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都没啥事,临下班接到通知送公司的一个电工到一个项目工地处理电线接线。他牢骚满腹,愤愤不平。一问原因是他的的丈母娘前段时间做心脏搭桥手术,准备今天晚上请帮忙的朋友吃饭。他说一下午没事儿快下班有事,因为说好了请别人吃饭,所以有点生气,心急火燎的。不过还好,慌慌张张赶到地点,发现事不是很急可以晚些处理。于是又慌慌的往回赶,还好两不耽误。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75423/08d426a9dc83fc9a.jpg)
路上就在聊天,问他是怎么回事儿?他说丈母娘心脏出现问题,去医院里一检查,说很严重,心脏有一部分血供不过去都有阴影。医院说必须马上要做手术要做心脏搭桥,需要放四五个支架。一问多少钱?得20万多万。当时朋友就急了,不同意。还好他朋友非常多,于是他给他朋友打电话,他朋友是部队上的,马上转到部队医院。整个手术做完,说是放了四五个支架,总共也就花啦两万多。好家伙!这一下省了十几万,可把他高兴的。于是他请客感谢对方 帮忙。赶巧不巧遇到今天晚上临时有事儿,自然心里不痛快,火大。不过还好没有误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75423/b05565d7f2fb9203.jpg)
我就问他,说他心脏里面放了这几个支架,对于心脏来说这就是一个异物,那心脏对他是有排斥反应的,他说是啊,这个需要常年吃药。那也需要花钱呢。他说不需要花钱,这个是免费的。好吧算是遇到好人帮忙了。前面也是一个朋友,他的亲戚可没这么幸运,也是做了心脏支架花了几万,手术后,为了治疗排异每个月固定的要吃一些药,大约费用每月在400左右。也就是说这个人要一直吃到老去,否则这个药不会停。想想真的很可怕。在心脏里面加上几个支架。然后常年的吃着西药。然后西药对肝有毒害。然后出现肝损伤。然后又要吃保肝药。然后又伤肾。是不是还要吃保肾的药?这样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下去,最大的赢家是医院。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75423/491593accda2beb4.jpg)
我心有所动,不胜唏嘘和他说,将来老去的时候,不希望在医院里被西医折磨,希望安安静静的走。可是现在这样的医疗条件下,好像是一个奢望。还是逃不过被医生抢救,给心脏得做支架,或者其他的手术大治疗,最后毫无尊严的老去。在全世界只有在中国才有活到终年,寿终正寝,因为只有中国才有中医,才能圆满!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75423/f7eb8b4c0acbf103.png)
在西医看来。心脏不通就给他装支架,一个不通装一个,两个不通装两个,听说还有装九个的,厉害啊!西医的手术确实是没话说,可是这样治本吗?这是治疗好了吗?长年累月的吃药是治疗对了吗?这是治标不治本!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75423/3c7dc27fb3473950.jpg)
中医的厉害之处是在出现这些重症前应该会有一些症状就出现了它通过这些个症状就可以判断是那里出现的问题,用中药调理调理就会好。可是现在西药的大行其道,西药的毒副作用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有肝肾损伤,可是却让国人大把大把的吃西药。在中医里有心脏不受病之说。可是现在西药最先伤的就是心脏,这是倪海厦医师说过的话。他说吃西药伤肝,吃保肝药伤肾,恶性循环,还有不死的道理。只可惜现在西医大行其道,中医势微,近乎绝迹。但是中医是扎根于民间的,只要是得到合适的春风就会生根发芽。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75423/77fb2b1c899ed446.png)
西医的肆无忌惮毒害终究会让国人警醒,中国人需要中医,中医才是国医!
