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他的书,像与他对谈,温和的话语犹在耳边,清朗的形象跃然纸上;奇闻轶事、诗歌、戏剧,就像天上的云和桥下的水,尽可为他所用;读他的书,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也有人说,他温润如玉,貌如其人,有着永恒少年般的笑容。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人,我们只能从他的遗著中感受他的智慧、他的温润和他超前的思想理念。难怪心理学专家曾奇峰奢望出现一个能够跨越阴阳两界的网络工具,告诉他很多人想念着他。
他便是《困境中的自由》这本书的作者,国内后现代心理学第一人,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心理学界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李子勋。
他曾任中日友好医院的心理医生,是《时尚》、《心理月刊》、《父母必读》等杂志的专栏作家;也是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特邀心理专家,出版了《读懂孩子》《唤醒天性》《早教的秘密》等多部畅销著作。
《在困境中的自由》中,作者以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情景为依托,站在心理学角度,引经据典,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进而找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应对办法。
比如,我们听到最多的心理疾病“抑郁”,传统的诊断定义往往太过僵化,容易让人对其产生畏惧,即便只看到名字也感觉很“抑郁”。
但李子勋却说,抑郁是一位替我们表达深层愤怒的朋友,它虽然有破坏性,但同时也在保护我们的利益,我们要学会接受它的保护……
他说,如果把疾病与健康对立起来,身体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让人害怕。但当你把生病看成是一种生命状态,疾病也是另一种形态的健康时,是不是感觉疾病也没有那么可怕了呢?
至少,看了这样的解构,我心里对疾病的畏惧真的没有那么严重了:疾病就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它的出现很正常。
相比生硬的名称,甚至是污名化的标签,这样的解构更容易让人接受,更能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变。
李子勋认为,人的成长就是与宇宙万物调谐的过程。
许多“问题”其实本不是问题,只是被“外界”定义成了问题。当你了解到生命如何与外界发生冲突,就能探索出让自己感觉舒适、安全、发挥自身潜能的文化建构。
就像有很多疾病不用刻意吃药,只要吃好睡好,保持身心愉悦,一段时间过后就会痊愈。
因为宇宙万物,大到星辰运行,小到细胞分裂,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也维持着某种“稳定”。身体同样也会以它自己的方式来照顾自己,让伤口愈合,某些症状消失,原有的问题被消化,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如此往复。
我们来到这世上一遭,或多或少总会经历一些不开心,甚至伤心的事。事后,我们总会想,要是这些事没有发生过就好了。
但如果现在有人能实现你的这个愿望,把你那些不开心的事从你的脑海中抹去,你愿意吗?
我想,我是不愿意的。
尽管我曾千百次的希望自己不曾经历过某些事,不曾遇到过某些人。但真要把它们从我的记忆中划去,我却万分不舍,这些经历和体验,尽管让人不开心,但它们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是它们让我对生命的感知更加丰富,更加饱满。
要知道,快乐是专心致志从事一项活动,潜心于一件有回报的事情,或创造性地实现一种关系后的副产品,是一种内心资源,不快乐也是一种内在动力。
恰到好处的快乐会点亮自己和所有的人;恰到好处的不快乐会控制局面,控制喜欢你的人的心。
要想更多地体会到快乐,就要让它来得和走得慢一些。
狂欢过后,人反而更失落,就是因为激情对快乐消耗很大,也让快乐溜走的很快。有节制、清淡的愉悦可以帮助我们更长久地保持快乐与满足的心境。
抑郁的人不是没有快乐,而是内心失去了体验快乐的能力。当情绪压力来临时,决定把情绪朝向快乐还是不快乐,在于我们对情绪的联想。
所以,要提高对快乐的敏感度,多做积极的联想。
带着你的好奇心,带着你的探索精神,不迷信任何人,对一切体验保持开放和自由。
接纳生命的不确定性,努力活在当下,学会欣赏你自己,也欣赏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