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兴起国学热的时候,到处都是吟诵《三字经》、《弟子规》的朗朗书声。我的一位领导说:“《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教人做奴才的东西,你们以前没有读就算了,千万不要叫你们的孩子去读。”他全盘否定了这些含有宣扬封建礼教内容的国学经典。
于是,当我看到《孝经》这本小册子,就以为是如同“二十四孝”之类的东西,懒得去看。
关于二十四孝,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最恐怖的当属“郭巨埋儿”,鲁迅先生因为这个故事而对行孝产生了恐惧心理。
我曾把这个故事当笑话讲给九岁的儿子听,他问:“那一罐黄金,能够吃多久呢?吃完了又这么办呢?”孩子的思维非常直接,他知道我在讲笑话,是肯定不会做出这种灭绝人伦的事情,他无所畏惧,所以仅仅提出了疑问。
是啊,用完了怎么办呢?再埋一次儿子,并期待再从地下掘出一坛黄金吗?可恶的郭巨,身为人子,不思如何提高自己的养家能力,却把尖刀挥向自己的儿子。这样省下来的口粮,他母亲吃得下吗?如果真的要减少人口省口粮,自杀省下的口粮岂不是更多?埋儿奉母,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是给自己那不可救药的无能、懦弱和自私度上一层虚伪的金灿灿的外表罢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黄向军老师的国学课,讲到《孝经》时,黄老师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说《孝经》所讲的“孝道”,是“人类正向健康生活的总模型”,是“建设个人的家庭生活,并帮助个人融入社会生活,是为个人全面生活保驾护航的。”
我才从一堆国学书中,找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认真读了起来。
《孝经》据说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纂的伦理著作,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它以孔子与其学生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它以“孝”为中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整部《孝经》共十八章,从“开宗明义”到“丧亲”,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六章。先是提出孝为德之本,阐述了孝的三个层次,进而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如何实行孝道进行了规范,并总结出“故天子至于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第二部分:第七章到第十一章。孔子对孝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实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切从本心出发,以孝治理天下、国家和家庭,理顺父子君臣的关系,就能够“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并且指出“不孝是大乱之道。”
第三部分: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孝的外延,即广要道、广至德、广扬名。
我认为“广扬名章”是整部《孝经》的画龙点睛的章节,提出:“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一个人的所有美好品德都是在家庭内部形成的,这些立身处世的能力, 有助于他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成为后世的典范。这是整部《孝经》的意义所在。
第四部分: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行孝的几个细节,包括谏诤、感应、事君、丧亲四个部分。
认真读完《孝经》,我对儒家提倡的孝道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所接触到的孝道,是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官方儒家的孝道。那是统治阶级用权力驯化了的儒家,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代表了封建礼教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等儿童启蒙读物,都渗透着这样的思想,要求身处高位的人循规蹈矩,修身立德,成为身处低位的人的典范。就是说上梁一定要正,下梁才不会歪。但是,当上梁不正了,他封建专制的地位和作风就发挥了反作用,由不得下梁对他有一丝丝的违背,否则就是忤逆。这样的道德标准,极大地不平等,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抑制了人性的自由,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是应该摒弃的道德标准。真正应该提倡的,是真正的儒家学说,是真正的孝道。
《孝经》所讲,就是真正的孝道。
首先,孝有三个层次,分别是事亲、事君和立身。一个人,实行孝道的最高层次,是成就一番事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以前总听到“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只有孝,才能移孝做忠,忠于国家,忠于事业,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当然了,当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尽忠时,事亲方面肯定有所欠缺。这既需要理解,也需要合理地安排“家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先生,为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多年没有和父母联系。当父母最后知道他的工作之后,母亲告诫他的兄弟姐妹们:“三哥的事情,你们要理解。”他以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巨大贡献,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其次,行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亲情是天生的,难道不是吗?每一对父母,对延续自己生命的孩子,有一种天生的亲爱;每一个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难道不会对父母感情深厚吗?难道不会懂得行孝反哺父母吗?行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因势利导,就能够“顺天下”。当每个人在家能把家理好,在外能把工作做好,有本事有志向的人,还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第三,实行孝道,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来说话。“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榜样的力量无穷大,要别人行孝,就必须自己把孝道实行好。只要自己能够行孝道,用无声的语言,来教育别人,让他人也一起行孝道,这才是真正应该建立起来的道德标准体系。
