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笔记摘录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笔记摘录

作者: Meredith麦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2-05 22:13 被阅读0次

    这是给想要追求并获得心智终身成长的人指出的一条路。

    作者M.斯科特·派克就像一个负责任的导游一样,不仅给我们描绘了如何才能走上这条心智成熟之旅,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是一条不好走地,所以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然而也让我们看到为什么还是会有人自愿走上这条路。

    当自己第一次接触本书的时候还是一名大学生,因为那时还太年轻,还没有遇到任何人生苦难,所以那时感觉这就是一本心灵鸡汤。20年后再读本书,恰好是自己在事业上遇到重大“卡点”的时刻,透过这本书,感悟了自己之所以会遇到问题的根源,它就像一把重锤砸醒了我,也像一道光,给了我面对的勇气和力量。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我们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东西。

    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

    面对问题,智慧的人不会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

    然而,大多数人却缺乏这样的智慧。

    我们总是回避问题,而不是直接面对它们;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承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

    事实上,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错失了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而且还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

    我们如何能走上这条路?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我们要求自己和孩子自律,其实就是在培养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早在童年时,从5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习这个自律的原则: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避免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

    让上了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佳时机。当孩子满12岁时,应该已经无须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

    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就会把这个原则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

    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

    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父母的爱至关重要。即使家庭环境充满混乱,生活贫困,只要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

    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

    培养孩子学会自律,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

    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

    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当问题出现时--解决问题的时机

    人人都有这样的倾向:问题一旦出现,就想立刻解决,不然就会思绪烦乱、寝食不安。

    但一厢情愿地等待问题自行消失,则是更为可怕的事情,通常不会带来任何好结果。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

    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

    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承担责任

    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肯定于事无补;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明智之举。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

    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问题的出现不是我的错,而是别人的缘故,或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绝不是我的问题。”

    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负责,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难题。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拥有成千上万次教育孩子的机会。

    对这种机会的把握需要父母保持敏感,了解孩子的需要,主动投入爱、时间和精力,甚至是承受痛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应该承担的责任。

    上一代的问题影响下一代的成长,这种情况

    并不罕见。

    他们推卸责任时,可能会感到痛快,但心智却无法成熟,常常成为社会的负担。

    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的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其实,这句话是对所有人说的。

    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想要躲开这种痛苦。

    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忠于事实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如果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条原则。

    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在于需要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的内容准确翔实。

    人生苦短,我们只想一帆风顺。

    一旦新的信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

    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

    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的观念,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迎接挑战完全忠于事实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它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严格地自我反省。

    我们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我们自身)进行反省。

    反省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带来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

    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的方法。

    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等于把自己关进了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笔下的“单间牢房”——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幻想。

    保持平衡

    自律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任务,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

    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我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条原则。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不妨以生气为例。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要想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克制脾气的能力。

    我们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达生气的情绪。

    表达生气,还需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自己的“情商”。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放弃与新生

    “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兼容并包的道理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人人都可能碰到机会,做出影响一生的选择,但容易做出决策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决策者。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表面上这是一种悖论,其实不然。

    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

    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首先,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

    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

    爱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诚付出。我们爱自己或爱某人,就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一起获得成长。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

    而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能够称为意愿。

    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

    爱,不是感觉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真正的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

    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爱”与“非爱”的区别,正如善与恶的区别一样,有着客观的标准。爱是行动,不是空想。

    因此,爱也可以说是勇气的一种表现形式。

    换句话说,爱是为了努力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

    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我不认为学校应该按照成年后使用机会的比率来安排课程,但我相信,教孩子学会倾听是明智之举。

    倾听是对他人表达关注的具体表现。大部分人不懂得倾听,是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或者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动作流畅而敏捷。

    子女需要倾听,这一点永远不会过时。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需要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倾听是表达关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各种关注(包括用心倾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

    进化的奇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肉体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但在人的一生中,心灵却可以不断进化,乃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换句话说,心灵可以始终生长发育下去,其能力可以与日俱增,直到死亡为止。

    在我们的一生中,心灵获得成长的机会无穷无尽,而且没有任何限制。

    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它必须与自然法则对抗,必须跟循规蹈矩的自然倾向背道而驰。

    我们习惯于走平坦的道路,害怕道路上荆棘遍布。

    (然而)我们身后有一种力量,一种无可名状的力量,它使我们宁愿忍受痛苦,选择艰难的旅途,使我们敢于穿越荆棘,趟过泥泞,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心灵进化的金字塔适用于每一个人。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但我们必须积极行动、克服阻力,才能实现目标。

    心智成熟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简单地说,懒惰是人生中的一种可怕的消极力量。不管我们精力多么旺盛,野心多么炽烈,智慧多么过人,只要深入反省,就会发现自身懒惰的一面,它是我们内心中熵的力量。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它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

    懒惰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承认懒惰的存在,认清懒惰的本质。

    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

    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一旦发现自己放慢了脚步,就会强迫自己加快步伐,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大步迈进。

    我们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

    要使心智获得成熟,必须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

    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们将精神世界的这一部分内容称为“意识”。所以,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为“意识的成长”,或是“意识的进化”。

    (这也是)力量的本质

    真正的自知自觉,总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我们踏出任何一步,都须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自省。我们更应该态度谦虚,脚踏实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在自我纠正和自我调整的过程中,我们终将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一言以蔽之,我们必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

    我们的心智成熟到一定阶段,就会更加谦逊而快乐。

    哲学家圣·奥古斯丁说过:“如果你兼有爱和付出两种禀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你想做的一切事情。”

    恩典是我们自己挣来的。

    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单纯是上天的恩赐,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领。

    也许出于被动、依赖、恐惧和懒惰的心理,你希望看清前方每一寸路面,确保旅途的每一步都是安全的,你的每一步都具有价值,可是很遗憾,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笔记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vy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