附上一篇大理日报的文章如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心脏支架手术
别让“黑心”将“通心”变“堵心”
心脏支架本来是为心脏疏通通道的,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少数“黑心”医院和医生手中,这为人“通心”“顺心”的神器反而让患者变得“堵心”“寒心”。
有些本来不必使用支架的患者被“忽悠”装上了支架,本来只用装一两个支架的患者,被“忽悠”装了更多的支架。国内一些只是患了心绞痛的患者被装上了支架。心脏支架的滥用,不仅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浪费了患者的金钱。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少数人的“黑心”行为严重污染了医德医风,抹黑的是整体医护工作者的形象,使医患群体矛盾、误解加深,给整个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究其根本,是心脏支架在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缺乏管制和标准,从而导致心脏支架的暴利,而为了暴利,一些人不惜抛弃责任、道德,甚至法律于不顾。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是因利而起,那就必然要因利而消。首先要理顺支架定价机制,各部门协作切实调研支架价格,给出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将其中的水成分挤出去,打压采购腐败空间。而卫生行政监管部门要严厉查处医生收取回扣等违法行为,落实监管效力。同时,必须坚决改变医院现有的“以药养医”“多创收多提成”制度,让医院卖支架挣不了钱,切断医生和药品、器械之间的利益链,促进合理用药、手术。
此外,对安放支架等类似的治疗可制定更加严格、更加具体的标准。应不应该安支架、安多少个支架,很多情况下都是医生一句话。但现在,国内有些医院引进通过测试患者血流准确判断一个人心肌是否正常的标准,有的医院使用这一标准后,支架病人减少三分之一。虽然目前费用仍较高,但不失为一种解决方式。
一个支架虽小,但它支起的是患者的生命健康,架起的是社会和谐的桥梁。不能让少数“黑心”者,污了白衣天使的整体形象,更寒了广大消费者的心。
漫画:很受伤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心脏支架手术
火热的微信朋友圈中,你或许见过、记住了一篇疯转的文章,名为《可怕的心脏支架》:
:“这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手术在国外七、八十年代就淘汰了,中国人拿过来还叫高科技,这种手术在国外就是500-800美元。”“做完了这个手术后,就意味着在身体里埋藏了一颗定时炸弹,而且突然发作起来3分钟内就会死亡,比心肌梗塞的12分钟死亡还快。”“做了这手术终生吃的药就是阿司匹林,你不死在心脏病上就得死在这药上”……
当冠心病发病率提升,人们对心脏支架的关注远不止于“滥用”和“暴利”的疑问。记者梳理了一些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多位专家进行了采访。
焦点一:国际上被淘汰的技术,中国人如获至宝?
据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钟志敏介绍,当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是心脏搭桥手术或心脏支架手术。手术治疗(搭桥术)是指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取一段血管,然后将其分别接在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两端,使血流可以绕道而行,从而使缺血心肌得到供氧,缓解心肌缺血症状。介入治疗(支架术)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或其他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
钟志敏等专家认为,说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被淘汰,完全是误解。心脏支架救了很多急性期的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开通血管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置入支架开通血管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个技术是治疗冠心病的常见方法之一,技术在国内外已经非常成熟。
焦点二:心脏支架是埋入体内的“定时炸弹”?
据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严激介绍,心脏支架的技术也在日益进步,第一代是球囊型支架,就是体外局部麻醉,然后用导管将支架放入血管中已经发生狭窄的部位。但是后来临床发现,大约有近一半的患者在术后三个月到半年间,手术部位发生再次堵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又发明了一种新型支架,术后发生再次堵塞的比例下降了15%—30%。而目前国内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是第三代支架,即药物支架,支架上附有防止手术部位内皮过度增生、钙化的药物,目前临床上手术部位发生再次堵塞的几率仅有5%—8%。
“现在第四代支架是可降解的生物支架,当然价格也更贵。总而言之,这项技术在不断进步,临床副作用越来越小、术后效果越来越好,是国内外充分肯定的成熟技术。帖子里装上支架就会发生再次堵塞的说法绝对是危言耸听。”他说。
焦点三:不是死在支架就是死在药上?
