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白话《东莱博议·羽父弑隐公》

白话《东莱博议·羽父弑隐公》

作者: 易不疑 | 来源:发表于2024-01-05 08:1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译文】

呜呼!挫败天下轻利重义之心的,就是鲁隐公被弑。私利,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公义,是人人都害怕为之付出的。即使是做公义之事没有祸患,人们仍然不肯去做,何况又会引发严重的灾祸?鲁隐公轻看千乘之国的君主地位,想把位置让给桓公,桓公却不明白隐公的一片公义之心,而杀死他。有非常的高风亮节,却遭受十分残酷的灾祸,世人大概都会因为隐公的事情,而引以为戒,忌讳再谈公义了。但是,我所看到的情况,却与前面所述不同。大家都认为:隐公被弑的事情挫败了天下轻利重义之心,我却认为:这件事情恰恰可以勉励天下人做公义之心。这是为什么呢?隐公之所以为弑,并不是因为他做公义之事,而是因为他没有全力去做公义之事!鲁隐公想让位退隐,他的心声十分明确,他的做法十分明显。在桓公还幼稚弱小的时候,鲁隐公稍微表露有二心的话(不用隐公动手,下面的人就会代劳),桓公就马上粉身碎骨了。桓公仰仗隐公鼻息十一年,隐公不仅没有一丁点的嫌弃,而且养育他辅助他保护他。上有苍天,下有大地,隐公的心迹很明白,谁也无法诬陷指责。然而,可恨的是,隐公不能把这件公义的事情做彻底——他贪恋几年的权利,不能及早退位让贤。正是因为他退位不利索,流露出了贪恋权位的样子。羽父才向他进献杀死桓公的阴谋。假设鲁隐公急流勇退,高风亮节,大义凛然,那么不仁的人就不敢到他的家里,不义的人就不敢到他的屋里,哪还有人敢用暗杀这样猪狗不如行为来沾染他呢?如今,羽父敢对隐公挑明暗杀阴谋而无所忌惮,肯定是隐公贪恋权位感召来的。鲁隐公不但没有警惕,而且告诉羽父说:“因为桓公年纪少,所以再等等看,我‘将’退位让他做君主的。将来,把营菟那个地方建设一下,我退下来就住在那里。”这一个“将”字,就是隐公贪恋权位之心在语言上的表现呀。应该退位就马上退位,又何必说“将”要退位?应该营建就马上营建,又何必说“将”要营建?(羽父已经提出阴谋,就说明大臣已经不安心了)这种时机的出现,必须马上定夺,片刻不容推迟,哪里还容得下所谓的将来呢?这就是为什么招致羽父的轻慢,开启了桓心的疑心,最后以至于被杀身亡了。

唉呀!鲁隐公退位国君之位的公义,心声是这样的明确,行迹是这样的显白,只是有一点点未能做到位,就遭受杀身大祸。更何况那些心声、行迹比不上隐公明明白白的人,他们又怎么敢不自我勉励,努力趋向公义呢?这样的话,君子努力做公义之事,夜以继日,不敢不用尽心思和力量,这不仅仅是为了趋向公义,也是为了避免祸患!假设没有鲁隐公被弑这类事情的警告,那么做公义之事的人,做成一件好事,修正一项品行,就会沾沾自喜,懈怠下来,不抓紧向前进发了。所以说:“勉励天下人做公义之心的,正是鲁隐公被弑这类事情。”

