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昨天的话题聊。
昨天说到翻阅《班主任之友》无意中从于洁老师的文章中我看到了答案。坦言讲我这个文章题目就是套用于洁老师文章的题目,文中讲了一个孩子在家因家长想收走她的手机而对家长发脾气闹情绪的事儿。不同的是孩子家长是在执行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孩子在学校也答应老师回家会主动上交手机,但到家后却难以践行承诺。
于洁老师对此事的态度对我很有启发。当于老师接到家长的反馈知道孩子对手机依赖成性,她就知道自己在校规定归规定,孩子到家做到做不到是另外一回事,依据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她告诉读者有些事我们做老师的态度可以是“改变能改变的,不能改变的不让它更糟糕”,这就是教师的可为之处。想想我们当下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孩子的有些习性,是不是就该如此对待?
面对家长的反馈,于老师安抚了家长的焦虑,因为当时孩子拒接她的电话,于老师给孩子发了短信明确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不急不恼地忙自己的,边等待……直到那边忐忑的孩子发来回复,主动将手机上交给家长。
在文字的交流中,孩子坦言自己也知道不该对最爱自己的妈妈发脾气,但有些时候不知道怎么做就会冲妈妈发火。说实话,看到这儿,我像于老师一样心中豁然明白,叛逆期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冲着家长发火,答案原来在此!“是的,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才会发火。越是色厉,越是内荏。心里虚空,发慌,不知道怎么了,不知道怎么办,就会用发火来掩饰,来填补”,于老师于是说。深以为然。
不由想到生活中我们大人的“发火”,是不是也缘于此?如果知道怎么办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有智慧的办法,谁会愿意发火?
(至于笃涵的事儿,我给笃涵妈妈发去这样一条微信“笃涵妈妈,笃涵本周在校的表现没啥异常,我前晚曾悄声告诉他该他写循环日记时,可以写写“星期天的故事”,通过文字让自己冷静后回放自这件事,可以更理智地反省、成长,聪明地他明白我的意思,点头同意了,目前我还没见到他的文章。
建议这个周末他回去您可以在饭前或者饭后,放下身段,与他商量可不可以聊会天,先坦言自己那天做得不当之处,比如说话的态度了语气了包括自己不该不经他同意给老师说了……哪方面做得不妥就承认自己的不对,这样会利用沟通。然后就您的担心跟他交流,听听他的想法。笃涵是个秉性不错的孩子,相信他没啥大问题[玫瑰][玫瑰][玫瑰]希望可以帮到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