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朋友去上海参加了一项培训。我们住在一家不错的酒店里,每天早晨都有自助早餐,西式的有各式各样的面包,蔬菜沙拉,芝士等等。中式有蛋炒饭,炒面,炒蔬菜等等。可我连续4天都吃了蛋炒饭+咖啡。
第一天,我吃蛋炒饭+炒蔬菜+咖啡,坐在对面的朋友和我说,她以前和领导出来,很佩服对方的开放性态度,比如说早餐会首选西餐,因为中餐回去常可以吃到,出来就要多尝试新东西。我回答说:“哦”,第二天继续蛋炒饭+炒蔬菜+咖啡。
我是如此固执的人吗?
不,恰恰相反,我一直以来是个耳根子很软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对面的朋友会成为我的朋友,因为她真的很爱给我提各种建议。她爱说,我也乐于采纳。
然而,过了30多年的顺从人生,终有一天会醒来。醒来的契机,竟来源于对自己拖延的深刻觉察。
去年年底辞职在家,原以为收获的是一大把自由时光。可是,如果不能给自己找到节奏,自由也意味着混乱,这种混乱来源于拖延。我给自己列了一大堆想做的事情,什么阅读,运动,整理等等等等,一天下来,拖延到大半夜,真正做了的没几件,偶尔做了也坚持不了几天。
内心里仿佛有个倔强的声音说:“想做的那个才不是我,我就想玩”,我很困惑,明明非常想上进的也是自己啊”,就这样,急切想要成长的自己和散漫的自己仿佛总在打架。
我想来想去,但还是不知道这些声音来源于哪里,她也不符合我原生家庭中妈妈的形象,因我妈对我重新基本上是放任不管的状态。
直到“蛋炒饭事件”出现,当我“选择蛋炒饭”时,就在坚持自己的喜欢。也是在对抗朋友对我不刻意的劝解:“你该尝试点新食物”,可我明明爱的就是“蛋炒饭”啊,它是如此的清晰明了,我为什么要去顺从呢?那一刻,我就想吃点自己喜欢的食物而已。
我回想起无比顺从的那个自己,她仿佛有一项功能,就是很容易观察出对方对自己的期待,然后带着那么一丝讨好,当朋友家人说这样好,那就试试看,他们说那样好,也试试看。我一直在努力成为大家眼中“符合期待”的那个人,即便人家只是随口说说而已。
那些事儿,看上去也许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儿,但慢慢累积起来,却让我丢失了自己的“喜欢”,也丢失了自己。
我忽然体会到,那个拖延的我,一直在对抗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外在,而是那个似乎不得不对外顺从,讨好的自己。我和自己说:外在的别人的意见,劝解只是别人的想法而已,它重要又不重要,关键是我是可以选择的。我长大了,可以选择自己的喜欢,可以为自己的喜欢承担责任,可以拒绝别人的推荐了。
当我坚持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喜欢时,我忽然感到自己有了力量,能够启动起来做我想做的那些事儿,拖延也好了许多,那股对抗的力量小了不少,毕竟坚持了这些“喜欢”才保有独一无二的我呀。
然而,抬头一看,要保有这份坚持很不容易,因为身边的人都是和曾经顺从的我无比契合的“推荐”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