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年,范仲淹在纪念重修岳阳楼的文章中写下了这么一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足以表达作者一生忧国忧民的场景。范仲淹是为了什么而忧愁呢?他是为国家的现状而担忧。
王朝困境下,北宋文人的相斗相杀三年前,范仲淹向仁宗递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正式提出自己对国家改革的见解。仁宗非常看重这次改革,很多条陈当年就颁布实施了。当时的朝廷面对国家内外的压力都很大,大家都希望通过这次改革来改变现有状态。范仲淹本人更是把改变国家局面作为自己的使命,尽力得推行这个新政。
改革本来就是改变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让农民过得好一些;那些权贵阶层怎么可能容许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呢?他们制造虚假证据诬陷革新派有造反的野心,这些猛烈的反抗和诬陷都让革新派感到压力很大。次年,范仲淹因为边境战事而离开朝廷,这样革新派受到的攻击更大,他们已经无力维持了。又一年,范仲淹正式被撤销参知政事的职务,说明由他主导的新政在短短两年内就败下阵来。
此时的范仲淹已被贬职多次,成为了“迁客”;当他看到同样被贬职的好友滕子京时,对自己的处境也是很有感触,对国家的未来也是十分担忧。
这样担忧国家前途的可不止范仲淹一个人,还有一个王安石。1075年,他乘船经过瓜洲时,就写下了那句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时他刚从家乡江宁出来,应诏回京主持变法的事情。诗中的寓意还是作者对变法遇到的阻力而担忧,为国家的前途担忧。
王朝困境下,北宋文人的相斗相杀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从1069年就开始了,因为有宋神宗的支持,变法得到了很快的实施。但是变法也遇到了很多的阻力,同样是因为变法侵犯了权贵阶级、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实这都是正常的,想要解决农民的困境,必须要求这些既得利益者做出让步;但是变法也存在一些不适宜的地方,导致当时很多有识之士也起来反对变法,其中就有苏轼、苏辙等人。
苏轼在为其父亲守孝期满后回京,刚好遇到这次变法。他看到变法所带来的后果,只会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的清贫,他多次想宋神宗陈述变法的弊端,但没有受到重视。
对于变法最反感的文人应属司马光,没错,就是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王安石也把他列为主要敌人。司马光积极向神宗陈述变法的弊端,只是也没有被采纳。后来,司马光坐上相位后,把王安石所有的变法都给废除了。变法里面还是有一些可以实施的、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司马光竟全数否定了。
王朝困境下,北宋文人的相斗相杀这次熙宁变法应该在神宗驾崩,哲宗继位时才算真正废除,其中经历了16年之久,但是变法还是不得民心,最终被取消了。变法中间,宋神宗应该是最支持王安石的,但是他本人也没有抵抗住压力,1074年将王安石调离朝廷回到江宁。第二年,神宗又下诏让王安石回京,就是在回京的路上,王安石写下了那句表达担忧的诗句。
北宋为何需要这么多的改革?
北宋建立之初为了防止官员专权,就设置了“一职多官”的制度,就连宰相都有左右宰相之分,只为他们能够相互制约,这种后果就是官僚机构十分臃肿。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将他们和兵甲分开,且盲目增加兵甲数量而不重训练,导致他们战斗力极差。这么多的文官武将需要国家养活,钱财能从哪里来?只能从百姓身上剥削。当时边境的战事和自然灾害比较多,造成的损失也很多,全数都是百姓买单,百姓肯定不乐意了。这些矛盾越积越多,急需通过变革来进行减缓。
北宋的皇帝都知道要变革,所以才有前面的两次新政。可是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存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导致百姓越来越穷。
青苗法原本的意图是抑制高利贷商人对农民的剥削,可是现在是剥削者转移了,变成了官府和奸商一起,农民还是需要缴纳很高的利息。
市易法原本的意图是保护中小商贩,让他们不受富商的欺压;可是政府直接从商,对商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且官员与富商勾结,最后被欺压的还是那些百姓。
王安石的变法没有考虑那些地方官员在其中所做的手脚,他们是利用变法的政策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导致变法失败,百姓的生活更加艰苦了。这也是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积极反对变法的原因。
总体来说,两次变法都因为触动权贵们的利益而被疯狂反扑,就跟后来的戊戌变法遭到慈禧太后的血腥镇压是一样的。最终要解决的,还是权贵阶级如何与农民阶级和平相处,权贵阶级要做出让步,让农民过得好一些,这样他们的矛盾才会缓和。
1086年,当王安石知道自己的变得遭到全数否定时,他一时难以接受而病倒了,最终郁郁而终。而那个全数否定他的司马光也在同一年过世了。
两位相斗相杀的文人最后选择一起离世。
网友评论