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羽父为何会有“杀恒公”的提议,并且认为隐公会接受这一建议呢?
因为隐公一直在谋求军事力量,所以既便他在礼的形式上做的再多,也不能消除别人的误解。
那么我们来看看隐公的人生经历,为什么会带给别人不同的解读,别人看到的为什么是隐公的委屈、隐忍和野心?
一,隐公的委屈
隐公本来是妥妥的国君继承者。他母亲声子在元妃去世后统理后宫,虽无夫人之位,却手握实权,当时诸候实施的是“一聘九女,不可再娶”的婚姻制度,声子虽是滕妾,也是继室,根据礼法惠公不可再有夫人,她就是后宫第一人。
而且隐公是实实在在的长子,无嫡子时长者为君。希望就在眼前,哪知惠公强娶了儿媳仲子,隐公既失了老婆,又失了君位,望着呱呱叫的幼儿,隐公退了一步,摄政。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隐公到底有没有即位?《左传》里记载:“不书即位,摄也。”不书即位,不等于没有即位,这是两个不同的意思。若即位,那后来的作为,难道不是掩耳盗铃?
而且“即位”和“继位”是不同的概念。当然也许这把问题复杂化了。我们只当隐公无即位仪式,未向周天子宣告,天子也未批准,所以他后来从不去朝见周天子。
二是他为什么不让恒公继位,自己当个真正的摄政的太宰呢?这就是隐公性格的矛盾之处了,我委屈,可礼法上那小儿才是继承者,我退一步,心中又不甘,于是,当时鲁国到底是国有二主,还是国无主呢?史书上只有“不书即位,摄也”六字。
其实,鲁国一直遵从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隐公既不说“国赖长君”堂堂正正继位,又不让恒公继位,自己做个明明白白的摄政“太宰”,偏偏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地位:名不正,言不顺,为自己以后执政设置了不少障碍。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隐公真的是位善人,一日三省,追求大公无私的“圣人”境界;或者说他担心幼儿为国君无福夭折或被人暗算,太子就不会死吗?当然不是这样,这只是因为隐公当时失去了军权而已!没有军权的支撑,才让隐公做出“摄政”的决定,才会有在位前几年礼法上的退让。
《左传》记载: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
隐公在惠公在世时,曾与郑人交战,却兵败被俘,后因尹氏相救才回到鲁国。我认为那时宋人以为鲁可欺,曾派兵征伐过鲁,后才有宋人自编自演的仲子为“鲁夫人”之说。
本来宋人想将仲子嫁给下一位鲁侯的,却被惠公抢了,宋鲁关系也没缓和,惠公的葬礼还因宋鲁之战而延期,但隐公却实实在在失势了。一是失败的耻辱,二是父亲的放逐,军权掌握在公室其他成员手中了。
在平常人来看隐公不委屈吗?会心甘情愿放弃垂手可得的一切吗?隐公在位的十一年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引起了别人的不安和猜疑呢?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