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浅度
在由去年到今年形成大势的这波观察类节目潮中,湖南卫视的《恋梦空间》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创新:
与大部分观察类节目长达一季持续观察几组固定嘉宾的长线叙事不同,它是一档集合了长线的整体叙事与短线的单元叙事的观察类节目。
整季《恋梦空间》是一个大整体,每4-5期是一个小单元,整季节目由此被分割成3个小单元。但是,却又不是完全割裂、互不相关的小单元,在第4期以及刚刚播出的第9期,分别是第一个小单元与第二个小单元的单元节点,嘉宾可以选择继续或者退出。
由此,在《恋梦空间》的叙事结构中,既有贯穿1-9期甚至更久的、参与长线叙事的嘉宾,也有仅在1-4期出现、或者仅在5-9期出现的、抑或其他参与时长的,参与短线单元叙事的嘉宾。
这一叙事策略,笔者认为,是一种制造话题性非常好的节目设计方案——它兼顾了长期养成性的话题与短期爆发式的话题,为节目的社会化创造更多破口。
长线叙事与养成性话题
在《恋梦空间》中,最具代表性的、参与长线叙事的任务,就是贯穿第1期到至今第9期的人物——陆文韬。因为性情稳重、少年老成,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韬哥。
可以说,《恋梦空间》选到韬哥这个人物是「别有用心」的。
相对于绝大多数观察类节目观察的主体在于叙事,《恋梦空间》更倾向于在叙事当中表达理念。「恋商观察」,就是这个节目的核心重点。但是,这个节目非常聪明的,并没有选择一群恋商极高的人对观众进行教学示范。
相反,它选择了韬哥这样一个外表稳重、实则呆萌,看似老成、却有童心的这样一个低恋商的人物,第一期出来,便暴露了自己恋商「白纸男」的属性,不懂异性、不会表达,完完全全地示范了一个恋商为零的标准形象。这是则是最符合于这个主题式观察的最佳人选。
然而,伴随着节目的进程,观众一面看到的是一部关于韬哥的「恋商养成记」,我们看到了韬哥一路从毫无恋商到后来的邯郸学步再到后来的真正恋商提高,我们看到了一条「恋商养成」的完整叙事线。
事实上,韬哥的确是一个非常适合养成叙事线的人物,为人忠纯善良,让人心疼他因为恋商欠费而与佳缘每每擦肩而过,让观众有关心他命运的收视动力;个性努力上进,会积极调整自己、求教他人、快速提高恋商水平,让养成的叙事线能够不断推进、持续惊喜。
用节目中恋商观察员梁田的话总结最为贴切:「我们为什么会一直关注韬哥?因为我们一路见证了他的成长。」这,满足了观众情感的需求。
观众另一面看到的,则是一部完整的「恋商避坑实用技巧指南」。恋商不高的韬哥,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异性交往过程中的种种错误,而观察室的恋商观察天团的功能就是在出现这些问题之时,及时给到观众正确做法的建议。
比如,在第五期节目中,男女嘉宾互赠礼物,韬哥送给异性的是一个录制了韬哥自唱歌曲的闹铃。他在这里犯了两个错,一个错便是闹铃关联的是不愉快的记忆,韬哥又把这个不愉快的记忆关联了自己的声音,这便影响了异性对他的好感;
第二个错在于,当收到礼物的女生询问韬哥如何使用之时,韬哥的第一反应却是让女生自己去看说明书。回到观察室,陈铭示范了应对这种情形的正确姿势,他说,如果是他老婆有这个诉求,他会告诉老婆,「有我在为什么你要学怎么用?」韬哥的问题暴露了男女思维的差异——男性思维围绕解决问题,女性思维围绕关系维系,女生提出的这个诉求的本质在于拉近关系而非解决问题本身。
这样的案例在9期节目之中比比皆是,它其实满足的是为数众多的恋商需要提高的观众在实用性上的需求。
因此,由以韬哥为代表的这种参与长线叙事的人物,它所代表的「养成」,不仅仅是韬哥恋商养成的个人故事,他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具有情感投射功能的对象,观众在看他养成的过程中仿佛看到自己恋商的养成。
单元叙事与爆点式话题
