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看了电影梅艳芳,故事大概跟纪录片一样,扮演者看得出来已经很贴近人物形象了,眼神,语言,性格很还原了。
女人花
其实对梅艳芳也没有太多的了解,可以说很生疏,因为她在走红的那些年,我还在读书,记得小学五年级那年夏天,忽然间大家都在哼女人花这首歌。那首歌,听着像是唱给妈妈的,歌词里面有默默的付出,静静的绽放。我们那个时候放了学,一起排着队唱着歌走出校园的,学校的老师也很通俗,什么流行就教我们唱什么,小学一年级记得一个年轻的男老师,教我们唱我的中国心。后来大学期间回去了以后,听到小孩子在唱,坐上火车去拉萨,在这么一个安静的小村庄,低年级的小朋友齐声唱着,坐上了火车去拉萨,一起走出校园,像是梦幻照进现实的感觉。五年级的小姑娘,懂什么女人花啊,可是艺术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潜移默化,在不同的时期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但是总体不会出现偏差,五年级的理解可能更准确一些,三十岁的理解可能会映照对比到自己的命运。当然那时候听这首歌是不知道梅艳芳这个名字的。
通过电影,才了解到她的一生,年纪小小,四岁出来养家,赶着场子唱歌。成名以后一场场的演唱会,她是真的很敬业的把自己贡献给了大众。有一种对舞台的敬畏,对观众的责任心,这是这个电影中带给我的新体验,包括她的最后一场演唱会,一生未嫁的她,仍有遗憾,因此刘培基为她设计了一款别致的婚纱,以示嫁给舞台。最后的挥手道别,跟大家说拜拜那个场景,是播放的原视频,看到那一节,我眼眶也有点热。
选了一个新开的商场,人不多,整场电影应该不超过十个人,但是大家都安安静静的看,没有一点其他的声音,都是带着怀缅的心情来的,也许在家看一看相关的推文传记也可以了解到,但电影可能更有代入感。
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是扮演者没有本人的沧桑感,那个年代的明星,还没有刻意让自己幼态化的趋势,扮演胭脂扣的时候不过二十四岁,也演出了历经沧桑的风情万种,那个年代还是懂得欣赏成熟女人的魅力。从旧视频中看的出,越往后,承担的越多,成立行业协会,为灾区捐款,非典期间开演唱会为抗击疫情助力,等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歌者,一个演员的角色,而是用自己的影响在为社会做一些事。
如果说她成功,她活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如果说她遗憾,她自己也有诸多的遗憾,也留给了大众更多的遗憾。
梅花,开在最冷的冬末,谢了之后,百花次第开放,只留一抹艳丽一缕幽香入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