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1129听书笔记:《工开万物》

20201129听书笔记:《工开万物》

作者: 幸运星小燕子 | 来源:发表于2020-11-29 00:28 被阅读0次

    本书作者薛凤是一位德国汉学家,她长期关注古代中国文化、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问世三百多年来,后人对它的解读不计其数,但大多把它当作农业、手工业的综合性著作,薛凤教授并没有只从《天工开物》这一部作品入手,而是结合了宋应星的其他作品一同研究。她发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虽然记录的是工艺技术,但它反映了古代中国文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正如《天工开物》的名字,它可不只是指“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天工”强调的是上天的职责,“开物”指的是通晓万物的道理。在宋应星的时代,工匠是不入流的,工艺技术也不被读书人看得起,但宋应星把科技工艺作为载体去揭示社会运行的法则。在这个过程中,宋应星让工艺技术登临学术的大雅之堂,工艺从此在古代中国知识世界占据了一个席位。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应星的《工开万物》不仅让我们看到,在中华文明中,技术的闪亮绝不亚于文学艺术;还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技术的独特性,它不仅能促进生产发展,还是影响社会政治、文化精神的要素。

    陈启新为引起皇帝注意,采用了博人眼球的不当手段。但另一方面,宋应星也被陈启新震撼了。宋应星很赞同陈启新的观点:这个时代衰败的核心原因是官员和读书人太过看重哲学讨论,但是忽视了现实任务。当然,明朝不乏文人也主张变革,上书谏言,在朝堂掀起讨论,但落实下去的实在是少,导致明朝不断衰落下去。

    明朝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手工业。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官方控制的制造业网络,对原材料和产品强行征税并进行管理。明代还延续了元代的做法,给民众确定世袭身份,比如在税收上区分出民户、军户和匠户。其中匠户是以手工业为生,他们大多在官府管控的部门中工作。普通民众需要向国家缴纳赋税,而匠户可以凭借自己的手艺代替税赋。明朝统治者就是要把工艺项目变成一项国家事务。

    宋应星从心底里反感那些纯粹的文字研究,他认为那些与行动脱节的文本往往是不可信的,只通过文字进行的学术活动,只会让真正的知识遭到玷污。他主张,不要去相信任何理念体系,要把文化和实际结合起来,只有深入生产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所以,他特别佩服像孔子同时代的子产,还有西晋的张华这样致力于“博物”的学者。

    在介绍织布的章节,有一幅插图绘制的是提花机,提花机是在纺织花纹丰富的布匹时,需要用到的一种精密机器。插图展示了提花机的精密结构,对每个部件都做了标注。当然,宋应星也不忘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自己的观念。他认为读书人也应该了解生产过程,所以在打理丝线的画面中,男人常常打着绑腿,他们的小拇指上会戴着长长的指甲套。打绑腿和指甲套都是读书人或官员的标志。宋应星对这一场景的描绘其实是在隐晦地提醒读书人和官员,生活在这个时代,学识义理和实际工作都要硬。

    宋应星强调工艺的重要性,是要模糊读书人和匠人的身份吗?宋应星认为,要想社会有秩序,就必须要有分工,学者应该负责提出思想并治理社会,百姓行使日常职责,匠人负责生产各类物品,商人让经济保持运行。宋应星还引经据典,强调两千年前的《左传》就已经提出要把社会中的人分为十个等级,比如处于最高位的是“王”,其次是公、大夫,最低的两个等级是“仆”和“台”,不同等级的人都在各司其位。

    宋应星费劲心力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其实和陈启新一样都是在给这个时代开药方。只不过,陈启新的药方是重视武将,抵抗外敌;宋应星的药方是重视工艺技术,恢复社会秩序。那宋应星会像陈启新一样获得皇帝的赏识吗?

    并没有。国家危难之际,政权存活下来更要紧,陈启新的药方是强心剂,可以延续明朝的生命;宋应星的药方过于柔和,不适用于争分夺秒的生死关头。

    后来,宋应星凭借自己早年获得的举人身份当过几任小官。李自成军包围了他任职的地方,他便弃官回乡。很快,明朝覆灭了。清兵南下,大哥宋应升服毒殉国,宋应星选择隐居起来。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宋应星的去世日期,后人猜测,宋应星应该是在1666年辞世的,也就是活到了80岁,他完整经历了明朝的衰朽、南明的挣扎和外族政权入主中原。

    当我们再次看到《天工开物》这部作品,要记得,这不仅是一部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通过这部作品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国家危难怎么办?宋应星的答案是恢复社会秩序。第二个问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被动摇怎么办?宋应星的答案是读书人要把文化和实践结合起来,活用知识管理社会,而匠人商人要各司其职,推动社会的有序运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1129听书笔记:《工开万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dg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