《恋梦空间》的人物,每个4-5期进行一次大换血,在第4期中,7个人离开6个人,仅余韬哥;第9期中,8个人离开4个人。三个单元,三次大换血的人物。
此外,在每一个单元仅有4-5期之中,又会不断有新人进入、打破格局。第一段元的第2期,新增一名男嘉宾;第二单元的第2、第3期,分别新增一名男嘉宾、女嘉宾。
如此高频的、密集的人物格局之变,便让话题更为集中地爆发。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到,《恋梦空间》是一档以人物剖析与话题分析为侧重的情感观察类节目,会更多去挖掘叙事之外人性层面、两性层面的升华内容。
一方面,《恋梦空间》运用单元形式的整体人物布局,形成不同的关系网络,创造话题前置的可能。
例如,在第二单元中(第5-9集),节目就巧妙地运用人物的组合方式,形象地为观众沙盘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微缩的SVR理论。
第五期出场的人物包括了鹏鹏、龙龙与韬哥,他们分别是在SVR三个阶段会占据优势的男生——
鹏鹏外表突出,会在第一阶段的S阶段(初始阶段)赢得好感,事实上也证实如此,第一天异性投票获得多数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优势便不明显;
龙龙能力出众,会在第二阶段的V阶段(价值阶段)占据上风,这一阶段异性会更看重异性的能力,节目中也的确看到了龙龙后来居上的表现;
韬哥为人靠谱,会在第三阶段的R阶段(身份阶段)得到好感,他的踏实、诚恳、闪亮,会在深入了解这个人本身之后有所变化。
更优秀的是,《恋梦空间》不仅仅满足于复刻出一个理想条件下的「SVR」理论,它还要进一步打破这种稳态环境,于是紧接着加入了一名「阿尔法人格」(领导力属性)的男性角色,又重新让节目增加更多变数、引发更多话题。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推测,《恋梦空间》在进行人物出场安排的时候,是有进行相对严密的人物出场方式与顺序的设计与推演的,以让相对不熟悉电视规律的素人能够在创造出来的人际环境中,摩擦出最多可能性的火花。
另一方面,基于个体层面,由这些不同背景、个性、价值观的男女,在人物格局不断打破、重建的过程中,形成更丰富的人物张力,创造更多两性话题。
比如,在观察鹏鹏与异性互动时,恋商观察天团提出两性交往中主动还是被动的话题,他们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看似被动的人往往是恋商高手,他们看似被动、实则把控节奏,用吸引力去调度对方的行动,是沉默的主控者。
又如,在观察韬哥为了迎合女性、不断改变自我时,恋商观察天团提出两性交往中是否需要改变自我的话题,恋商观察天团也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辩证思维的理念——恋爱是一个我们自我塑造的过程,你要为爱你的人去改变自己,但不要为不爱你的人改变自己。
这个观点,与两性关系名著《亲密关系》的核心观点是相似的——克里斯多福也认为,亲密关系的伴侣,其实是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创伤,最终找到自我。亲密关系,是人们通往灵魂的桥梁。类似理念之下,《恋梦空间》只是更以案例观察的方式,把亲密关系的要义以更加通俗、更加视觉化的方式娓娓道来。
1号结语
坦诚而言,笔者并没有第一时间跟进《恋梦空间》,但是迅速补看节目之后,这个节目带给我很大的意外与惊喜。
尤其是这种长线叙事与单元叙事、长线话题与点状话题的结合,笔者认为是非常抓人的。它让收视惯性与新鲜刺激非常恰好地融合,既有如连续剧一般的细水长流的关注惯性,又有单元剧一般的不断产生的新话题、新关注点,形成了一个非常合理的收视节奏。
而这种新综艺叙事策略,笔者认为是的确非常值得推荐与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