《东莱博议·羽父弑隐公》

呜呼!败天下为义之心者,隐公之弑也。利者,人之所趋;义者,人之所惮。使为义而无祸,人犹且不肯为,况重之以祸乎?隐公轻千乘之国,而推之桓公,桓公反不亮其心而弑之。有甚高之节,而罹甚酷之祸,世将指隐公为戒,而讳言义矣。吾之所闻,则异于是焉。人皆以为隐公之弑,败天下为义之心,吾独以为可以勉天下为义之心,是何耶?隐公之弑,非坐为义,乃坐为义不尽耳。隐公逊国之节,心甚明,迹甚显,当桓公幼弱之时,隐公苟有他志,微见风采,立可齑粉。桓公在隐公之掌握十有一年,不惟无纤芥之隙,又且长育而辅翼之。上有天,下有地,其心迹不可诬也。所可恨者,特为义不尽,贪数年之权,而去位不亟耳。惟其去位不亟,故贪慕顾惜之形见于外,羽父因得入杀桓公之谋焉。使隐公勇退,高蹈之风,凛然在人,则不仁者不敢至其墙,不义者不敢至其庐,况敢以戕杀之谋、铬彘之行浼我乎?今羽父敢对隐公明发戕贼之方而不忌,是必隐公贪慕顾惜之形有以召之也。隐公尚不自警,方且告羽父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将之一字,是隐公贪慕顾异之心形于言者也。当授即授,何谓将授?当营即营,何谓将营?投机之会,间不容发,岂容有所谓将耶?此所以招羽父之侮,起桓公之疑,而卒至于杀其身也。噫!隐公逊国之义,心如此之明,迹如此之显,秋毫不尽,遽受大祸,况心迹不如隐公之可见者,其敢不自勉乎?然则,君子之为义,夜以继日,不敢不用其极者,非特就义,亦所以避祸也。向无隐公之祸迫之,则为义者,立一善,修一行,沾沾自足,怠而不复前矣。故曰:“勉天下为义之心者,隐公之弑也。”

【附评】朱字绿曰:“重责隐公为义不尽,先说隐公为义受祸,既责隐公为义不尽,仍先发隐公力于为义,俱是善于反压之法。后用两‘将’字估证,言之凿凿,使贪惜者知所警,末复归到勉天下为义之心,何等严密!”“隐公为义不尽,其初逆探先君之邪志,将举国而授桓,已为不明大义。盖惠公既无嫡子,隐长而桓幼,则隐宜君鲁,夫复何疑?乃因先君溺爱,而欲成其私意,是特小不忍之流耳。至恋位不去,使小人动于恶,又在其后。东莱先生因‘成邪志’之说,前人已言之,故单抽授位不勇立论。”张明德曰:“为义不尽四字,是一篇大主脑,借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真儒文字,煞是有关世教,勿断断以时文目之。”

附:《羽父弑隐公》

鲁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潜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斋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葬也。

相关文章

  • 2020-12-4

    鲁国(周王室)羽父弑隐公,宋国(商王室)华父都弑殇公孔富甲。周继承制:父死子继,商兄终弟及。继卫,鲁,宋内斗之际,...

  • 郑庄公共叔段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一 1.1郑庄公共叔段(隐公元年) 【左传背景】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武姜,生庄公和共叔段。...

  • 《东莱博议》小记

    《东莱博议》,亦名《左氏博议》,虽为南宋大儒吕祖谦“为诸生课试之作”,但其中亦保存着吕祖谦对历史与人生的真知灼...

  • 春秋故事15——公子翚弑鲁隐

    鲁国公子羽父欲谋求执政之卿之位,向隐公请求杀掉公子允(鲁惠公第二任夫人所生之子,隐公庶弟)。隐公说:“我因为他还年...

  • 隐公之死根源在于对军权的谋求(一)

    公子羽父为何会有“杀恒公”的提议,并且认为隐公会接受这一建议呢? 因为隐公一直在谋求军事力量,所以既便他在礼的形式...

  • 村夫随笔005|左传笔记:鲁隐公11年

    因桓公年小,鲁隐公摄政计11年(公元前722年至前712年),终为公子翚(羽父)派人所杀,桓公立。 01. 隐公元...

  • “弑”父

    场景一: 下午,内景,窗边。 张林正在通话。 张林:对不起,我临阵脱逃了,我发现我真的做不到,我不敢杀人……什么?...

  • 左传摘记-桓公二年

    1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译: 二年春,宋国卿大夫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孔父而...

  • 破鞋的由来,兄妹乱伦,导致一个弑兄自立的国君惨死他国

    春秋时期周室衰落诸侯林立,各诸侯间时有征伐,又时有联姻。 厘公九年,鲁隐公初立。十九年,鲁桓公弑其兄隐公而自立为君...

  • 【左传精读11】不为恶,但应知人之恶

    【材料】隐公十一年 公元前712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话《东莱博议·羽父弑隐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xi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