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简书散文随笔
1983·秋,长江之歌(55):上海的夜和黎明

1983·秋,长江之歌(55):上海的夜和黎明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0-12-26 09:59 被阅读0次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15日~16日(1):上海·  上海的冷暖

            我们到达上海时,已经晚点至深夜零点,爱人的表哥表嫂来接了站。我们满心以为艰苦的旅途生活,可以暂告一段落,能够在表嫂家(表哥与表嫂是云南支边回城,如今分居两地,表哥在成都,直到表哥退休,才得已在上海与表嫂“团聚”  ),好好洗个热水澡,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然而,他们却告诉我们:“今晚就找个旅馆住了吧。”而且从他们的口气中,我们知道住在表嫂家是没指望了。

            没奈何,我们只好跟了一个老远跑来抢览生意的女服务员,乘车去了虹口区,住进了一个地下室。折腾到一两点方才睡下,三四个钟头后天就亮了,光线是从露在街面人行道的窄而长的窗口照射进来的。这个地下室真不是人呆的地方,我们赶紧提上旅行包摸了出去。此时,雨猛劲地下着,我们那把毫不管用的小花伞,让我们尝到了更大的苦头。人地生疏,我们不知道往哪里去好。为了躲雨,只得钻进电车,任它把我们拉到哪里算哪里。也不知道过了多少站路,我偶然听到报站是某个医院,便与爱人匆匆下了车。还好,我们很快就在附近看见了还算像样的旅社,这才安顿下来。来上海的第一天,便给了我们如此狼狈的经历和感受。

    【相关链接】

            2005年、2010年两次来到上海,街道上行驶的电车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上海风景线(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星火日夜(与上图同处·本文作者摄于2010年)


            吃了饭,爱人陪我到医院去看了病。在医院里,医生很认真地给我看病,却对另一位有点“冷眼相对”;却原来,我爱人是用“京腔”(她是北京出生的,上海徐家汇是她的老家)与医生交流,医生问:“哪里人?”我爱人答:“北京人。”医生:“北京好啊!”;而那一位病人是用四川话(很巧他是四川人)交谈,待遇明显不同。这让我们初次感到了上海的“冷暖”。


    【相关链接】

            2002年,第二次来上海。


            2005年,第三次来上海。

    上海的夜色(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上海的夜色(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上海的夜色(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上海“萨克斯”(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上海的老街(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


           2010年,第四次来上海。

            有机会一睹:上海视野——金秋世博园·中国红领衔。中国馆气势恢弘,巨大的建筑成为世博标志,不由人不感到祖国的伟大和强悍。

    上海世博园中国馆(摄于2010年) 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前留影(摄于2010年) 上海世博园的镇馆之宝秦陵铜马车(摄于2010年) 上海世博园中国馆·清明上河图动态展示(摄于2010年) 上海风景线(摄于2010年)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2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3·秋,长江之歌(55):上海的夜和黎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ql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