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21-39)第三节特征。行为改变技术大部分源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中的研究。行为学者认为个体的一切行为均为后天学习的结果,与遗传无关。日常生活的语言能力、课业知识、社交技巧、工作技能等都可以透过学习历程习得。其不良行为也是个体在教室、家里、社会情境学习而来。
那么我们当老师的在学校里就给孩子们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学校的门经常被学生弄坏,换了好几次都没用。后来换成一个玻璃的,好多人都不看好,玻璃更容易坏了,可那个门反而不坏了。如果我们的教室整体是脏的,那会越来越脏,反之教室整体是干净的,孩子们也会主动地把垃圾扔进垃圾箱。也就是说不仅孩子们影响着环境,而且环境也会影响着他们。
在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针对这个应该怎么办呢?既然小孩行为是学习而来,那这些不良行为也是学来的。方法之一,如果是轻微简单行为,就采用削弱原理来消除;假如是复杂的行为就采用区别增强原理来逐步改进,如果还是效果不显著,可采隔离策略来改善,假如还是无效则可采厌恶刺激改善。具体说明,比如怕发生车祸,就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不愿意挨老师批评,就遵守班级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作业,但要谨慎行为。
我们最宜掌握的原则就是透过制约学习的历程建立儿童良好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