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饭后,因为布赫的某个举动,我爸又说我惯孩子了。
先说说我家,我们家对家庭教育的态度和观点是分成两派的。姥姥和姥爷是一伙儿的,他们的主要理念是:要权威式养育。解释下来应该是,孩子要听话懂事,不能违抗父母之命。
我爸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太惯孩子了,不能他说啥就是啥”。他也认为:孩子在家里必须要有怕的人,什么事得经过大人允许了孩子才可以做。
我和布赫爸爸是一个理念,即:给孩子爱和自由。一般情况下,对布赫提出的要求我们都会满足他,并且经常夸奖他,鼓励他。
在这个家里,我们两代人都秉持着各自的理念,并且对自己的理念确信无疑。
昨天我爸说起我惯孩子的话,我选择了沉默。
其实有很多时候,我是很想和他们“沟通”的,我特别想把自己在书中看到的学到的那些育儿知识传递给他们,可每次在我向他们“灌输”思想的时候,我总是会遭遇他们各种形式和强度的质疑和抵触。
后来,我就看各类沟通类的书,我期望自己能够掌握某个沟通技巧,然后说服他们改变他们脑中的认识,接受我在书中看到的理念。
我的这种愿望很强烈,因为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大量的育儿知识中,我深知我父母那种养育方式给我带来的巨大影响,我真的太害怕这种方式再给我的孩子带来伤害,那种看不见,却令人痛苦的伤害。
但是,经过几次尝试,我发现这样的沟通效果甚微,而且每次,我都会因他们的不接受和不改变,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助感。
慢慢的,我放弃沟通了,不仅很少和他们谈论自己的看法,而且每次在他们发表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生出无奈。一边在心里否定他们,一边又担心布赫会因此受到影响。
其实我是认同“不能啥事都听他的”这句话的!但是我也认为,在听不听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标准的。我和父母的意见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我们的标准不同呀。
我们需要具体确认一下这个事,到底是真的不能做?还是只是父母自己认为的不能做。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吃饭时不能干别的,但这件事不是所有家庭都不允许啊。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不能在家里光屁股,但是也有很多家庭是允许孩子这样的啊?有些父母认为在先吃饭和先买玩具这件事上,要先吃饭,孩子说先买玩具这件事是无理取闹的,但是这两件事哪个先哪个后,真的有对和错之分吗?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写作业时家长一定要在一旁陪着,必须要养成回家就写作业的习惯。但是,真的是所有家庭都认为这是应该的吗?难道那些学霸,那些有作为的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吗?………
我们认为这样的教条主义,只是一个空泛的“大道理”。管教孩子这件事,一定要进入到具体的事件当中。
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某一天,家里有亲戚过生日,所有人都准备好了要去参加生日,孩子却说他不想去,想待在家里。这时,作为父母的你怎么办?
你认为孩子不去不行,还是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意愿,想第三个解决办法,或者干脆就陪孩子待在家里?
这就是两种理念在具体的事件上的对峙。
家长希望孩子能参加亲戚的生日宴,希望孩子能和自己保持一致,这没问题,但是,往往家长把这种希望,变成了规矩,变成了应该和必须,一旦孩子提出不同意见,他们就认定这是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就会用家长的权威,说教或是强制孩子去。否则这就是“溺爱”,孩子就会被惯坏。
真的是这样吗?
不去参加亲戚的生日宴,选择陪孩子待在家里,真的会把孩子惯坏吗?
为什么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可以呢?为什么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决定呢?为什么孩子必须要参加这个生日宴呢?
我们都有被迫做某些事的经历,那种感觉不好,因为被迫那一刻,我们就已经失去自己选择的权利,也失去做这件事的乐趣了。如果别人要求你陪他做某件事,你却十分不情愿,这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是可以选择自己做主,自己决定的,我们可以为自己找很多理由拒绝对方,对方也并不会因此评价你不懂事,不听话。为什么孩子不能这样做呢?
为什么孩子就必须要同意而且服从这样的安排呢?难道只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不用在意他的想法和感受了吗?
很多时候,父母认为孩子需要教育和管制的事情,其实只是因为孩子没有满足家长的意愿而已。他们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然后再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教育”。
这算是什么教育呢?教育了孩子什么美好的品质呢?
亲戚过生日,我当然希望孩子能和我一起去祝寿,我会提前和他解释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去,但是如果孩子依旧说他不想去,那我一定要问一下孩子不想去的原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是不是有什么他不喜欢的人和事,或者单纯的,孩子就是想待在家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都没关系,我们要先听孩子的感受!
然后再根据孩子的理由,想其他的能够折中的办法,宗旨就是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如果孩子说想在家里看书,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能不能把书带着去,如果孩子是身体不舒服,我们要确定一下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孩子说想在家里玩游戏,我们也可以商量一下,可不可以带着手机去,或是回来再玩。如果孩子是讨厌某个人,我们要不要知道孩子讨厌他的原因呢?孩子不想去,一定有他不去的理由,我们不是要把原因和理由撇到一边不管,而是要在原因上找解决办法。哪怕,孩子给不出任何理由,就是单纯的想呆在家里,那我们能不能和亲戚解释一下,就陪着孩子在家呢?
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一点,那我们真的是要思考一下:这个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对峙,甚至是强制,到底是为了表达什么呢?父母为什么不能妥协?是因为亲戚要求我们必须去吗?是因为担心亲戚生气吗?是认为自己不去就会得罪亲戚吗?还是潜意识里觉得,孩子的感受没有亲戚的感受重要?
也许父母们计较的也并不是孩子到底去不去这件事本身,而是孩子有没有按父母的意志执行。
我们要相信,一个被尊重和理解的孩子,他是不会无缘无故的做无理取闹的事情的,他们是能够在父母的尊重和民主中,理解父母的!如果孩子在这样的事情中表现的很固执,那不是因为他被惯坏了,而是他被强迫惯了,他要反抗,他不想再被这样强迫,他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想改变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真的不容易。这不仅需要父母有一定的认知高度,还需要父母本身具备爱的能力,更需要父母自身的觉醒。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是需要学习的。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死都愿意,却不愿意为孩子去读书去学习去改变,遇到孩子的成长问题,他们或是怨天尤人,或是推卸责任。这样不行的。
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家长肩上的责任重大啊!
我想,我得继续用我学到的知识,去影响我的父母,去影响身边的人,我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并且开始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持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