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写杂谈
短篇小说《柴草垛》创作背后||崩溃前的心跳(写作干货)

短篇小说《柴草垛》创作背后||崩溃前的心跳(写作干货)

作者: 草根作家王智君 | 来源:发表于2020-03-09 05:35 被阅读0次

作者王智君

原创作品,转载需要作者授权

短篇小说《柴草垛》完整版

《柴草垛》发表在《岁月》文学期刊

《柴草垛》这篇小说与读者见面着实不易,它险些夭折在我的没有足够耐性。

它原来是我10多年前写的一篇散文,字数在2500字左右。写完之后,邮寄给几家报刊,没有被采用,我就把它“束之高阁”了。

2017年春天,我对我的作品进行整理,把它翻出来,一看感觉还不错,心里想,它没被编辑看好,可能是多种原因,一是编辑每天收的来稿多,看不过来;二是,编辑看走眼了,或者遇到了混饭吃的编辑。

我把《柴草垛》发到网上,得到了文友的一致好评。都说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散文。

有文友说,故事挺好的,尤其是知青把农村姑娘“祸害”了,并且抛弃了,农村姑娘承受不了打击,把与知青有的孩子生下来,当场就给掐死了。

这个情节非常好,吸引眼球、抓心,应该展开,是一个不错的小说素材,写成散文白瞎了。

其实,在《柴草垛》这篇散文里,我以柴草垛为背景,着重写了农村孩子在柴草垛玩耍的童趣。只是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写了知青和农村姑娘的“偷欢”情景,以及被扔在沟子里死孩子的惨状。

文友提醒后,我也觉得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开始以散文《柴草垛》为基础,往小说方面改。

开始,扩写了3500字,有起色,琢磨琢磨,还是觉得不满意。我潜下心来,一鼓作气,扩写到17000字。

小说完成了,我自信满满拿给要好的文友看,文友即肯定又摇头。他们给的建议是,有点散了,还需要大改。

我静下心又看了看,确实不如意。

这个时候,我身心疲惫,有了崩溃的感觉。

散文改成小说,2500字扩写3500字,扩写完了我又修改两遍;3500字鼓弄到17000字,扩写完我又修改两遍。

里外里我扩写了两遍,修改了4遍,付出了这么多还不行?

我心灰意冷,放弃了修改。

《柴草垛》发表样刊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17000字的小说《柴草垛》重新翻出来,其目的是最后看一眼,做个永远的告别。

可是,我的心一阵狂跳,眼前一亮——修改路子清晰了。

这次,我大胆进行删改,从17000字删到10000字。可想而知,每删掉一个字,都像从自己身上往下割肉,因为写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着自己的心血。

删减后又进行了精心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了为止。

在修改过程中,我采用了《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的技法:没有直接写知青与村姑的“是是非非”,而是以小孩的视角和心理看待“大人的事”,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我把凤凰涅槃的《柴草垛》传给我的一名好友看。

这名好友是一家文学期刊的主编,他主编的文学期刊虽然属于内刊,但是,非常正规,用稿标准高,稿费也丰厚。

主编好友看罢《柴草垛》,给予很高评价,当即把稿子留用了。

之后,我把稿子投给国内一家知名的文学期刊,该期刊同样开启了采用的大门。

我拍拍自己的胸脯:好险啊!一篇好小说,差点给整没影了。

切记,好作品是改出来的!

佳木斯本土知名作家王善常对《柴草垛》给予较高的评价,下面就选发一段——

我是东北人,骨子里喜欢具有东北特色的文学作品。《柴草垛》就是这样的优秀小说,刚看几句话,我就被吸引了,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方言的巧妙运用,都恰到好处。

其实文学是有故乡的,故乡的人文地理,山川景物,风俗习惯,文化渊源,这些都是作家创作的宝藏,是富矿,是源泉。

许多知名作家都在用大量笔触去写自己的故乡,比如沈从文的“湘西小城”,汪曾祺的“江苏高邮”,莫言的“高密”等等。

故乡是作家身体和灵魂的地脉,什么样水土出什么样的作家。运用方言写作,这一点晋陕作家做得好,我们东北作家似乎缺少文化自信,守着东北这个大宝藏,却不知道写什么,只盲目地去跟风,写出的作品没有根,也就没有了灵魂。

盼望东北,尤其是咱佳木斯能多出几位像王智君这样的作家,爱故乡,写故乡,从故乡中汲取营养和动力,多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好作品。

《岁月》文学期刊目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短篇小说《柴草垛》创作背后||崩溃前的心跳(写作干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md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