严激认为,关于终身服药,也是一个误读。临床上治疗冠心病主要有药物、支架和心脏搭桥三种。当然不管采取支架和搭桥,药物都是同时使用的。冠心病患者当然要终身服药,调解血液粘稠度,常用的有阿司匹林等五种药物,有的是钙通道阻滞剂、有的是溶血栓药物,有的是调整血脂。而阿司匹林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抗血小板。即使是不做支架,也得长期服用;做了搭桥的也要吃。说阿司匹林致癌是根本没有丝毫医学常识的人闹笑话。
焦点四:搭桥或支架,究竟谁说了算?
“适应症说了算。”钟志敏说。据悉,全世界每年约增加170万“支架人”。但支架并非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一般而言,对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多发、多处、弥漫病变或者主要血管分叉处的病变,建议患者最好采用外科“搭桥”手术。因为这些病变如果一味地强求置入支架,一方面是手术中容易出现问题,病人容易出现生命危险;另一方面是很多弥漫性冠脉病变,若要完全解决问题,绝非2-3个支架就能解决问题,近期出现再狭窄几率大。因此,患者不能单纯从“喜好”来选择治疗手段,必须严格遵从手术适应症。否则不但得不到较好的治疗,还要承担高昂的费用。
专家梳理了两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利弊:心脏搭桥手术适用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伴有心功能不全、伴有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等患者;心脏支架手术适用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确定狭窄部位堵塞度,超过75%常发生心肌梗死、年龄在30-65岁的患者;
心脏搭桥的优点在于可以解决严重冠状动脉病变,远期效果好,而缺点在于手术时间长、创口大,采用体外循环器对其他器脏产生影响;支架手术优点在于手术时间短,微创,能重复放置,而缺点在于可能出现血管再狭窄,需要重新干预的几率比较高。
焦点五:做完手术,一劳永逸?
钟志敏说,手术主要起到缓解症状、稳定病情的作用,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术后的护理不可忽视。除了坚持服药之外,术后多休息,可以适当运动如散步,但不能剧烈运动;科学安排饮食,保证摄入适量果蔬和低脂、高蛋白食物;少量饮酒,最好不饮酒,必需社交者每天不能多于50毫升,严禁吸烟;术后还是需要定期复查体检,以方便医生进行及时的治疗。
严激介绍,现在很多人生活不规律,大鱼大肉、烟酒无节制,就容易导致血脂高,血液粘稠度下降,有时就会发生心血管堵塞,导致心肌梗死。心脏支架确实不是一劳永逸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因为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已经出现了病变,因此做支架只能排除其目前导致心肌梗死最危险部位的风险,但是如果他的心血管依然在继续恶化,继续出现其他地方病变,还要继续放支架。
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一年45万例使用支架约68万个
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了解到,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近来逐年增加。其中,作为最主要的技术之一的冠心病介入诊疗全年超过45万例,使用支架约68万个。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从2009年的17.5万例增长到2013年的45.4505万例。2009年至2011年3年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平均每例次置入支架1.59枚,2013年为1.51枚。
据统计,美国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平均支架数为1.4枚,西班牙1990年至2011年平均支架数为1.50枚,马来西亚2007年至2009年平均支架数为1.58枚。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挽救了大量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由于该项技术风险高、难度大、费用昂贵,且患者病情相对急重,因此对医疗机构和医师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加强该项技术的管理和引导,使其在规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管理,国家卫计委于2007年发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初步建立了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并于2012年进行修订。文件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项技术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约束,并提出了质量安全管理相关要求。同时,卫计委组织制定了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建立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并建立临床应用信息登记系统,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加强信息的利用与反馈,指导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技术临床应用水平。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同时强调,目前,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仍然存在总体治疗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口介入治疗病例数为1000至2000例,我国仅为200多例,特别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仅有5%接受介入治疗,说明整体接受治疗比例不高。另外,也存在着个别病例适应症掌握不严格,支架置入不合理的情况,需要持续加强管理。
一个“小”支架支起“大”利润?
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心脏支架手术暴利”的报道不断牵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医生身家千万”“最吸金的手术”等词汇,吸引了多少关注。
心脏支架的利润究竟有多大?“暴利”到底去哪儿了?过度使用的问题是否与医生收受回扣有关?
