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想要改变,就要走出心理舒适区。
你可能会想:我当然知道,想要改变就要走出心理舒适区,让自己吃点苦头。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心理舒适区并不意味着舒服。
同样的,走出心理舒适区,并不是说要离开舒适、安逸的环境,去吃苦受累。
一、概念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老布,呆在监狱50年都没事,一出狱就自杀死了?!
原来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就是老布的心理舒适区。
其次,心理舒适区也不意味着熟悉的环境。
遭遇人生中的挫折,很多人都想换个环境。
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城市换了一座又一座。环境不停的改变,自己却丝毫没变。
因为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
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二、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长长的过去。环境改变不了,内心没有改变,我们还是采用原来的应对方式,生活依然不会有任何改变。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给我们带来控制感——我们每个的安全感来源。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越需要控制感,就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三、方法
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放下原来所使用的应对方式,重新去寻找新的适应办法。
长期遭受家暴的人,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因为被家暴——这种应对方式她最熟悉,能让她有控制感、安全感。
被家暴的人觉得,离开了也不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现在这样起码我是知道的,也不会更糟糕。
觉得自己找不到更好的,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这也是另一种心理舒适区。
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不再采用原来的应对方式——默默忍受;选择离开——这样新的应对方式;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能够让人去享受现有的幸福和快乐——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改变不易,做到一两次容易,长期坚持难。
当你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应对方式,不要害怕,也不要焦虑——接纳自己。
然后,从头再来吧,就像学走路的孩子那样。新的经验会在一次次尝试中积累起来,并最终获得成功。加油!
这是安之森林里种下的第178颗树苗
不种一棵树,何以成森林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停止焦虑,关注自我成长,007行动记录。
蜕变是个缓慢得看不见的过程,请耐心一点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007不写就出局,每周记录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