第四,实行孝道,最重要的还是从家庭做起。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孩子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基本是没办法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只有把家管好了,建立和谐家庭,让每一个人在家庭中获得温暖和爱,获得勇气,具备良好的品格,才有能力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不至迷失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初心,追逐自己的梦想,筑梦未来,构建和谐的社会。
第五,孝道,是有智慧的孝道,而不是愚孝。父母尊长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作为子女、下属,一定要指出来,让他们改过,而不是一味地顺服盲从。只有通过上下互动,共同进步,才能使家、国、财产、名誉、道义不受到损害。
最后,实行孝道,必须有始有终。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要反哺父母。生的时候要供养,死的时候要居丧。父母的丧礼,要悲伤、要有一定的礼仪,棺椁衣衾、簠簋、宅兆、宗庙,还要依时祭祀。“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事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养老送终,由此而来。现在移风易俗,数代之后,普通民众,谁还记得先祖谁谁;唯物主义者更是连尸骨都不保存,也不为自己修坟筑墓。其实,移减的是有形的仪式,不变的是心中的纪念。关键是子孙后代的哀戚,以及对生活对事业的追求和渴望,才是实行孝道的意义。
可以说,《孝经》是一部在古代指导家庭伦理关系的经典,每个人只要认真读懂它,就能很好地处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就能够事亲、事君,立身。这样一部经典,放在当下,还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在当代家庭关系中,最为人脑疼的是亲子关系。许多父母都说:现在的孩子真难管,管紧了怕束缚太多,管少了怕缺少管教。在《孝经》中,对亲子关系,做了很多重要的阐述。
在圣治章,孔子说:“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父母子女之间,亲情是天生的,尊敬也是天生的。所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爱需要学习,礼法也需要学习,只要源于爱和敬,没有不成功的。“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甚至,圣人还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慈子孝,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放到社会上,就是君臣之义了。可见,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一个人,只有在家庭中得到爱,得到成长,才能带着满满的正能量,走向社会,在社会中,理顺各种关系,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一番事业。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力量。亲情是天生的,爱需要学习。要学会爱,学会表达爱,学会付出爱,也要学会看见爱,接受爱。这样,才是一个勇敢的人,有爱的人。
现在的亲子关系,为何经常出现剑张弩拔的状态?就是因为焦虑,因为短视,看不到未来。不可否认,当下的生活压力,让成年人更加注重培养下一代的生存能力、赚钱能力,所以不计一切地打造一个成为人中龙凤的孩子,从小抓智育,从小培养才艺,怕孩子不能考好高中,不能上好大学。仿佛只有考到好大学,才能走上一条无忧的赚钱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学习是孩子的任务和权利,孩子还有自己的兴趣,如何在天性、任务、权利和兴趣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有人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工作就是爱好。如果孩子能够把个人兴趣,发展成为孩子的工作和事业,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祝福了。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成长成为他想要的样子,而不是由父母的好恶来控制和打造。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孔夫子已经在两千多年前,给我们指引了道路,一切从爱出发,遵循天性,才能成其德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一直受到原生家庭的PUA,妈宝男、扶弟魔,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人认为,父母生养了我,就是莫大的恩惠,一定要听从父母的话,在思想上行为上受父母控制,在经济上被父母攫取,甚至连婚恋也无法自主。一句话,就是愚孝。
可是,孔子却说: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父母如此,长辈如此,领导如此,天子也如此。既然有过,就要改过。作为子女,就有必要对父母的错误进行谏诤。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父母说的,领导讲的,长辈提的,就认为是对的,不可违背的,一定要盲从的。当子女、下属指出错误,就一定要进行思考分辨,看看究竟是不是错了,错在哪里,及时更正补过,才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中国人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思想,养老一直依靠自己抚养长大的孩子。所以,千方百计地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甚至于要求子女不离开自己,不许子女外出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自己拥有安稳的老年生活,束缚了孩子展翅高飞的翅膀。孔圣人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讲父母年纪大了之后,尽量不要长期在外地。如果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了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同时还要妥当地安置、赡养父母,这是起码的为人常识。一些人就曲解这个意思,认为只要父母健在,就一定要守在家里照顾父母。如果这样,孔夫子还提倡修齐治干嘛呢?而且,不外出工作,哪里来的钱奉养父母?
古人云:“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古早的圣人们都讲得这么清楚,我们多了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积淀,反而想不明白这些道理,做出一些反人性的事情。
整部《孝经》是“十三经”中最短的一部经典,才两千多字。却是非常经典独到地讲解了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目的、家庭生活方式,着力于打造一个自由、严肃的和谐家庭,让每一个心中有梦的人能够快乐地放飞自我,以立身扬名来回报家庭的哺育。
人们常说,子女是父母的复印件,你想要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必须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父母自己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子女才懂得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只有把家理顺了,才能立身扬名,名扬后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