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茂峰小文章
《走向共和》1—30集剧评

《走向共和》1—30集剧评

作者: 冰火零度 | 来源:发表于2018-08-26 12:53 被阅读71次

    《走向共和》完整的海外版是68集,而我业已看到第30集。随着30集李鸿章去世,每个历史人物都塑造地十分丰满。

    首先是慈禧太后,我们一直认为她是个好大喜功的女人。传统思维都认为大清朝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孝庄皇太后,另一个就是慈禧太后。一个成就了清朝,一个葬送了清朝。

    但是,在《走向共和》里,她只是一个老太太,是一个偌大个大清国的管家,除了光绪,就属她最最大。老太太凡事都求个脸面。她过六十大寿,是为了让洋人看到大清的体面。(历史上她修颐和园到底有没有动过北洋军费这一点到现在史家们还争执不休,没有定论。我们暂且不谈。)后来光绪皇帝要变法,康有为等人却要杀她,老太太起初倒是支持光绪皇帝变法,只是戊戌政变让慈禧寒了心。因为这彻底触动了慈禧的底线。

    我还能记得由吕中饰演的慈禧太后说的那句台词:“你四岁就被我抱进宫,你晚上睡觉睡不着,我就一点点儿哄着你,虽不是亲子,却胜似亲子。”(大意如此。)

    她在变法前还对光绪说过:“老妇死而无所矣。”(我死了倒无所谓,可事关祖宗的江山社稷不能由着你胡闹。)

    2008年经过对光绪帝遗骸的检验,发现了砒霜的成分,由此否定了光绪皇帝亡于天花或梅毒等正常死亡的推论。更反常的是慈禧与光绪仅仅隔了一天就相继死亡。而人们又把焦点对准了慈禧。

    我想,慈禧与光绪或许在戊戌政变前还形似母子,但是戊戌政变后母子的关系已经惨淡无比。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把大清王朝的濩落怪罪在慈禧一个人身上。大清的衰落本就是陆权制帝国不重视海权食下的苦果。虽然说南宋时就已经出现水密舱,但是西方也出现了卡拉克船。早在郑和下西洋前,意大利的热南亚人就已经开始与威尼斯人进行了迦泰拉、吉奥佳等四大海战。但是大明帝国的后继者们只当这是一次远行,其实永乐大帝的目的是为了国家财政的开源。但是郑和之后,再也没有大明船队出海远航。再一个就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地域环境的差异。

    所以大清之败的根本原因是体制,不能全归咎于慈禧。

    “王爷,你还年轻,让我来吧。”这是《走向共和》里李鸿章在看到醇亲王奕劻签《辛丑条约》时对他说的话。知乎上有人列举李鸿章的一些过失,我一一列举:“

    甲午海战指挥无方,儿子资敌。

    没有人怪李鸿章签约,因为他只是一个代表。人们愤怒的是他指挥愚蠢和贪婪,以及儿子资敌。

    李一生最大的“功业”是办洋务,组建北洋水师,装备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铁甲舰,而结果却一败涂地。李鸿章花费上亿两白银,买的却是过时的废物,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北洋舰队火炮命中率不及日本联合舰队九分之一。

    此外,李鸿章居然“弃战保船”躲进威海港,异想天开想用这种方式保住战舰,结果被日军全歼,愚蠢到极点。

    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年仅35岁就加二品顶戴。甲午战争中,李经方倒卖大米卖给日本在华进攻的部队,后来李鸿章因此被参,被免官、摘了三眼花翎和黄马褂。

    更远里说,1894年1月日本短时间大量增兵朝鲜,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而手握国家外交军事大权的李鸿章却一直幻想利用外国的势力来玩弄平衡,贻误了战备和时机。1894年7月,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李鸿章仍不认真备战。李鸿章为何对日如此消极避战?据当时许多人揭露,李鸿章在日本有商号、洋行、茶山,李经方在日本也曾开有八百万资本的洋行一座,且与日本天皇“情意亲密”,时“与其宫眷相往还”,“倭王之女拜伊为义父”,“复议聘为儿媳”。这种与日本上层的复杂关系是导致李鸿章父子在后来日本侵华时“不欲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这些指责,尤其是李鸿章在日本有商号、洋行、茶山,这一点我还没有看到最直观的史料,不做评论,但是他前面所列举的,我认为我们应该站在李鸿章的角度去承受他当时的苦楚。

    一个老人第一次学习西方办洋务,他哪里懂啊,就好像你第一次投资就一定会有回报?

    至于弃战保船和利用外国势力玩弄平衡,那是因为他知道大清朝能不战就不战,因为一打仗就得花钱,虽然当时大清水师在外国人眼里排行大清第一。

    李鸿章他对历史有责任,但是如果换做是我们,我们会做的比他更好吗?李中堂其实也不容易。

    至于后面的人,我下次再讨论。

    《走向共和》1—30集剧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向共和》1—30集剧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ho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