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坤元老师在《书评丨你也是江南文人的眼》中,一开始,写到了浙江嘉兴粽子,他的喜爱!
我便想起了他在本月16号更文《分湖,汾湖》提到过嘉兴粽子,那里有他的信仰。
于是,我再读《分湖,汾湖》……
2.
接下来,蒋老师提到了子仪的书《江南文人的眼》。
子仪,很诗意的名字。
一看书名《江南文人的眼》,我便想起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美,子仪老师是不是要歌颂……?
文人眼里的美?作家子仪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蒋老师告诉我们:
书上说,追寻嘉兴文化名人的足迹。
哦!原来是让我们跟随子仪去发现江南文人眼里的美。
蒋老师先挑读自己熟悉的元代画家吴镇,你看,
今天仍蛰居在古镇西塘的书法家孔庆宗先生评吴镇草书《心经》:点画浓重处笔力直透纸背,深沉雅健,飘逸处虽细如毫发,而使转屈曲如万岁枯”,时露飞白,若隐若现如远山蒙云……
吴镇的草书美吧?孔庆宗先生的评论文字美吧?
蒋老师再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借以那些耳能熟详、脍炙人口的词注释了著名的人生三境界:立、守、得。
3.
一句话,一篇文,一本书对爱上他文字的人是有影响的。
我便是那个很受蒋坤元老师影响的人之一。
他说起王国维,我便想知道更多有关于王国维的事。
王国维是国学大儒,精通美学、哲学、史学。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投水自杀的颐和园鱼藻轩的昆明湖……人们对他的自杀很有争论。
关于王国维的死,有三种:
一是,以死殉清,愚忠死。
二是,以死殉国,不忍屈辱死。
三是,以死殉道,为日渐哀微的中华文化而死。
第一、三种说法显然有点牵强附会。
他生活于清朝、民国,以他的“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遗言,认同第二种说法的居多。
蒋老师说,子仪不仅仅是散文作家,还是学者。她也是《分湖》的编委。
我做不了学者,但做一个勤奋学习的人肯定没错!
每天读蒋老师的文字,查阅资料,是不是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呢?
感恩呀!遇见简书,遇见了好多优秀人!
4.
蒋老师在此文后写道:
子仪的书《江南文化的眼》与他的《我就是那一只墙外的苹果》都是出自主编凌翔之手,两书算是“称兄道弟”。
嘉善陶庄是袁黄故里,袁黄字坤仪。
更有趣的是一个蒋“坤”,一个子“仪”,“坤仪”是了凡呀!
蒋老师说,“坤仪”才是一个完整、智慧的了凡啊!
跟随蒋老师读子仪老师的书,读江南文人,领略江南文化的内涵,长更多的知识。
蒋老师的一句:“子仪,你也是江南文人的眼!”已经最贴切不过了!
5.
看完蒋老师今天的更文,我还不尽兴,回想老师这几天的文章,好多名字一股脑儿里从我脑海里冒出来:
11.14号,蒋老师去过的地点:分湖、汾湖、陶庄、袁黄古居、周斌古居、流庆桥、积善桥、九南居……
文中涉及到的浙江人物:了凡、柳亚子、周斌、吴镇、王国维、子仪、张建林。
张建林是《分湖》的编委,九南居主人。
蒋老师于17号更文《流庆桥上的一群人》里第一次就提起过“了凡”“子仪”的名字。
关于了凡,蒋老师再这几天的文中都有提到。
“子仪”的名字在蒋老师的11.16更文《分湖,汾湖》也出现过。
今天,我把蒋老师的自16号直至20号共五篇关于陶庄的更文读了好几遍。
尤其是17号的更文《流庆桥上的一群人》,我读得最多。
它的信息量大,感觉蒋老师写它写得也特别热闹。
再读,还是饶有兴味。
我对蒋老师的文章已有意识地总结归纳,算是我日后回看的资料吧。
以下再补充记录些:
文中《流庆桥上的一群人》还写了三大元老,一位是吴江文史老人张舫澜,书《吴江传说》的主编,并赠此书一本与蒋老师。
一位是嘉善书画大家韩金梅。
还有一位是书界很有名气的范笑我,他有一值一万多元的书。他与蒋老师于积善桥合影。
蒋坤元老师与范笑我留影于积善桥我再读文蒋老师的11.16《分湖,汾湖》:
11.14号,蒋老师与好友顾燕龙去浙江嘉善参加分湖书友会……
再回读近日几篇文时,我总算捊清并记住老师笔下的陶庄。
干脆,来一次小回顾吧!
11月14号,蒋老师一起二十余人聚集于浙江嘉兴,那一天,去了陶庄。
一,看先知袁了凡的祖居地“袁黄故居”。(见蒋老师11.18更文《陶庄有一个宝藏》)
二,看两座石桥,一座流庆桥(见蒋老师11.17更文《流庆桥上的一群人》),另一座积善桥(见11.19更文《陶庄,桃花源也》)。
三,看柳亚子(见11.16《分湖,汾湖》)创办的南社社员周斌的故居。(见11.19更文《陶庄,桃花源也》)
《陶庄,桃花源也》还写了,蒋老师在周斌故居见有一高高的楝树,他为之一振:想起自己那本《青青楝树果》。
《青青楝树果》由1999年第三期《东方明星》推荐,有亦然老师写的《送你一眼“憨憨泉”——记青年散文作家蒋坤元》。
你看,这“一眼”与子仪老师的《江南文人的眼》是不是又……?
蒋坤元老师与子仪老师不都是一个“态度认真就能成功的人”吗?
读蒋老师的一日陶庄游,读他这五篇(16号——20号)日更文,让我也游了陶庄一大圈。
收获满满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