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有小孩儿在踉跄学步,光着屁股。我也曾光着屁股满街乱窜,温柔的阳光照在我的小丁丁上,无忧无虑。但裤子总会封口的,自打从上学开始,童年就没了无忧无虑,只不过是年轻的身体从来不知疲倦,肉体或精神的痛苦都能很快恢复。
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早恋,竟然连他父母都知道。
我惊讶极了:“他们没打你么?”
“打我干嘛,我爸妈只是叮嘱我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影响学业,不要做太多逾矩的事,保护好自己女朋友之类的。”
“那你听么?”
“我觉得他们说得对,我就听呗。”
“我爸妈要是知道我早恋,肯定都打死我了。”
“哈哈哈。”
那一声不带半点嘲讽的大笑,竟是那般的刺痛。早恋居然没被打死,这是多么地不公平,我就连放学跟女同学一起回家都被明令禁止了。
高中的一次期末考,我和那个同学的名次都下滑了十几名。我回家我爸就让我跪着,扇了我几耳光,踹了我几脚,厉声质问我为什么不好好儿学习,是不是谈恋爱去了。几天后出门我碰到我同学,我很关心他被打后的心理康复,想互相安慰一下,哪知道人家压根儿就没挨打。
“你掉了那么多名,你爸没打你???”
“没打啊。他就问了下是什么原因考差的,然后跟我分析了下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让我下次考好就行了。”
“啊。”我无言以对。
“你又挨打了?哈哈哈。”
太不公平了,那位同学的家境并不比我好,父母也是只读到初高中就辍学了。
仔细想想,即便是被喻为最灿烂的初高中时代,很多孩子也从来没有体味过“无忧无虑”。因为他们的成长背负着父母的面子,以及害怕做错事后来自长辈不问因由的诘难。
而这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并不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孩子的关心是否足够,只是严格禁止孩子与异性同学有过多接触,逼着孩子去考好成绩,告诫他们做一个不惹事生非的乖学生,做一个听父母话的好孩子。做错事,打骂一顿就好了,毕竟爸妈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你还小你不懂,等你为人父母了你就会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至于孩子做错事的背景和原因,他们并不会关心——他们一直在以父母强权胁迫孩子认同自己的价值观,即便孩子已经长大,他们依旧以“听不听话”来做为孩子是否孝顺的标准。
长久一来,这样的孩子一直以屈从的姿态听从父母的意见,接受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的“关爱”。忽而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越长大反而与自己的沟通更显隔阂,甚至居然敢不听话了,想好好儿地跟孩子聊会儿天真的很难。有人还觉得自己养了个忘恩负义的白眼儿狼。我听过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跟自己沟通没耐心,问题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跟他有过友好而平等地耐心沟通吗?
于是,父母硬的不行来软的,他们试着放低姿态,循循善诱,希望孩子接受他们的意见,试图以朋友的姿态来与子女对话。这种“自降身份”的沟通,并非真正的友好,因为他们并不会挺身而出支持捍卫孩子的想法。这种转变,倒像是一种危机公关。所谓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仍然夹杂着催促甚至逼迫。比如,劝你换铁饭碗,催促你尽快结婚生子,最好今天去相亲,明天就领证——你结婚了,他们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就可以早点抱孙子了;你回家当公务员了,他们就觉得安稳了。至于你渴望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规划和理想,他们从来不关心。不过是武斗换成了文斗,目的仍然是让孩子归顺他们的价值观。
每当我父母要催促我找伴儿的时候,我都会明确地表态:这是我自己的事,我有自己的安排,我不希望任何人干涉我。然后拒绝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联系的对象。我并不是介意相亲,我认可爱情的所有发生形式,我只是反感任何人对我情感生活的插足。也许,这是一种对人格主权的宣言,或者还掺杂着一些刻意的反叛吧。作为子女其实也很无奈,无法改变父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也无法通过平等友好的沟通来和父母交换意见。因为在他们成长的岁月里,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是毫无耐性的打压,即便读了很多书,知道了很多道理,那种潜意识的与父母沟通的急躁仍然无法消除。
要么开始就是朋友,要么永远都难成朋友。
从孩子小时候起,父母就缺乏与子女良好的沟通方法,以长辈的姿态通过威慑获得认同,对子女叛逆的思想有用吗?一时之效,饮鸩止渴。等到子女真的能经济和人格独立了,长久以来缺乏沟通的教育弊端就会彻底暴露。独立后的子女,顺利地把握了这个机会,完美地迎来了真正的叛逆期。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对父母充满情感的好孩子,只是无法跟父母以朋友的姿态沟通,因为能建立这种沟通可能性的年代已经被父母亲自枭首了。在他们眼里,父母于我,便是父母,我不失敬重,不失孝道,报以真情,但不会是朋友。
有人说:父母想跟你做朋友了,你凭什么不乐意!我们所谓的“孝道”,总是让子女试图去理解父母,但父母却没有去理解孩子。理由是:爸妈的付出你想象不到;父母辈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理解和尊重不应该是基础教育吗?与子女进行友好而真诚的沟通,并不是需要上大学才能学的课程啊。愿为人父母者,为人子女者,皆有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