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晨读材料是明智行动的艺术,看起来感觉很熟悉,原来和前几天清醒思考的艺术是姊妹篇。读完之后饶有兴趣的又去看了一下清醒思考的艺术,居然已经把这篇晨读忘的差不多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看不写即使有所想法也是灵光一现,过后就又抛到九霄云外了。
言归正传,说说今天的几点感悟吧。
1直觉易误事
这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第一印象。当我们第一次见一个人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尝试从他的穿衣打扮,言谈举止去判断他。如果他头发散乱没发型,穿衣随便看起来没有精神,就直觉的认为他平时生活比较懒散,做事没有热情。如果他穿衣笔挺,走路挺胸跨步,就判断他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是雷厉风行的等等。然而这些表象真的都能一一灵验吗?5月13号,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的上海校友聚会,其中有一个看起来40岁左右的校友就属于这样一个看上去比较懒散的人。然而他上去做自我介绍的时候结果令我大跌眼睛,这样一个打扮看不出多少精气神的人居然是同为校友的一位年近八十的大学教授的长子。直到上周末和几位校友一同到他在田子坊开的艺术馆里小聚,了解到他对科技发展的看法,对子女教育的理念,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关心才让我彻底改变了第一直觉的刻板印象。试想,如果我们之间仅限于一次碰面,那我对这个人的映像肯定就永远停留在他那散乱的头发上了。现在想想,这样的不拘一格也许是因为他是搞艺术的吧,对,他还时常把烟斗挂在嘴边呢。
话虽如此,但直觉造成的第一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两个月前,我会从为数不多的工资里拿出两千块钱到海澜之家给自己从上到下置了两套衣服,花上百块钱找档次好点的理发店设计一个精神些的发型,目前为止,感觉一切良好。想起来一句话,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从你邋遢的外表上去寻找你的优点,大家都很忙的。
2直觉能成事
西奥尼迪在《影响力》一书写到提到过一个在图书馆里请求插队打印图书的试验。第一个试验是试验人员直接向正在打印的人请求插队,不说明任何理由,这样的成功率非常低。第二个试验在请求插队的基础上说明理由,比如赶时间,这样的成功率能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第三个实验同样是请求插队,这次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我需要先打印,而不说明为什么需要先打印,这样做的成功率虽不及第二个高,却也远高于第一个试验。到这里试验的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直觉上对理由的渴望,希望在内心里去说服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一个有条理的人,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别人认同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一个理由的强大,可见一斑。书中甚至还提到,当我们给这个理由做出承诺的时候更可怕,因为承诺一旦做出,我们就会为证明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去找出更多的理由,做到极致的结果就是即使第一个理由拿掉了,没有了,我们依然有其他很多的理由继续去做那件事情。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安全感就是从让别人认同自己做的事那里获得的吧。合理的利用理由,能让我们减少不小的阻力,更好的达到目标。
3用直觉做事
同样是《影响力》这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在做出错误选择的时候,比如我们意识到自己中了套儿,被迫遵从了一个并不想答应的要求时,我们的胃就会警铃大作。这个我倒没有印象体会过,也许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太过紧张就忽略掉了吧。不过以后我倒想尝试着倾听一下肠胃的声音。由于最近喜欢上做菜,对超市里的青菜比较有感觉,又因为工作上的原因要经常走访超市,挑选食材的爱好得到很好的满足。下午我在路过蔬菜区的路上,一眼就被红齿苋和苦苣吸引了,上前看看感觉很不错,然而我之前没有见过它们,更别说用来做菜了。后来跟促销员聊天的过程中提到了这件事,她还热情的带我回到蔬菜区,给我讲这两个菜吃的是哪里,要怎么做,让我小小感动了一下。正是因为这种对食材本能的直觉才有了后面这份小感动,让生活多一分乐趣。等冰箱里的菜吃完了,一定要去买来尝尝。当然,对于本能的,熟练的事情可以凭直觉做出判断,对于复杂的技术性高的事情还是理性分析的比较好,感觉这就有点像雨中出行一样,如果目的地不远,我们可以本能的小跑到达,目的地太远的时候,就需要借助适当的工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