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自传读书笔记
关于尼采的认识只是来源于考研期间背艺术概论时艺术本质提及的主观精神说的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尼采,极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世界万物万事的主宰一切,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了解,而一下子读到他的自传,开头几个标题就吸引到我:我为什么这样有智慧……
瞧,这个人不禁莞然而笑,有点意思~看完一篇,对他几个印象:对基督教的反对、对自己的处事态度的自信、对父亲的爱、有着自己明确的个性与原则,爱憎分明、对自己情绪的把握、永远知道该如何正确行事,一个感谢怨恨与悲伤让他成为坚强又自豪的人。尼采是一个纯洁得不能再纯洁的人~对于“纯洁”一词是他独特的风格,而我多么希望与此类人来往呢~
他说“我的人性是一种不断的自我克制。——但是,我需要孤独,我想说的是康复,回归自我。呼吸自由的令人轻松愉快的空气……” 我怎么就这么感同身受这句话呢?也许我的所作所为在他人眼里是一种“累”,这不过是自我克制的结果,而非过程。过程多少是辛苦的,但已然成为结果就不会累的。但是“我需要孤独!”我需要一个人的消化,自己冥想的时间与空间,自由得呼吸舒坦的空气。没有这些,才会累啊。
稳重屡次提及的散文体写的哲学诗《查拉图特拉如是说》在尼采40岁左右写的,早于自传,此后可以一读哦。
我为什么这样聪明
作为唯心主义的尼采,在这篇开头就表示了对“神”的反对,我觉得相比他的时代,关于“上帝”“彼岸”这些存在加强他对无神论的理解,而且对于“神”衍生出来“人们不要思考”的禁令表示反驳。我认为正是时代对禁欲主义的极端强调,以致于尼采反对的声音才会在后世的我们看来也很极端。就像我身边人会反映当代某些文人艺术家的声音很偏激,可是我认为如今信息传递迅速且众说纷纭的社会,不站稳自己的观点没有人会愿意去听,而一再强调甚至过分尖锐也成了一种形式。后来司汤达的一句话夺走了尼采想表达的内容:“上帝唯一可原谅的地方,就是它并不存在。”作为诚实的无神论者,这句话真是可爱,哈哈哈。
尼采是真的在认真的向读者解释“我为什么这样聪明”,太有意思的人儿啦。他对“悔恨”的理解不能于今相比,试想当初“上帝”纵横的时代背景,就会予以理解啦。关于标题的反问,文中逐一解说:
首先,“与其说有赖于神学奇迹,不如说取决于营养问题”。此“营养”非彼营养,指从外界社区精神养料以增大自身力量成长生存。“为了达到最大的力量,得到具有文艺复兴时候那种风格的道德,摆脱虚伪的道德,你应该怎样养活自己?”尼采真是一本正经用厨艺对比了莱比锡、德国、英国、皮埃蒙特(意大利)的厨艺:吃“古典教育”莱比锡人,会使自己营养不良且伤胃;德国“厨艺”不负责任,增加负担的肠胃会消化不良;英国节制饮食返回原始吃法也会踢精神一脚。还说到了“酒水”,其实自己不懂各国文化,对他讲述的比喻理解得不够。到最后提出消化良好的先决条件就是整个胃部的工作,思想在自由运动中诞生。
其次,是地点与气候选择问题,看到“天才几乎都是有赖于干燥的空气和晴朗的天空”这句话就笑了,看来兰州我是来对了嘛。
第三条是修养方式的选择:“按照精神独特的境界,允许他的精神达到的境界,也就是有意范围,也是狭窄的,并且是更加狭窄的。对我而言,我把一切阅读都当作消遣。因此是我摆脱自我的东西,使我漫游于陌生学科和心灵世界里的东西——都是我不再认真对待的东西。阅读刚好使我从严肃认真的工作中得到休息。”毋庸置疑,被无数名人推崇的阅读是我们要有的品行。我曾说过做自己,就如上文曾说的“一个人的消化”没有自我的东西才是累的呀。愿以后的日子里做自己。
瓦格纳《特里斯坦》1859年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名歌手》、《指环》 可以关注下
最后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对许多事物采取不看,不闻不接近的态度”,对此的理解:我们在生活中太多说“不”的时候,而这种抵抗,少量、经常性的积累起来的消耗会引起浪费力量的广泛贫困,你在不停自我防卫时,而变得软弱到不能保护自己。但一切都是外来的无论好坏时,不就️得变成一只刺猬嘛?长刺是种加倍的浪费。能运用这种自卫本能的词语就是鉴赏力。
另一种聪明与自卫——尽可能少做反应,避开会失去“自由”和创造力,而只会起反应的那种环境与条件。反应 = 不做思考。就像看书,阅读者将自己精力却放在某事已有看法的批评上,花在肯定和否定上,其自卫本能就变得软弱无力。还有另一种便是对书本进行驳斥的颓废派。
其实我有点不理解尼采讲的“在这里,反求诸己也许是走向毁灭的处方”。我能理解“在这里”,我不害怕未来的未知情况,我也认为生命中的失误、那些暂时走向歧途或邪路、迟疑“谦虚”和真诚 也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后半句我可以理解为对那些过往的过错而停顿不前嘛?我认为正是前文那些有价值的“失误”,才形成完整的你。而在这些失误中,你因此反思得到其价值而成长。尼采所说“真正的危险在于本能过早的了解自己”。在那些歧路期间产生一些有组织性的、适合执政的、很想执政的思想深处的“观念”不断生长出来,开始发号施令把人从歧路上拉回来,它预备了各种品质和能力,总有一天会被证明是实现整体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人说他不喜欢“意料之外”,而我一直是一个随性的态度。我的人生路上会遇到让我措手不及的意外,无论好坏,这都是命运中最好的安排,一切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回来。所谓“失去”在眼前,你就会获得其他无意识悄悄进来的品质。正是因为过往一切,才造就逐渐成型的你。
越发喜欢尼采,这其中或许有太多我主观拟合的成份形成的尼采,且不着急,接着往下读~
“对于人类的伟大,我言简意赅地说就是热爱命运。一个人不要除此之外的其他东西,未来不要,过去不要,永远都不要。不仅要忍受必然性,更不要隐瞒它。而要接受它——在面对必然性时,所有的理想主义都是谎言。”
就依这段文字而已,或许几年前的我会对几个“不要”产生反感,但现在的我常态就是抱着去理解的态度思考尼采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呢?逐渐形成我意识的尼采。如若非要寻找客观真实的他,岂非易事,太多人连自己都捉摸不透呢。
“最终,没有人能够从包括书本在内的事物中,听到比他已经知道的更多的东西”——太棒了,不就是这样嘛?
“自以为理解我著作中的某些东西的人,其实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从我的东西里整理出某些东西——常常于我的本意是相矛盾的。”
忽然想到《未来简史》中一段话:“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上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喜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永远是一个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我们可以将一切痛苦与不理解 赋予意义。
尼采自传还未读完,精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