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在学习上无力,从培养“社会感”入手。

孩子在学习上无力,从培养“社会感”入手。

作者: Sandy_Wang | 来源:发表于2022-11-13 23:18 被阅读0次

    关于孩子学习这事儿,是妈妈圈经久不衰的话题。

    上一期我们提到,要改善孩子在学习上的无力感,父母需要在日常养育中避免“无能感”,培养“社会感”。

    什么是无能感?无能感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体验?为人父母,该做点什么?在上一期《孩子在学习上无力,父母可能忽略了......》中有详细拆解。

    当孩子感觉到“我可以”,是不是对他的学习状态是个很好的促进,答案是肯定的。值得注意的是,要保持孩子漫漫学习长路中始终拥有良好的、自主的、自信的状态,我们需要关注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词汇——社会感。

    这个词汇出自于100多年前维也纳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个体心理学开创者,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影响全人类的心理学三大巨头,他的观点学说对于人们对个体的认知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自卑感与优越感,他认为人类的发展其根源在于超越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和目标的,为了追求心中感知的优越,而每个人对优越的感知各不相同。因为早年经历与认知的问题,导致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产生偏差,继而产生各种心理与行为。

    所以,童年和父母是“原罪”吗?不是的。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段经历。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选择未来;看清过往,但不与过往纠缠。人生的意义,由自己决定。

    人无法孤独地存活于世,他们与世界的和谐显得尤为关键。因身处世界,而产生这样那样的自卑,因过度追求优越,反而与世界离得更远。

    所以,他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感”是儿童养育和健康人格的源头

    一个社会感良好的孩子,他们认定自己是好的,世界是安全的,对周遭是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学习也因此变得有趣而有意义。

    怎么理解“社会感”?

    我的理解是,一个人与世界互动的能力。

    自信的还是胆怯的,友好的还是妒忌的,合作的还是攻击的,乐观的还是气馁的,主动的还是退缩的,积极的还是逃避的,热烈的还是木然的,贡献的还是利己的......

    你看,在这些词汇中,我们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到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不论是孩子、成年人,还是我们自己。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更直观地感受这个词汇。

    班级里的熊孩子,明明期待老师和同学喜欢自己,可就是要骚扰同学、打扰课堂,遭来嫌弃和责骂,甚至是惩罚和损失也无法阻止他的“破坏”。

    显然,他们的社会感并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还没有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没有适应学校生活,没有能力与人合作。

    他们简单地以为,外面的世界和家里一样,我是世界的中心,我只要有需求,就会被满足,而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可能搞出更大的动静,让大家看到他的不同,他才是中心。结果,越来越糟,归属感和价值感始终无法得到滋养和满足。

    为了追求归属和价值,为了追求优越,最后可能陷入哪怕被批被骂也比没有人关注的好。

    所以,一个学习上无力的孩子,一个有偏差行为的孩子,往往是社会感发展匮乏的孩子,也是最需要耐心、鼓励和引导的孩子。

    怎么帮助孩子发展社会感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在发展社会感。只要与人互动,就是社会感建构的开始。

    社会感并非智商和身体,遗传占主导,社会感是孩子进入社会后才开始建构的能力,它对每一个孩子都天生公平,但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因为教养环境和养育方式的不同,而天差地别。

    其次,社会感的培养有关键期,0-3岁是第一关键期。生命的头三年,是孩子学习与世界互动最关键的三年,也是奠定孩子性格底色是明亮还是昏暗的重要三年。

    到了八岁,孩子与世界互动的模式基本形成,社会感的建构也告一段落。

    别管孩子长大成人,学业与事业多成功多耀眼,若在生命初期,养育人没有帮助孩子很好地建构社会感,他们终究在追求幸福、自在的路上寻寻觅觅。

    因为,人,永远活在关系里。

    社会感是一个人与世界互动的能力,影响着成年后所有的关系。

    父母作为第一养育人,其关键价值在于“示范”和“引导”