出厂价——零售价:差价有多大?
记者了解到,在安徽省立医院,国产支架价格是8000多元,进口的是12000元左右。在北京的大医院里,前些年国产支架平均价格约为1.1万元,进口支架平均价格约为1.7万元至2万元。
记者从一些药械代理商处了解到,医用耗材的溢价通常是5倍,而心脏支架的溢价程度最高峰能达到出厂价的8至9倍。通常出厂价几千元的心脏支架,到达患者手里已经变成了1至2万元。
而专家和医生显然不愿过多谈及这一话题。广东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心脏专家介绍,虽然支架是否存在“暴利”不好评判,但是支架利润肯定是高的。
几千——2万:钱都去哪儿了?
一个小小的心脏支架,从出厂价的几千元,到患者手里1至2万元,中间的巨大利润究竟去到了哪里?
安徽某地级市一位不愿具名的药械代理商解释说:“出厂价已经包含了生产成本,包含了研发和合规各项成本的摊销,包含了厂家的利润。出厂价加上医院的加成再加上手术费用,一个支架最多也就是1万元。多出来的1万,那都在流通环节。”
记者了解到,很多支架生产企业不做市场,通过招商的方式进行。心脏支架生产企业把产品销售给一级代理,依次还有大区代理、省级代理、地级代理、个人代理,每级代理都要有一定的加价作为利润。
据这位药械代理商介绍,一个心脏支架从生产企业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独家代理商、省级经销商或是地市的次区域各级经销商、医院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加价都在两成左右,环节越多价格越高。“那么多人靠这个吃饭。尤其是独家代理都是很有背景的人。如果从厂家直接到医院,保证就没有这么贵。”
“医用耗材的溢价通常是5倍,心脏支架的溢价程度最高峰能达到出厂价的8至9倍。一个医院能放多少个支架是数量变化不大,医药代表要做的就是要让自己的支架中标。所以要搞定招标的人,你懂的。还有配送费、开票费和医院的返点。”
“支架确实赚钱,因为用的人多。支架、骨钉都是器械商最爱,竞争很激烈。能做到大医院里的品牌都是‘有人’的。大牌子质量差不多,大家就靠拼人脉。不过进口的质量还是要好些。”这位医药代表说。
流通——医生:谁才是获益者?
有人指出,医疗器械进入医院的前后是一整条利益链,必须给医院还有实施手术的医生一定的回扣,回扣都是一对一的单线联系,厂家直接对某个医生,这是业内的潜规则。记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采访,对此部分医生表示,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是体制、管理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认为,“医生经常背了‘看病贵’的黑锅。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术,技术费才1000元,还需要在主刀和2个大夫、3个助手之间分配,而封堵伞耗材的费用要1.8万。技术不可能比不上材料的价值。”
广东一位心脏专家介绍:“医生的技术不挣钱,做一台手术下来,站几个小时,每个医生也就几十块上百块。而支架的价格很贵,在于其定价很高。实际上,价格是物价部门在定,不是医院能够定的。”
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严激介绍,目前安徽省立医院的国产支架是8000多元,进口支架的是12000元左右,这都是省药采中心招标的。现在价格都是透明的,如果有“暴利”,国家有关部门要从流通环节管理。
安徽一位市级医院心内科医生说:“出厂价6000,给病人2万。医院环节存在加价15%的情况,但难道我们的技术水平不要体现,医生不要发工资?我们做这个手术是要吃射线的,对身体损伤很大。”
回扣驱使医生多放支架?据这位心内科医生说,不排除个别不规范的小医院有科室这么干,以及个别医生拿回扣,故意多放支架,但是病历都要经常抽查。除非整个科室一个有良心的都没有。“医生第一个考虑的还是安全。绝大部分医生没有发财。”他说。
一位医药代表表示,不排除给医生回扣的情况。“医生的回扣也会给,但是不是营销费用中的大头。一般是给大主任,他分不分就不知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