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低洼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我国古代农民首创了水陆相互促进、立体种养的基塘系统。我国稻田养鱼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汉代。而汉代陶水田模型所反映的田塘配合的布局,则可视为是江南水乡基塘生态系统的初级阶段。这种系统到了宋代已有明显发展,《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提到,“若高田视其地势,高水所会归之处,量其所用而凿为陂塘,约十亩田即损二三亩,以潴畜水;春夏之交,雨水时至,高大其堤,深阔其中,俾宽广足以有容……”与汉代的布局相比,增加了在塘基上种桑柘,桑柘下系牛等内容,可视为基塘生态系统发展中的第二阶段。到明清时期,又有新的创造,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据《常昭合志稿·卷四十八·轶闻》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江苏常熟县的谭晓、谭照兄弟曾以贱价收购荒芜的湖田,然后“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舍,畜鸡豕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则种菰、茈、菱、芡,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凡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列而售之”。
在珠江三角洲,16世纪初就形成了著名的基塘系统,并逐步扩展,18世纪中由于蚕丝贸易的发展,该地区的桑基鱼塘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的现象。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桑基鱼塘逐步变化为果基、蔗基、花基、草基鱼塘。同样是水网地区的太湖流域,也同样大量涌现了类似的立体种养、多级利用的基塘系统,这些基塘系统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生产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农业坚持用地养地,物质循环利用,坚持合理的耕作制度,在保持土壤持续肥力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