    ❤️示范什么?示范积极正向的互动模式。

    孩子与世界的互动模式,大概率来自于原声家庭的互动模式,个体心理学体系的互动模式有以下四种:控制、骄纵、忽视、民主,结合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指责、讨好、打岔、超理智及一致性沟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1. 权威、控制的。说一不二,太多规则缺乏自由度。

    2. 妥协、骄纵的。有求必应,世界以“我”为中心,无规则超自由。

    3. 忽视、缺少链接的。好像一个人,孤独地长大了,无所谓规则和自由。

    4. 民主的。有爱有边界,被温柔以待,又有界限约定,自由与规则同在。

    显然,我们需要给孩子示范第四种互动模式,永远有爱,总有边界。你是值得被爱的,你被无条件接纳,但事情与行为是有规则和边界的。

    举个例子:一个四五岁的小屁孩儿可能因为一点儿小事,对长辈(尤其是宠爱自己的老人)大声训斥。

    常见的是:

    “怎么说话的?!”凶回去。

     “要做个乖孩子哦,不能跟外婆这样讲话哦,外婆会难过的”,满满讨好的姿态。

    没有任何干预,可能是人为小孩嘛都不懂,或者压根儿没有进入视线。

    正确的做法是:

    非常平和认真地跟孩子说:妈妈看到,积木倒了你感到很着急沮丧。不可以大声吼外婆,不能伤害别人,要好好跟外婆说话,你可以说......

    这就是有爱有边界的。看见孩子的情绪,这是爱;告诉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这是边界。

    而大多家庭,呈现的都是前三种模式,而且更多时候,父母不只停留在一种模式里,而是在不同的模式中切换、“舞蹈”。严厉了心软,看孩子不听话了又硬气起来;想起来了各种表达爱,忙碌起来不管不问。这样的环境让孩子无所适从,更为混乱。

    人人都是需要被爱的,人人也都希望拥有自由。爱与规则,和善且坚定,在健康的互动模式里,孩子学会拥抱世界,也学会爱护自己;学会友善合作,也学会尊重彼此。

    ❤️引导什么?引导孩子把关注点放在自己以外。

    都说,今天的孩子不缺爱,4+1的模式,高糖高密度,以至于孩子一直把自己认定为世界的中心,世界是因他而转动的。

    走过了18个月婴儿期,无条件接纳和爱,建立了稳定的依恋关系和安全岛,我们需要留意每一个孩子与外界互动的时刻,帮助他开始关注自己以外的世界。

    在游乐场鼓励他主动表达需求,主动交朋友;在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帮助他和平解决;不随意采摘小区绿植,破坏环境;遇到流浪的小动物,给它们一份温暖和支持;为孩子们创设更多与人互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感受关系初体验;选择富含社会情感的绘本与故事,让孩子感知积极互动的美好;参与家里的家务,哪怕是一两岁丢自己的尿包;带他们走进公益,体验贡献的价值感。

    每一个事件,都在帮助孩子建构稳固而健康的社会感,这是孩子发展自己很好的源泉。人活在世上,终究是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关键评价标准,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说在最后

    看到这里,对于“社会感”一定有很具象的认知了吧。

    你是否还有疑惑,为什么学习上无力,是从培养“社会感”入手呢?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良好的社会感让孩子心情愉悦,自然有能力静下心来去学习,很多时候,孩子无法投入学习,是因为心不定不静,纠缠在他们以为的追求优越,获得关注里。其二,拥有良好的社会感的孩子更容易立志,正所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还需要唠叨几句。如果孩子还处于低幼期,那是极幸运的,一切才刚刚开始;如果孩子已经处于学龄期,你的爱与陪伴,正确引导和鼓励就很关键;如果孩子已经青春期,信任与支持,共情与赋能,需要的远不只是耐心,是父母的领悟,明白青春期任何的正面干预都苍白无力,甚至适得其反。

    珍惜现在的时刻。❤️

    我是Sandy

    一个热衷于研究教育现象的青春期女孩妈妈

    如果这些文字对你有启发

    欢迎点赞分享评论

    感谢遇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在学习上无力,从培养“社会感”入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uk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