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很多朋友会和我有同样的一种体验,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叮叮一直响起,或者有些工作你需要每隔一个小时打一次卡。
那种一打开手机看到铺天盖地的信息的时候,真的会焦虑得感觉自己要原地爆炸了。
为了逃离这样的工作,我从一家国内很有名的上市公司辞了职,因为每隔一小时在叮叮上打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身心快乐。
我逃离开与叮叮为伍的日子后我成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工作室。本来以为只需要和限有的那么些人联系可以降低我看手机的频率,可以让我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然而并没有。
只不过平台从叮叮变回了微信,但因为我的职业的特殊性,我不得不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收到学生的微信还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做作业和学习似乎成了培训学校老师的额外工作内容。他们不仅需要在微信上给我发书面作业或是检查试卷,甚至还要凌晨一两点给我发长达59秒的语音还课。
说真的,难道学习不应该是自己的事儿或者父母的事儿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不集中力量思考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是什么都往培训学校的老师身上推的?
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对那些学生家长说,“您自己的孩子不做作业我能怎么办?您在家里管不下来,我难不成在几公里开外动动嘴皮就能让他想写作业了吗?”
所以我现在特别不热爱给学生布置作业,我的原则是上课不论我用什么乌七八糟的方法,我的学生必须当场消化完。至于作业,你爱做不做,反正我也懒得批,懒得听。
这么做听起来无比暴力,但其实背后我备课的时间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因为我不仅要方法高效,还得有趣。
所以不知不觉我上课像在讲脱口秀,任何时候都要能给包袱。除此之外我还得像个演员,适当的时候扮演一个弱智的老师,让他们来帮我找错误,来尽情的嘲笑我。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自主学习。
我真的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些调皮捣蛋的小孩,不论他们接的是什么,至少气氛一直都非常活跃。
所以我从来也不担心他们将来会不会过的不好,因为至少活泼开朗脸皮厚的将来可以干销售。那种既活泼开朗还学习特别主动和当游戏的,将来想干嘛干嘛。
但我就怕那种你拼了命去和他们互动,但他们看你的时候仿佛在看一个神经病的那种高冷的小孩。这种小孩分两种,一种是听懂了懒得搭理你的。只要我时不时抽查他的时候他能回答出来,我压根就不管,因为我相信他有自己的思维模式。
但我就怕另一种小孩,既没有兴趣爱好,也听不懂你的笑话,更听不懂你的知识点,只是呆坐在那儿的小孩。那种小孩让我心疼。
所以我总是努力去发现他们身上其他的特质,我会想,这个孩子会不会很热爱音乐?会不会很热爱游戏?会不会很热爱画画?会不会很热爱科研?会不会.....?
我总期待他们会有那些“会不会”中的一个,但的确有小孩就是什么都不会。我挖掘了很多年,我也课外进行了建交,但就是不知道他会什么的小孩,我真的好希望父母能带他们去进行一下心理咨询。
所以除了要接收不同的爆炸的信息,我还得在头脑里时刻关怀我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我真的很辛苦。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我并不想找男朋友,如果一旦你的男朋友非常喜欢你,很黏着你,那你就意味着得全天24小时手机不静音地回他信息,接他电话。
但我有趣和暖心的话在上课的时候都跟学生还有学生家长说完了,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对他多热情。所以久而久之我怕面对别人对我的热情和友好。
我只想躲在我的一亩三分地做一个安静的宅女,每天随手写写文字,看看书,听听歌,有力气的时候蹦两下,没力气的时候在沙发上蓬头垢面的“躺尸”。
我太羡慕那些自律的人了,他们真的好像永动机,除了不停地给自己的生活加载更多技能和鸡血,他们还能不断地写自律的文章或者Vlog来喂鸡汤。
这样的人真的太温暖太阳光了,我很喜欢。但我好怕他们把自己的习惯和生活“迁怒于我”。
我当然知道和这样的人待在一起你差不到哪儿去,毕竟你也会被稍微带动一下。但一旦我有点自己的闲暇,我就想做一个loser。
别老觉得做个loser听起来很丧,就算它丧,其实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谁说的人活一世就该往死里拼的?我同行也过劳死了不少,有意义么?人都死了谈什么人生。
所以我觉得人就应该活的像自己一点儿,你如果就是个天生不爱辛劳的人,那就早几年稍微改变一下你的思维方式,把自己过的轻松一些。
如果你天生是个永动机,那你就继续发挥你用不完的力气去实现梦想或者帮助别人。
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则,别犯法就行。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怎么舒服怎么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