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写的第68篇文章。)
元旦,琴会要搞活动,前天老师才说要合奏《关山月》,早就学习了这首曲子,但是因为之前备战考级,一直没细究弹奏细节,所以这两天开始好好改善一些细节问题。
这是弦歌的一首代表作,很多名家把此曲作为表演舞台上的保留曲目,了解了一下,说原因主要有二:
1)它是梅庵派的代表曲目;
2)歌词是李白流传极广的同名诗。
不过,我始终觉得这首曲子节奏简单,旋律好听是主要原因。一周包学会,高低优劣在于细节处理技巧了。
名家弹奏效果跟自己的一比,高下立见,那吟猱之间的抑扬顿挫,音与音的纯熟衔接,是一个初学者难以模仿的,需要时间的锤炼。
想更快进步,听名家讲解一些细节处理是必须,在此主要记录一下龚一老师的指导,及个人的一些思考。
首先,要把握好这首曲子的情感。
李白的《关山月》是一首塞外诗。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所以,基调是宽阔、苍凉的,弹奏要体现这种情感。
那么,开始的几个音要把弦往下按一个毫米,让声音沉稳一些,而非贸然而仓促的弹拨。
什么样的审美就会作出什么样的技术处理,但是,这是主观的。很多曲子,百度解释是哀愁的,我却觉得是轻快的。
二,指法“拔”要朝琴面弧度,顺势而下,不要弹飘了。
三,轮指要颗粒,保证清晰度
四,反撮时,手指要蹲成马步,这样朝上的角度会收敛,避免动作放太开。不蹲马步,反撮完,弦会朝上抬,声音会飘。
马步:
收敛的角度:
动作太大,角度过开:
五,“掩”的时候,四指不要抬起而形成跷跷板。
不要这样抬起四指:
六,“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顺。”这几个小节,看诗词内容,这是点睛之句,要注意情感的表达。
这里需从七弦到三弦之间不停更换,音与音之间不得有任何间隙。但是不好掌握,容易在弦与弦交替时出现抛物线,出现经常性断裂。
避免断裂问题的方法:
第一个音用高骨触弦,一个大指按三根弦。 但是每个人大拇指的长短不一,短的人可以推弦,这样两弦之间的距离一点七八毫米的话,推弦可以缩小几毫米,把五、四、三弦之间的距离推小。
推弦缩小弦间距离:
而真功夫是用正位演奏而音不断,正位就是指头齐月牙的那个位置。
记住一个八字操作口诀:留足时值,过弦(移位)疾速。就是每个音的时值要留足,过弦要非常快,做到听觉上音不断。这是硬功夫,要练出来,不得以才用高骨。
而其中,暗藏着一个别人不易察觉的诀窍:大拇指正位按弦时,其他几个手指把弦往下压了。好比运动员跨栏,把栏压低了好跨。
此时,手指太高,容易出现大的抛物线。
把此处的细节处理好,突出哀婉的气息,才会有韵味,感人至深。
弹“戍客望边色”处的“掐起”时,左手名指要用内关节双按弦,管三弦七徽九,然后转到三弦七徽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