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赵祯和丹姝相谈甚欢之时,一阵地震让宫殿摇摇欲坠。丹姝连忙指挥宫中救灾事宜。丹姝能干镇定的指挥,颇有大将之风,此时,赵祯仿佛看到了章献太后的身影。
在赵祯的心中,一方面从处理政务的辛苦中,能感受到以前刘太后的不易。未曾亲政之时,只想一展鹏翅,直上九重云天。但是亲政之后,却没有想到身上的担子比以前重十倍,百倍,千倍都不止。
从这一方面思念着刘太后对他的严格与培养,另一方面对刘太后惧怕的情结,对于赵祯来说也是一生阴影。
一旦赵祯在心中给丹姝贴了一个颇有章献太后之风的标签,这抹去这个标签,可就难了。所以我们生而为人一世,不要只看别人的错处,特别是不要给最亲的人贴标签,更不要给自己随意贴标签喔。
一旦给人贴了标签,就不能客观的看待人性,就会带上有色眼镜,会带上很强烈的偏见,与人交往会失偏颇,如果是管理者的身份,就会难以发现员工的长处,不能用人所长。因为一旦关注点在缺点上,而不是优点,或有潜力之处,这样的领导人,也是永远难以提升高度的。
地震灾害之后,马上要防范的是第二次灾难的来临,一般地震之后,就会有大雨,再加上人员伤亡,雨水泛滥,又怕引起瘟疫种种继发性灾难。所以灾后的快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此时的宋朝,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从西夏也传来了西夏皇帝反叛宋朝的消息,然这这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之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坏消息,就是这一连串的信息,是严重滞后的。
官员们的冗员问题太严重,政务的反应也非常迟钝,始终没有拿出非常好的方法。元昊想要起兵反宋的紧急军报被拖了许久才被赵祯知道。令赵祯气愤不已。
而现在京东西路地震,夏国意图造反,陈尧佐,王随等人都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方法应对,更让仁宗觉得无人才可用,改革变法势在必行。但赵祯在召见韩琦时,也告诫说要等待天时、地利,方能推广新政。
韩琦在领会圣意之后,在朝堂上了一份劄子弹劾四相,本以为自己会遭到贬黜,但没想到韩琦所弹劾的四位宰执纷纷遭到贬黜,赵祯将王随、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全部罢免。这就是著名的“片纸落去四宰执”。赵祯为了保全四位老臣的体面,取消了早朝庭议。
此处有一个非常动人的细节。赵祯派张茂则去探望陈尧佐,并带去赵祯口谕:陈相一生为国为民,清正廉洁,长于水利,造福百姓,功德不谓不大;而且因为国家没有宰执主政之时,虽然才能不够为相,却也在紧急的时候当仁不让,韩相公弹劾只是就事论事,请陈相不要挂怀。
陈相却也坦然自省:是老臣没有当好差使,罢黜是应该的。官家却因这个事情还亲派中贵人来安抚老臣,官家仁厚至此啊。这一幕君臣相惜,相得之景,亦如寒得三春暖,有君如此夫复何求?
常说人走茶凉,更何况是遭到贬黜,官家却也关心老臣子的心里是不是舒坦,是不是会有心结。心系朝政,心系百官,心系百姓。对一个人善始也善终了,一声肯定,一声安慰,一声告别,一声珍重,慰藉了这个为国付出一生的老人的心。
我们亦可从这件事情上看出赵祯的仁在何处,是在在处处,念兹在兹,如果我们看到后来的《清平乐》剧集,我们唯独会发现他唯独对自己不仁,唯独克己克勤克俭。这一点也是符合夫子说的天子之道,为天下子民做出一个德行的榜样,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企亦可如治国。领导不必高高在上,不必威风八面,不必事必躬亲,但是一定要做好德行的标榜。
领导是什么风气,下面的中层,基层都会上行下效,而行什么风气。领导有德行,自然会引领下面的员工朝善德企业发展;领导谦虚大度,那么中层干部也会听得进基层人员的意见。
一场君臣相得的局面,一定是自上而下的。只有有德行的人,才可以感召更多的人走入善德企业。君子行王道,只有行王道才会有使命感,有信念,有坚持,有奉献;如果是行霸道,多的只是不忿,生产的副产品就是埋怨。
所以企业也可以基于目标作选择,是要君臣相得,上下一心,还是要上下相互指责推诿,就看企业的高层领导是选王道,还是选霸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