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曾极力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既高贵又美丽的城市。
我们可以相信马可波罗的城市审美眼光,因为他本人来自威尼斯,是欧洲人心目中最美丽的城市。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杭州宣言》还写到,其实马可波罗见到的杭州,已经承受过一次不小的破坏。在那十几年前,杭州作为南宋的首都,经历多年战争后、沦陷于元军之手。尽管后来有所恢复,但被破坏前肯定更美。
而杭州的美,完全是靠人力创造的。
它本来是个浅浅的小海湾,被潮汐和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时间长了就不再跟外海流通,形成了一个咸水湖。按照反复证实的自然规则,这样的咸水湖中,水生植物会越来越多,水则渐渐蒸发减少,慢慢就会变成沼泽地,然后再变成盐碱地。
西湖、钱塘怎么来的?首先,人们为那个咸水湖浚通了淡水河(武林水)的水源,让它渐渐变成淡水湖,这便是西湖。然后,建筑防海大塘,抵御海潮肆虐,这便是钱塘。
杭州城跟西湖相依为命。七世纪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通达杭州,杭州一下子成了一个重要城市。居民增多,用水必须取用西湖的淡水,便在八世纪挖通了“六井”,连接西湖水源。
西湖既好用又好看,要感谢三位前人。
第一位是大诗人白居易。他在九世纪二十年代任杭州刺史。不是来写诗,而是来做事的。
当时西湖边上很多农田等待西湖灌溉,但西湖中间已经出现大片苇草地,蓄水量已经大为减少。于是,他认真研究“蓄”与“泄”的关系,往下,挖深湖底,往上,修筑一道高于原来湖面的堤坝,大大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然后,根据灌溉需要定量泄水。另外,白居易还把民用的“六井”疏浚了一下。
第二位要感谢的是十世纪的吴越王钱镠。
杭州是吴越国的中心。钱镠治国先治水、治水是为了建城。
海水方面,原先的石板海堤挡已经不住汹涌的海水了,他下令编特长竹笼装巨石横以为塘、又用九重巨木为柱打下六层木桩,筑“捍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口筑闸,防止海水倒灌。湖水方面,他设大批兵卒撩除不断蔓延的葑草藻荇、顺便清理淤泥。
钱镠对杭州城的建设和保护贡献巨大。他对城内的街道、房屋、河渠进行了整体规划和修建,又开发了周围的山,尤其是慈云岭,在钱塘江和西湖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而且钱镠特别注意避免政治灾难,因为他的遗嘱,孙子钱俶才同意和平归顺北宋。
第三位要感谢的是苏东坡。
“苏东坡两度为官杭州。第一次是30多岁时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50多岁时任杭州知州。与白居易一样,他到这座城市里来的时候也没有显出旷世诗人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位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甚至,比白居易还彻底。”
“他捕捉到了西湖的重大危机。”第一次到杭州,西湖已经被葑草藻荇湮塞了十分之三;第二次已经湮塞了一半。按这趋势再过20年,西湖将全然枯竭,不复存在。
“没有了西湖,杭州也将不复存在。这是因为如果湖水枯竭,西湖与运河的水资源平衡将失去,咸潮必将顺着钱塘江倒灌,咸潮带来的泥沙将会淤塞运河,而供给城市用水的‘六井’也必将归于无用,市民受不了咸水之苦又必将逃散……那么,杭州也就成了一座废城。
“不仅杭州成为一座废城,杭州周围的农田也将无从灌溉,而淡水养殖业、酿酒业、手工业等也都将一一沦丧。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地,也就会随之消失。
“面对这么恐怖的前景,再潇洒的苏东坡也潇洒不起来了。他上奏朝廷,多方筹集工程款项,制定周密的行动方案,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工程。他的方案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湖中湮塞之处已被人围垦成田,下令全部废田还湖;
第二,深挖西湖湖底,规定中心部位不准养殖菱藕,以免湖底淤积;
第三,用挖出的大量葑泥筑一道跨湖长堤,堤中建造六座石桥使湖水流通,这就是‘苏堤’;
第四,在西湖和运河之间建造堰闸,做到潮不入湖;
第五,征用千名民工疏浚运河,保证漕运畅通;
第六,把连通西湖和‘六井’’的输水竹管更换成石槽瓦筒结构,使输水系统长久不坏,并新建二井。”
余秋雨继续写道:“这些事情,仅仅做一件就已经兴师动众,现在要把它们加在一起同时推进,简直把整个杭州城忙翻了。”
“杭州人谁都知道,这位总指挥叫苏东坡;但谁都忘了,这个苏东坡就是那个以诗文惊世的苏东坡!”
“苏东坡之后的杭州和西湖。容光焕发,仿佛只等着做(南宋)国都了。至于真的做了国都,我就不想多说了,已有不少文字记载,无非是极度的繁华、极度的丰富、极度的奢侈,又加上极度的文雅。杭州由此被撑出了极度气韵,西湖随之也极度妩媚。”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44472/5a56df58e5597f6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