一个传男不传女的秘方,以至于有了这个秘方后,家里的生意就是比别人家要好很多,这是不是属于知识变现呢?我们努力十几年考上更好的学校,求更高的学历,以至于工作后的薪资就是比别人高很多,这是不是属于知识变现呢?哥伦布认为地球是圆的,找女王融资,后来发现了新大陆,发了横财,这是不是也属于知识变现呢?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知识变现这个现象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并不是一个很特别的新现象。只是由于我们有些人的思维混乱不堪,没有想通这之间的关联而已。
若是从大趋势来看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那就是一切的知识都正走在通往免费的康庄大道上。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切有着正常学习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抵达知识的终端。知乎、百度、豆瓣、TED、各种云课堂等知识分享平台足够让我们获取大量的、终身也学不完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的质量参差不齐,但数量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
所以从知识广泛的分布性来说,知识本身的变现能力并不是很强。从大趋势上看的话,甚至正在走向变现能力接近为零的路上。更何况即便是知识,也分为正确的知识和错误的知识。又即便是正确的知识,如果大家都知道的话,都对这个知识有认知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如果在自己正确的同时别人也都正确的话,那这种正确本身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只有当自己正确的同时还会特立独行的去做事,那么这种正确才是有价值的正确,这种知识才是真正能变现的知识。
从这里来看的话,能够用来变现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差异。
比如说,有些人认为时间可以管理,于是各种管理时间的方法被发明应用起来。但到最后却发现,管理也好,不管理也罢,时间都会一直往前走,并不会随人的意志变快或变慢。
又有一些人认为时间是不能够管理的,能管理的只有自己。于是就特别注重自己注意力的消耗,特别注重自己碎片化时间的应用,注重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等。通过对自己的各种管理,最终时间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个人也获得了明显的成长。
又比如,同样是面对法定节假日,不同的认知也会产生不用的结果。
有人认为法定节假日就是用来潇洒的、用来睡觉休息的、用来旅游购物的。但又有一些人却认为,法定节假日这么好的时间,是用来学习的,用来提高的,用这种大面积的时间来系统提高自己的。
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也自然而然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随着时间的积累,也必将造就两种截然错你的人生。虽然看似拥有一样的皮肤,同样的面貌,但之间的差异就会像物种之间的差异那么大。
所以,怎么提高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就成了能不能变现的关键所在。
而方法论就是:行动中的思考。
很多时候,单纯的思考,不仅价值不高,能量也不是很足,“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用行动来刺激思考,深入的思考带来认知的升级,再用升级后的认知来指导行动,这才是升级认知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行动中产生的思考,不仅质量高、数量多,意外惊喜也很多,在彼此之间产生的联系也会更多。
知道了这个道理,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再等等”再说,总是喜欢等到合适的时机在行动。但什么样的时机才是合适的时机呢?等到真想明白的时候,恐怕行动的动力早已经不足了。再等等也变成了永远的不可能行动了。
我们的认知总是存在一些偏差,所以在遇到想再等等的时候,最好的打破方式就是撸起袖子直接去做。这么做最起码有两个直接的好处。一是我们不用在为了难度不高,甚至不存在的困难而忧虑。二是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困难上面,集中所有精力来加以解决,做真正该做的事情。
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认知的升级,没有认知的多次升级,就没有认知的差异,没有差异,又何来知识变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